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博士小院」紮根礦區生態重建

2024-08-16     山西新聞網

作為全國主焦煤生產基地之一的古交市,馬蘭鎮白草塔村「博士小院」團隊潛心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研究。圖為團隊成員王偉查看玉米長勢。鄧寅明 攝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8月14日,天邊剛泛起魚肚白,山西農業大學助理研究員薄慧娟就早早動身,驅車從太原市區出發,趕往位於古交市馬蘭鎮白草塔村的「博士小院」。趁著雨後農作物生長關鍵期,她抓緊採集玉米實驗田中埋下的網袋樣本,分析玉米秸稈的腐解情況。

北京林業大學土壤學專業博士畢業的薄慧娟,2021年入職山西農業大學生態環境產業技術研究院,並成為山西農業大學「礦區復墾與生態重建」團隊的一員。該團隊重點從事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煤矸石充填復墾土壤重構、土壤耕層快速培肥等課題研究。古交市8月初建立「博士小院」後,便引其入駐,成員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8人、碩博生13人。

古交市因礦而建,依礦而生,是全國重要的主焦煤生產基地,素有「煤海明珠」之稱,但伴隨著煤炭開採,也帶來了大量煤矸石。如何消納處置煤矸石,是煤礦行業高質量發展繞不過的課題。該市「借智」青年博士生和高校科研力量,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研究,推進煤矸石集中收儲和綜合利用,打造「無廢城市」。

紮根土地做學問

一人多高的玉米整齊排列,猶如密不透風的青紗帳;一望無際的大豆田裡,豆秧密密麻麻結滿了豆莢……在古交市馬蘭鎮白草塔村高高的山樑上,有一片良田。田裡的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這裡曾是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屯蘭煤礦堆放煤矸石的地方,我剛來時看到黑壓壓、堆得像山一樣的煤矸石,確實被震撼到了。」薄慧娟說,「通過我們團隊不斷科技攻關與實驗示範,這裡的矸石山不見了,還種出了莊稼,前後對比,讓人難以想像。」

薄慧娟的團隊領頭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山西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明崗。2017年,他帶領團隊成員來到白草塔村,協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山西綠寶園林設計研究所、西山煤電集團屯蘭礦以及當地村委,開展了煤礦土地復墾基地的建設。

徐明崗帶領團隊成員依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點聯合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等項目,圍繞山西煤礦復墾區,開展了復墾土壤剖面構建、外源肥料對復墾土壤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植被重建培肥礦區復墾土壤、工礦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研究。

目前,該團隊已篩選出適於煤礦復墾區生態恢復的10餘種能源植物、13株解磷固氮功能微生物,研發出礦區專用生物有機肥配方3個。發表學術論文52篇,相關成果先後獲得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一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授權國家專利5項。

在「博士小院」的實踐中,薄慧娟將著手開展煤礦區復墾土壤快速培肥、作物根際相關研究工作。「農作物根深才能葉茂,我們農業工作者就像農作物一樣,必須兩腳扎在農業生產一線的泥土裡,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薄慧娟說。

科技示範增收益

白草塔村村委會院內,一處辦公點門前掛著的「博士小院」牌匾格外醒目。薄慧娟和她帶的碩士研究生薛東鶴,正做著到田間採集土壤樣本的準備工作。

「不同土壤環境,不同農作物,所採取的施肥措施也不同。採集農作物從生長到成熟不同時期的樣本數據,將幫助我們選出最佳施肥方案,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優解。」薄慧娟說,每次農作物需採樣20至40個樣本,每個樣本要檢測8至10項指標,一次下來,她和學生們要在實驗室忙上半個多月。

薄慧娟對樣本採集工作格外仔細認真,因為她深知這塊農田的來之不易。「這裡原是一道狹長的天然溝壑,後來成了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屯蘭煤礦的排矸區。」薄慧娟說,在山西農業大學校長張強指導下,該地於10年前開始了煤矸石充填復墾工作:將矸石層和黃土層交替覆蓋,層層推平、層層壓實,把溝谷墊高填平。通過煤礦區損毀土地障礙因子解析、復墾土壤重構、耕層構建以及復墾土壤快速培肥等多種措施建立了「分層壓實、隔室堆儲、覆土造地」的煤矸石充填造地技術。經過不斷治理,實現了煤矸石「從地里來,到地里去」的自然回歸、生態循環,做到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矸石山最終達到了良田標準。村民靳秀成對徐明崗團隊的科技種田技術非常信服。他之前種地多選用簡單方便的無機肥,但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土壤板結、產量下降的情況。後來,他諮詢團隊專家得知,是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影響了微生物的活性。而在專家的實驗田裡,採用的「有機肥+無機肥」施肥技術,巧妙地化解了他的難題。「用專家傳授的技術科學種田,玉米畝產量能達到750公斤,高時甚至能突破800公斤,產量提高了20%還多。」靳秀成說。

「通過測試和對比,我們發現毛苕子、大豆顯著促進土壤結構改良、微生物數量提升和養分含量增加,可作為煤矸石新造地土壤培肥改良的先鋒作物。有機肥配施化肥的方式是礦區復墾土壤有機質提升的有效措施。」徐明崗團隊專家通過舉辦土壤培肥專題講座,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引領農戶走上科技興農之路。

融入產業助振興

作為全國主焦煤生產基地之一的古交市,今年主動扛起了太原市「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的任務,全力打造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該市將轄區所有煤礦、洗煤企業的煤矸石納入環境治理範圍,同時積極推進煤矸石集中收儲和綜合利用,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打造古交發展的「第二支柱產業」。

古交市「博士小院」由古交市委組織部牽頭聯合相關單位共同打造,是集科技創新、示範推廣、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科技創新服務平台。該平台將圍繞新能源改革、鄉村振興、轉型發展等重點領域開展科研攻關,構建「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機制,全面服務於鄉村振興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博士研究生在基層施展學術特長,助力本土人才培養。

對於入駐古交市「博士小院」,徐明崗院士在寄語中說:「山西是我國產煤大省,古交因礦建市,在我省乃至我國煤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交位於丘陵山區,大部分煤礦企業散布於溝溝之間,在這樣的地形地貌下,建立長期定位試驗基地,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研究,具有很強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記者 劉志剛

(責編:劉洋)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eb2e03f003156f0ab54a0d4d4270cc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