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美國歷史上最「失敗」的總統!

2023-06-03     一盞歷史

原標題:歐巴馬:美國歷史上最「失敗」的總統!

歐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他執政期間,美國的經濟和外交等領域都取得重大成就。

然而,2016年,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期間卻大言不慚道:「歐巴馬或將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失敗的總統被人銘記。」

「經濟之失」:歐巴馬與特朗普之政策分歧

所謂「美國歷史之最差」顯然是一種誇張的無稽之談,且不論時代不一,政績無法進行細緻比較,便是一一列舉歐巴馬之作為,他非但不能被打為最「失敗」,而是應當列入最傑出之列。

那麼,特朗普此言大半便是由個人立場出發,拋開一些浮誇的表演成分,他和歐巴馬在諸多政策領域的分歧,導致了他對歐巴馬本人及其政治遺產嗤之以鼻。

此後,特朗普在不同場合不止一次攻擊歐巴馬為美國歷史上最「差」、最「失敗」的總統,但伊始,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多次抨擊了歐巴馬的經濟政策,並在上任後第一時間對歐巴馬及其民主黨的經濟政策遺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按照目的和作用效果分類,歐巴馬的經濟舉措主要集中在促增長、強基建、改醫療三大方面。

歐巴馬接手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美國,首當其衝,需要應對經濟危機的餘波,促進美國經濟復甦。

在第一任期內,歐巴馬政府先後出台了多項法案和刺激措施,使得聯邦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占2009財年的3.9%一躍升至2010財年的5.5%。

在歐巴馬政府削減開支、拓寬財源等舉措的發力下,財政赤字降低,美國經濟穩固復甦為政府收入增長和赤字規模縮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5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降至4390億美元,占GDP比重降至2.5%,而這是200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饒是如此,彼時共和黨一度抨擊歐巴馬政府令美國財政支出「失控」,後來繼任的特朗普也是如此認為。

如果說歐巴馬施行財政政策的過程只是共和黨的趁機借題發揮,那麼,歐巴馬的金融監管措施是真正動了共和黨的奶酪。

2010年,《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正式通過。

該法案自提出起,就遭到了共和黨的強烈反對,並指責該法案未能有效監管對沖交易和其他的現代金融危機。

但事實上,該法案修補了美國金融監管體系中的漏洞,改變了金融危機前被動監管的理念,對於防範大規模金融危機和降低危機對宏觀經濟的衝擊具有重要作用。

所謂最「失敗」的美國總統,冒著各大利益相關方的反對和恐嚇,提出了自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後美國最大的金融改革法案。

反觀特朗普,2017年1月,他簽署了行政令,施行了美國政府史上最大力度的削減監管舉措,並批評歐巴馬政府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導致銀行規模日益龐大,社區金融機構規模急劇縮水」,斥責這將使得「納稅人繳納的水闊被用於救助冗雜的金融機構」。

2017年6月,與之配套,《金融選擇法案》經中醫院審議通過,該法案對《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核心原則進行了修改,其中,撤銷「沃爾克規則」的舉動更是令共和黨人士都大呼「瘋狂」。

特朗普政府放鬆金融監管目的是為了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降低大中型金融機構的監管成本,意在挽留國際資本,短期來看似乎並無不妥,這也是他連連斥責歐巴馬政府經濟政策「保守」、「僵化」的緣由。

然而,壞就壞在,長期來看,放鬆金融監管將導致大型金融機構可能採取更多帶高風險的業務,且參照20世紀80年代的儲貸危機和2008年的次貸危機,放鬆金融監管很有可能引發再一次大型金融危機。

其次,在基礎設施領域,歐巴馬高度重視信息、通信和網際網路建設等科教文衛事業發展。

就信息技術建設而言,在2011年的國情咨文中,歐巴馬提出五年內政府必須敦促企業,進一步發展商機,讓新一代高速無線網絡服務98%的美國民眾。

這意味著,如果這項經濟舉措得以延續,時至今日,美國的「每個角落」都已進入數字時代。

在教育事業領域,2009年,歐巴馬政府出台《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在教育領域投入1000億美元。

