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上補習班的孩子和快樂教育的孩子,未來會有何不同?

2023-12-29     雪地有林深

原標題:一直上補習班的孩子和快樂教育的孩子,未來會有何不同?

導語:中國自古推崇著「百善孝為先」的美德,再過去的農耕社會,父母身為過來人掌握著維持生存的技能,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話就是經驗真理。專制型的育兒方式也沿襲至今,父母習慣性將自己想法、價值觀灌輸給孩子,認為自己選擇的對於孩子就是最好的。

許多家長生長在艱苦的年代,沒有很多可以選擇的。因此育兒上注入更多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和期盼,在十分注重孩子學習教育,企圖提前輸入知識贏在起跑線。而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釋放天性,快樂成長才是最重要,不干涉孩子的所有選擇。

一直上補習班的孩子和快樂教育的孩子,未來會有何不同?

有時候過早耗盡孩子潛力,反而容易導致未來人生競賽中失敗。

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先驅阿諾德·格塞爾博士,曾經與同事進行了大量的兒童神經運動發展的研究。其中有一個是選擇了一對基因相似、生長環境相同的雙胞胎的兄弟進行爬樓梯的實驗。

在孩子48周時,每天訓練15分鐘,先鍛鍊哥哥爬梯子。而弟弟讓其自然發展,僅學會站立。經過6周時間的重複跌倒、哭鬧的艱苦訓練,54周時哥哥獨立完成了爬梯。而弟弟是52周才開始學習爬梯,雖然開始晚,但卻打下了很好的走路基礎。僅僅兩周的練習,也像哥哥一樣能夠獨立完成爬梯。

這不禁引發大家思考,為什麼提前的訓練反而沒有優勢呢?

格塞爾之後還進行了數學計算、堆積木、字母記憶能實驗,結果都是超前學習的孩子只具備短期的優勢,後期學習的反而效率高、學習自主性也更高。

通過研究,格塞爾提出了提出「成熟勢力說」的觀點,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雖沒有正式學習,但也是在為學習做準備,沒有接受學習能力的水平超前學習是沒有意義的。

如今的父母依舊保留著自己的觀點,認為考上好學校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因此也加快了早教機構發展。高昂的學費加劇了經濟負擔,孩子也沒有真正成長。甚至繁重的學習負擔,會過早消耗孩子的潛能和興趣,產生厭學、抑鬱等心理。

那麼相反的放任孩子野蠻生長是否是合理的教育方式呢?

答案是否定的,育兒如同育樹,沒有施肥澆灌,順應生長規律怎麼能夠成為大樹?

著名心理學家班傑明·布盧姆提出過「學齡前兒童潛力是最大的」,智力發展在5歲時候發展最迅速,如果父母沒有合理引導,孩子許多潛能會因此埋沒,影響其發展未來學習成長。雖說大學畢業並不意味成功,但是這也是祖輩流傳下來最容易成功的捷徑,上所好大學未來選擇的機會就更多。

此外,在如今信息發達的現在,孩子世界觀還未健全容易受外界誘惑,不正確教育容易受騙,墮落犯下大錯耽誤終身。過度放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也難以培養,導致媽寶男、公主病等不良評價。

那麼如何正確的教育觀念呢?

一、由溺愛到鼓勵獨立

如今許多父母到了晚年還是為孩子們奔波,捨不得吃穿將最好的給他們。萬事操辦、過於寵愛,不捨得批評指責,不利於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高齡巨嬰的出現,也被社會所擯棄。

鼓勵孩子的獨立可以這樣做,在學習階段給與安全的環境與陪伴,提供孩子更多自主鍛鍊的機會。比如跌倒時候不著急扶起安慰,不能讓孩子養成過分依賴的心理。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新生代父母開始了反向育兒操作。把自己當成不靠譜的孩子,效果還十分顯著。

二、允許孩子失敗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自己沒有完成的理想,為何要強加給孩子呢?高考選拔也是為了篩選不同人群,如果人人都這麼優秀,那麼考試就沒有其意義了。孩子努力後沒有考上好的大學,也沒必要過分指責,畫高額學費就讀私立學校也是不可取。

生活不是為了趕路,而是為了感受沿途的風景。對於孩子成長保留耐心,允許孩子路上跌倒、迷路,鼓勵孩子追求夢想,保留熱愛,做更好的自己

結語

願每個父母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然後成為更好的父母。用自己堅守平凡的生活,傳遞勇敢、堅強、獨立、熱愛的正能量給孩子。在教育路上,少一份焦慮,多一份耐心,用心陪伴靜待花開。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354ac6935b9d3005f950f6de0c26d1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