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載西遊驚夢,一朝夢醒長安

2024-10-15     山西新聞網

唐朝曾經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從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層面呈現出開放與多元的格局,東征西討的赫赫軍威、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唐傳奇、連接中西方的絲綢之路……既是文明的象徵,也是先進的體現,證明著大唐的繁榮鼎盛。奠定數百年盛世基業的,正是開創「貞觀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正史和野史的諸多記錄里,李世民對內文治天下,對外開疆拓土,讓經歷隋末亂世屠戮的人民休養生息,以致國泰民安,是中國歷史上明君的代表之一。那麼,通過寫同時代玄奘取經故事的《西遊記》視角,來看貞觀時的大唐和李世民,將會是怎樣的景象?

作家陳漸用五部作品,耗時十三年,一百餘萬字,以大唐貞觀年間為背景,化中國傳統文學名著《西遊記》與中國唐代高僧玄奘的真實西遊經歷為靈感,潛心創作了系列小說《西遊八十一案》,從《大唐泥犁獄》開篇,以《長安擊壤歌》完結,總算功德圓滿。

《西遊八十一案》系列作品將佛家說法的哲思、《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與玄奘西遊旅途中的鐵血傳奇融會貫通,借偵探文學的巧妙結構與中文敘事的奇趣多變,展現出創造性的奇思妙想與厚重的人文底蘊,將每一部作品中的每一起案件當做載體,換個思維講述大唐傳奇,直指人性深處的幽暗與難測。

《長安擊壤歌》是《西遊八十一案》系列的完結篇。大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取得經書回歸大唐。貞觀二十二年,唐使王玄策一人滅一國威震天竺,攜中天竺國王、王妃及王子逾萬人獻俘長安。兩人萬里歸國,玄奘安心譯經以期弘揚佛法,其弟子王玄策喜獲麟兒安守本分。然而,如《西遊記》原著一般,取得真經後,方才會遭遇最後一難,二人短暫的平靜被一卷《秘記》打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急亂投醫,起壇求法,卻只獲得記載著七篇讖言的《秘記》。讖書是預言在先、應驗在後的徵驗之書,隱語記載即將發生的事件,七篇讖言一日一讖,最後的讖語直接威脅到大唐社稷的安危。投置閒散的王玄策被指派調查此事,玄奘師徒被迫以長安為道場,一場破局證道的致命對決就此展開。

少為人知的歷史事件與詭譎難測的讖言糅為一體,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類型文學懸念設計融合的合理嘗試。《長安擊壤歌》熟練地運用讖言即是預言,進而驗證以製造懸念,例如王莽末年流傳的《赤伏符》、民諺「先吃李,後斫柳」、「唐中弱,有女武代王」……每一篇讖言都意有所指,每一起重案都印證著闔家滅族的腥風血雨。讖言殺人無疑是童謠殺人的變體,預言充滿儀式感,詭異難測又懸念重重,是西方推理文學的重要技巧和元素。世界知名的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篇《無人生還》就是經典範例。

與此同時,作者在故紙堆中精挑細選,以近似側寫的姿態描述歷史:幾乎顛覆大唐立國之本和禮儀道德的劉蘭案、以「欺君壓民」為罪名的李君羨案、躋身凌煙閣開國功臣的張亮被誅……將神秘莫測的讖言與重案環環相扣,在調查的同時伏筆千里,上至廟堂的國公宰相,下至不良人的賊帥部將,每一篇讖言都是個人心機與詭詐的意志體現,盡顯個人命運的微不足道。作者看似信手拈來的歷史事件與典故,展現了紮實的歷史功底、強大的考證能力以及豐富的知識儲備。如果說作者巧借中國傳統文史互補的特色讓小說充滿魅力,那麼,他將歷史小說獨有的古典風味與西方推理文學的現代意識和技巧完美融合,則大大提升了故事的趣味性。

人物塑造到位是《長安擊壤歌》立得住的關鍵。王玄策曾在系列前作中兩度登場。在第四部《大唐梵天記》中,王玄策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橫跨流沙河前往天竺,機緣巧合下成為玄奘弟子,得賜法名「悟凈」。歷史上的王玄策則面目模糊,不僅生卒年不詳,甚至出使天竺的事跡在史書上也鮮有記載。這位與玄奘同時代的傑出外交家在歷史長河中僅留下「一人滅一國」的傳奇,讓人頗感遺憾。日本著名作家田中芳樹曾以王玄策為主角創作了《天竺熱風錄》以示致敬。作者在系列終結篇選擇將更多筆墨放在王玄策身上,傳承玄奘的使命,是為其繪形留影,是對昔日英傑的致敬,也意味著風骨傳承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構思與文字外,作者對於歷史細節也相當在意,無論是長安的地形地貌,還是文武官衙的定位,各色人等的稱謂、機構的配置與運行,甚至軍陣殺伐,都極盡真實加以還原,再配上原繪的精美配圖,勾勒出一幅大唐貞觀萬象圖,使得《長安擊壤歌》兼容並蓄,體現出中國原創懸疑作品的魅力。

西遊八十一案,歷經磨難,仍不忘初心,必有所成。

龔偉

(責編:李琳)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bf3cc2087065210708659391686335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