在歐巴馬任內,多次提出發展職業教育、抑制高等教育費用上漲的提案,先後推出了助學金改革、降低助學貸款利率等措施。

這使得美國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大學畢業生還貸壓力明顯減輕。

歐巴馬政府通過完善法律法規、保護智慧財產權、加大財政支持、提供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開發新技術,將企業創新上升至國家創新體系。

在2011年國情咨文中,「創新」一詞被提及10餘次。

他特彆強調,「創新」是美國人賴以謀生的方法。

反觀特朗普執政期間大行貿易保護主義,一力主張「美國優先」,國內經濟營運的坎坷和國際大環境的惡劣致使反智主義和民粹主義浪潮洶湧,人人自危。

最重要的是,2010年,歐巴馬政府推動國會通過了《平價醫療法案》,特朗普眼中最「失敗」的總統推動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醫保全覆蓋,法案生效後,將近2000萬低收入人群獲得了醫療保障。

這一次醫保改革實際上是一次促進社會公平的財富再分配,即醫療保險通過聯邦收支的形式,用富裕階層的錢為低收入階層的醫保買單。

顯而易見,這將對美國其他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利影響。

因此,特朗普上台後,為刺激經濟增長,推動了新一輪稅收改革,取消了實施《平價醫療法案》的個人授權的罰款。

歐巴馬最大的「失敗」,就是與特朗普政府激進、自私的短期主義格格不入,他在特定時期為美國的金融貿易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鋪下的道路,或多或少被特朗普一一揭起撕裂。

但朝令夕改、難以長久的「新變」早已成為了美國政治體制的顯著特徵和致命缺陷,特朗普和歐巴馬的隔任對峙,恰好揭示了美國民主體制的「失敗」之一。

「外交怪圈」:「多邊主義」vs「美國優先」

誠然,政策的不連續性是美國政治體制的潛在缺陷,但像歐巴馬和特朗普這般,如此極端對立的兩種執政風格,在美國歷史上亦是罕見。

因此,特朗普的上台被稱為「黑天鵝」事件之一。

此前,歐巴馬的外交政策和經濟、政治、軍事舉措密切相關,他奉行的是穩健而開放的多邊主義政策。

第一,歐巴馬政府非常重視「巧實力」外交。

所謂「巧實力」,即美國政府在對外交往中,為了實現戰略目標,要巧妙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軟硬兼施,形成一種融合各種資源和手段的巧妙戰略。

歐巴馬政府認為,外交領域,茲事體大,牽一髮而動全身,前任政府那般篤信武力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將使美國陷入窘境。

因此,在中東,歐巴馬政府重新修復與伊斯蘭國家的關係;對美國既往認知中的「流氓國家」——古巴、朝鮮等國也恢復接觸和對話;在傳統盟友中,更加注重建立和發展新的合作夥伴關係,重視發揮多種國際機制的作用。

不可否認,歐巴馬的一系列舉措,有效扭轉了美國每況愈下的聲名,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發言也使得美國的道德影響力和領導力增強。

可到了特朗普一頭,卻是自始至終的唱反調。

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拋出了「美國優先」的宣言。

他認為,歐巴馬政府為代表所主張的全球主義政策導致美國深陷泥淖,美國必須優先關照自身利益,從泥潭中脫身。

諷刺的是,特朗普所唾棄的「泥潭」和「累贅」,都是歐巴馬經年累月鋪設的外交遺產。

如TPP等多邊經濟機制,美韓、美墨、美日等貿易協定、《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移民協議等等,後來,都被特朗普一一退出或改寫。

而對外經貿是外交政策的投影,不同於奉行自由主義的歐巴馬,特朗普有意推行經濟民族主義及保護主義政策,簡單粗暴地推出了「雇美國工人」、「買美國商品」兩大原則,呼籲美國企業向國內回歸。

