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筆下的《羅漢圖》,端莊妙麗

2020-05-17     古籍

原標題:歷代名家筆下的《羅漢圖》,端莊妙麗

南宋 劉松年 中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羅漢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門特殊的圖像藝術,在中國畫史上的分科,屬於道釋人物畫中的佛教畫。在中國,羅漢信仰普遍,在民間羅漢往往被認為是神通廣大、古道熱腸的代表。

南宋 劉松年 中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以後,隨著佛教的本土化和禪宗的興起,羅漢從附屬於人們對佛的信仰中獨立出來,成為各階層人士的普遍信仰。同時,以羅漢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也隨處可見。畫中的羅漢像多是耳戴金環,豐頤懸額,隆鼻深目,長眉密髯,服裝與配飾具有異域色彩。五代之後,中國畫家吸取我國傳統人物畫風格來畫羅漢像,使具有宗教色彩的羅漢中國化。

南宋 劉松年 中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宋元,羅漢畫的創作進入極盛時期,世態相的羅漢畫發展到顛峰,名家輩出,南宋的劉松年、李嵩等院體畫家為其中的佼佼者。這時,畫《羅漢圖》不是用以供奉禮拜,而是為了賞玩,把宗教題材世俗化。可以說,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變遷。

南宋 劉松年 中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劉松年 中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李嵩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陸信忠 日本 相國寺藏

南宋 陸信忠 日本 相國寺藏

南宋 趙瓊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日本 大德寺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日本 大德寺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日本 大德寺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日本 大德寺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日本 大德寺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日本 大德寺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藏

元 佚名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元 佚名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元 佚名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元 佚名 日本 東海庵藏

元 佚名 日本 東海庵藏

元 佚名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元 佚名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至明代,繪畫更重抒情、形式之美,同時學古、習古之風漸盛,所以在明清兩代,李公麟式的「白描羅漢」十分流行。從明末丁雲鵬的羅漢圖中可以看到李公麟鐵線描筆法的遺風:鬚眉毫髮刻畫入微,衣紋細勁流暢若行雲流水;線條迂迴蕩漾,富有節奏;畫法精工而富有裝飾性,情調通俗而不失高古風格。

明 丁雲鵬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明 丁雲鵬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明 丁雲鵬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明 丁雲鵬 盛茂燁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清代丁觀鵬曾師法丁雲鵬筆意,所畫人物衣紋或纖細流暢,或轉折挺健,筆法精謹,其後又在畫中參用西洋光影法、透視法,故設色明艷,富有凹凸立體感,顯得別具一格。

清 丁觀鵬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清 丁觀鵬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廷標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清 塗揚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清 姚文瀚 中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WMYQH3IBfGB4SiUwR2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