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僅用三年學藝卻上山十年,還有七年做什麼?原著中講述很詳細

2020-10-21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悟空僅用三年學藝卻上山十年,還有七年做什麼?原著中講述很詳細

文/寶爸說故事

孫悟空是一個很簡單的猴子。

聽說學了長生不老術,可以不歸閻王老子管,他馬上飄洋過海尋仙道,尋尋覓覓八九年,在靈台方寸山上偶遇樵夫,終拜在須菩提門下,成為菩提學院「悟」字輩第六代弟子。

孫悟空上山7年後,菩提祖師欲傳他一門道術,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然後祖師列舉出四門道術:術字門中之道,流字門中之道,靜字門中之道和動字門中之道,供悟空選擇。然而,悟空不忘初心,一門心思只求長生不老之術。

菩提祖師看中了悟空的簡單和悟性,決定教他三和至高法術: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

悟空也是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僅用三年時間將三門法術都學成了。

由此有人問:孫悟空僅用三年學藝,卻上山十年,還有七年在做什麼?

學習不可能是一步登天,而是遁序漸進,由淺入深的一個過程。就如同我們上學要經過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至少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才能去學習一門技術,而之前的九年學習都是在做基礎。

所以,悟空上靈台方寸山前七年是在做一些基礎功夫。那麼,這七年里,他到底是在做什麼?原著中講述很詳細:

那祖師即命大眾引孫悟空出二門外,教他洒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閒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

原來菩提一開始並未馬上教悟空法術,而是先教他如何勞動。洒掃,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是悟空每天的必修課。

「進退周旋之節,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這都是一些禮儀與文化知識。孫悟空學習它,且每日如此,一學便是七年。

菩提為何不直接教法術給悟空,而是用七年時間,教會悟空勞動,以及一些禮儀和文化知識?

勞動的果實最甜美,勞動的人兒最美麗。一個人一生是不能脫離體力勞動,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務。菩提一開始就教會悟空勞動,讓他體會到勞動樂趣。所以這一點值得每一個家長學習。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人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古代華夏族正是以豐富的禮儀文化而受到周邊其他民族的讚譽。而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 ,「克己復禮」 ,並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 ,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一個懂的社交禮儀的人,自然知道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懂得在什麼場合說什麼樣的話,在什麼樣的情景之下做什麼樣的動作。而且,一個懂禮儀的人容易被別人所接受,所以知書達禮也是古人所認可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

子不教父之過。孫悟空無父無母,菩提祖師既然是他的師父,便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所以要教會他禮義廉恥,做一個信守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猴子。

同時,菩提也認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跟悟空講經論道與習字。因為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跟上時代步代的「筋斗雲」。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知識尤其重視,因為它可以給人指明正確的道路,給人帶來幸福。

孫悟空正是得益於這七年的學習,所以在取經路上能夠輕鬆面對九九八十一難,左右逢源,得到貴人(神仙)相助。並且,他能夠在取經路上自悟渡己,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斗戰勝佛。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cn/9SVWSXUBd8y1i3sJwV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