「美國優先」中的美國,不是歐巴馬政府理想中居於國際社會中央的美國,而是立足於孤島,割裂妨礙本土短期利益的國際責任束縛,推動國際責任的全球再分配,特朗普意在淡化美國在二戰以來世界領導者的角色定位,自然將歐巴馬留下的外交遺產視為桎梏,恨不得棄之而後快。

第二,歐巴馬政府在軍事層面正式提出過「無核世界」的理念。

歐巴馬政府核武器的應用上,主張提高美國核武器的透明度,降低國家戰略中核武器的重要地位。

同時,強化國際合作機制,通過締結條約、達成備忘錄等形式加強和中、俄、日、印等大國的核安全合作。

目的是為了在重塑積極的國際形象之餘,應對核恐怖主義威脅。

2015年,歐巴馬政府通過外交斡旋達成了《伊核全面協議》,這可謂是歐巴馬在其第二任期內,外交成就最為輝煌的一筆。

但特朗普則嚴厲職責歐巴馬政府「迷信外交」,以至於大幅削減軍費開支的行為。

他稱這「侵蝕了美國軍事主導的能力」,將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

因此,特朗普主張以實力求和平。

他認為,全球戰略安全環境日益複雜,美工必須提高軍費開支、加強軍隊建設,這才是維護國家安全與獲得和平的根本保障。

上任伊始,他就宣布增加軍費開支540億美元,升級飛彈防禦系統和核武器,將網絡作戰能力提高到全球最高軍事水平。

實際上,特朗普對軍隊建設的重視無可厚非,但他動輒「軍事優先」,將外交視為軟弱之舉顯然有失偏頗。

以至於特朗普執政期間,其外交理念呈現為一種「反歐巴馬」的傾向,這將直接衝擊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合法地位。

「競爭姿態」:歐巴馬和特朗普的對華政策

無論歐巴馬和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何差異,都應認清,二者歸根究底都是服從於美國利益,而差異,僅在於決策方式和思維。

特朗普對歐巴馬的埋怨、推搡在美對華政策上達到了頂峰。

總體而言,歐巴馬的對華策略仍屬於美國的「巧實力」外交範疇,歐巴馬既希望維持穩定的中美關係,又想對中國的迅速崛起進行遏制。

在穩定中美關係方面,歐巴馬表現為公開承認中美合作大於競爭。

在訪問亞洲多國期間,歐巴馬多次表示中美是合作夥伴,美國不會對中國採取極端遏制政策,他認為「一個強大而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是有利的」。

自從2009年11月歐巴馬主動訪華後,中美兩國在促進世界經濟復甦、防止核擴散、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領域都在不斷加強合作磋商。

但中美關係可謂是有升有降,有溫熱有霜凍。

2010年1月,歐巴馬政府宣布重新開展對台軍售,其後,更是接見了達賴喇嘛;在國會中期選舉中也是大談中國內政,以圖通過堅定嚴厲的態度來吸取選票。

更遑論歐巴馬政府常常對在美中國企業進行無端限制、對中國進口產品進行無端調查,可見,歐巴馬既希望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以帶動當時低迷的世界經濟走出危局,又擔心補貼、投資以及一些國外先進技術手段將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

因此,歐巴馬被稱之為「笑面虎」,其政府對中國釋放的善意,只是為了掩蓋美國希望讓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分擔美國付出的成本這一目的,這是一種迂迴的、隱秘的霸主意圖。

同樣是擺脫國際責任,特朗普的手筆較之歐巴馬更為粗莽,根本原因是受到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際新冠肺炎的影響,中國,在特朗普政府眼中,除了競爭對手,更有火力卸運方的作用。

將中俄等國作為競爭對手,轉移內政壓力,正是特朗普的拿手好戲。當他歷次否定歐巴馬的對華政策時,其中亦是存了這一份得意的心思。

同時,將中國之崛起歸結為歐巴馬政府的寬容,更能為其在中期選舉中挽尊。

參考文獻:

鄒鑫.特朗普政府與歐巴馬政府外交理念與決策的比較研究[D].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20.

-END-

作者:理理

編輯:如如是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f61adc6a0076abd071c442a916fe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