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他打了自下井岡山以來的勝仗,4年後他途經此地寫一首詩

2020-10-11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在這裡,他打了自下井岡山以來的勝仗,4年後他途經此地寫一首詩

主席詩詞中的人文地理——大柏地

這裡,原是贛東南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在紅色故都瑞金往北大約30公里處。

這個小山村,兩邊群山高聳入雲,山下峽谷溪流淙淙,谷底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向南北延伸,小路兩邊散居著一些人家。這裡交通閉塞,民風純仆,風景秀美,也沒有人文古蹟,歷史遺存,但到了20世紀二十年末的某一天,這裡卻發生了一場驚天的大事,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名揚四海,這個村莊就叫大柏地村。

那是在1929年初,為打破湘贛兩省國民黨近3萬軍對井岡山的圍剿,主席和朱總率紅四軍主力第28團和第31團及直屬隊約3600人向贛南出擊,目標到吉安東固與東固的紅24團匯合,以實現「圍魏救趙」的目的。但讓紅四軍始料未及的是,部隊轉戰到達贛南後,因贛南地處山區,黨組織相對薄弱,竟連嚮導都很難找到,部隊連連失利。

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幸虧有一個叫謝仁鵬的農民兄弟的幫忙帶路,部隊經雲石山、沙州壩,過黃柏後,終於順利到達了這個大柏地村,比國民黨的追兵快了半天時間的路程。紅四軍到達大柏地時,正好是大年三十(1929年2月9日)。由於部隊與追兵拉開了距離,且又是過年,主席和朱總等人決定就在大柏地休整一天。

自紅四軍從1929年1月初從井岡山下來,一路流動作戰八九百公里,後面先有強敵李文彬部,再有強敵劉士毅部相追,部隊連連失利,指戰員們身心疲憊,也非常迫切需要打個勝仗來鼓舞一下士氣。

在紅軍指戰員們的強烈要求下,主席和總司令等人察看了大柏地村的地形,發現這裡有個10餘里地的峽谷非常適合打一個伏擊戰,於是決定就在大柏地打它一場。

大柏地伏擊戰打響是在1929年2月10日,也就是正月初一這天。那天下午2時左右,追敵劉士毅部第十五旅先頭部隊在黃柏與大柏地的界山龍角山,與營長肖克率領的紅四軍二十八團二營誘敵部隊接上了火。

紅四軍二營官兵與敵人打一陣退一陣,佯裝敗退,有意將敵人引入杏坑附近的麻子坳紅軍布下的口袋。受到紅軍阻擊,敵人以為得手,不斷投入新的兵力,猛攻求殲。誘敵部隊佯作不支,輪番掩護退卻,逐步退到大柏地附近,便與東、西兩側伏軍形成一個口袋形的伏擊圈。

敵人不知是計,猛鑽口袋直至底部,遇堅強抗擊仍增兵不已,以致全部進入口袋。9時許,東、西兩側伏軍向敵後迂迴出擊,扎住了袋口。接著,各路紅軍向敵人發起進攻,殺聲四起。

但是,紅軍畢竟子彈少,沿途又有損無補,如今火力薄弱。雖然力爭彈無虛發,打完了子彈的用刺刀、石塊、槍托拼搏,卻逐漸出現僵持局面。就在這緊要關頭,朱總指揮伏在半山坡作為總預備隊的獨立營直屬隊向山下猛衝,很少拿槍上戰場的主席這時也拿起一把槍帶領警衛員衝下山去。這場戰鬥鏖戰至次日下午勝利結束。清點戰果,敵劉士毅第十五旅第二十九團和第三十團全部被殲。紅軍斃敵傷敵300多人,俘敵800多人,繳槍800多支。

大柏地伏擊戰的勝利,是紅軍下井岡山以來的第一次大勝仗,從此紅軍擺脫了被動局面,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這一仗的勝利也拉開了我黨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4年之後的1933年6月,當主席從寧都開完蘇區中央局會議返回瑞金路過大柏地時,看到大柏地雨後彩虹,不禁浮想聯翩,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壯麗詩篇《菩薩蠻大柏地》: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這闋詞讀來,可謂是「句句出色,字字含情」。

現在的大柏地仍然是個淳樸的小山村,村裡目前有兩處國家級的革命保護舊址:王家祠舊址和前村戰鬥遺址,紅色旅遊資源相對豐富,但鄉親們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如果你來到大柏地作客,每家每戶都會熱情地端出「擂茶」款待你:嗅一下,濃香撲鼻;飲一口,滿口留香。

延伸閱讀:

「烏蒙磅礴走泥丸」的烏蒙在什麼地方?有哪幾支紅軍到達過這裡?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cn/0CC5F3UBd8y1i3sJGa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