盛世一般指繁榮昌盛的時代,我國歷史上曾出現多個盛世,西漢文景之治、東漢光武中興、唐代開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到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這個時期,清朝的統治處於全面的鼎盛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盛世。這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
政治上,康雍乾時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統局面,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社會方面,這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少有的安定時期,邊疆地區得到開發,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總體上有所提高。經濟上,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強的時期。乾隆時期,突破3億。18世紀末,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份額中占到將近三分之一。但是,在盛世之下,清朝的統治也隱含著嚴重的危機。康乾盛世沒有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開闢出發展的路徑。
康乾盛世,中國人口大增長,除了中原地區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和紅薯土豆棉花的大量種植有關。康乾盛世中國出現相對和平和統治階級的能力有很重要的關係。長期的愚民政策,和封關鎖國讓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康乾盛世是滿洲人的盛世,不是華夏族的盛世。少數民族掌權,總是從本民族的利益出發,少了包容和大氣。
康乾盛世的出現,是清朝軍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康乾盛世是相對於明末清初長期戰亂,百姓民不聊生而言的。雖說是盛世,僅僅是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不用受戰亂之苦,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而言的。如果說它的出現與民眾無關,這體現了清朝統治者驕傲自大的心理,正是由於這種驕傲態度,才使得近代中國與世界近代化潮流擦肩而過,落後於時代。孟子關於君民關係的認識,認為在歷史發展中民的作用比君更重要。 《孟子·盡心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種「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才能激發出民眾的創造力,而不是自我吹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