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玉作圖》由清代李澄淵所繪。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搗沙、研漿、開玉、扎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碢、皮碢,每圖帶有文字說明,冊後附回疆采玉地圖。此為清光緒十七年序鈔繪本。
此畫冊不僅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名稱都一一註明。共分為十三道工序,其 「搗砂圖說」 和 「研漿圖說」 合為一幅,三至十三的十一工序各為一幅,共十二幅。每幅中間是主畫面,左右兩側有豎欄各三行,首行書工序編號和工序名。後楷書說明文。
▌玉作圖序
▌目錄
▌搗沙圖說:攻玉器具雖多,大都不能施其器本性之能力,不過助石沙之能力耳。傳雲,黑、紅、黃等石沙產於直隸獲鹿縣,雲南等處亦有之。形似甚碎砟子,必須用杵臼搗砟如米糝,再以極細篩子篩之,然後量其沙之粗細漂去其漿,將凈沙浸水以適用。
研漿圖說:磨光宜研極細膩黃沙去漿浸水以適用。
【工具說明】沙漿,黑石沙性甚堅;紅石沙,此紅沙性微軟;黃石沙,性比紅沙又軟;寶料;為上光用、性似沙土。
▌開玉圖說:器用聚鋼條及浸水黑石沙,凡玉體極重即宜用此圖內所畫之式以開之。至若玉二三十斤,則以天秤吊之,再用尺六見圓大扎碢開之。論玉之產于山水,其原體皆有石皮,今欲用其玉,必先去其皮,若剝果皮取其仁也,故云開玉。此攻玉第一工也。
【工具說明】大法條鋸,聚鋼法條。此黑石沙性極堅硬,盆內是黑石沙。
▌扎碢圖說:碢用木作軸,用鋼作圓盤,邊甚薄,似刀,名之曰扎碢。用浸水紅砂將去盡石皮原玉截成塊或方條,再料其材以為器,用沖碢磨之以成其器之胎形。若大玉料體重則以天秤吊之,如小而則以手托之,不用天秤。
【工具說明】登板,木軸,扎碢,小鐵砧,小鐵錘,鐵砧鐵錘皆為收拾扎碢不平整處用。
▌沖碢圖說:碢用四五分或二三分厚鋼圈),圈內橫以厚竹板,再以紫膠接在木軸頭上,用浸水凈紅砂以沖削其方條玉之稜角,故名沖碢。玉之稜角既去,器形既成。玉體膚上尚有小坳沙痕則宜磨碢以磨之。木碢、膠碢、皮碢以光亮之。
【工具說明】沖碢,竹板,尾丁,登板。
▌磨碢圖說:磨碢用二三分厚鋼盤、木軸,碢形大小不同,約有六七等,既沖之後宜磨之,使玉體細膩。磨工即畢,宜上花、宜打鑽、宜掏堂、宜打眼,再各施其工。
【工具說明】登板,轉繩,尾丁,木軸,紫膠接軸處,鋼磨碢。
▌掏堂圖說:掏堂者去其中而空之之謂也。凡玉器之宜有空堂者,應先鋼捲筒以掏其堂,工完,玉之中心必留玉梃一根,則遂用小錘擊鋼鏨以振截之,此玉作內頭等最巧之技也。至若玉器口小而堂宜大者,則再用扁錐頭有彎者就水細沙以掏其堂。
【工具說明】彎子,鐵軸,革絛,鐵軸,鋼捲筒有透溝二三為存細沙。
▌上花圖說:按:玉作上花,具皆用小圓鋼盤,盤邊甚薄,似刀,名之曰丁子,全形似圓帽丁子,故名之。或用小鋼碢名為軋碢。此等具可以隨意改作,大小以方便適用為度。凡玉器無論大小方圓,外面應有花樣者皆用此等具磨沖以上花。
【工具說明】登板,鐵軸,大小丁子,小錘;為正丁子毛病用;為打丁子入鐵軸穴,小碢。
▌打鑽圖說:是玉器宜作透花者,則先用金鋼鑽打透花眼,名為打鑽,然後再以彎弓鋸,就細石沙順花以搜之,透花工畢,再施上花磨亮之工,則器成。
【工具說明】墜,活動木,金鋼鑽,彎弓,浸沙盆。
▌透花圖說:凡玉片宜作透花者,則先以鋼鑽將玉片鑽透圓孔後以彎弓並鋼絲一條,用時則解鋼絲一頭,隨將絲頭穿過玉孔,復將結好絲頭子弓頭上,然後用浸水沙順花樣以搜之,如木作彎鋸搜花一樣。圖內桌上有豎木桌拿子或橫木桌拿以穩住玉器。
【工具說明】橫木棹拿,豎木棹拿,鋼絲、搜弓,鋼絲、弓背於鋼絲解開式。
▌打眼圖說:凡小玉器如煙壺、班指、煙袋嘴等不能扶拿者,皆用七八寸高大竹筒一個,內注清水,水上按木板數塊,其形不一,或有孔或有槽窩,皆像玉器形,臨作工時則將玉器按在板孔中或槽窩內,再以左手心握小鐵盅按扣金鋼鑽之丁尾,用右手拉繃弓助金鋼鑽以打眼。
【工具說明】大竹筒內所用穩玉器木具數塊。有孔板,大竹筒,鐵盅、金鋼鑽。
▌木碢圖說:鋼碢磨畢玉體雖平,然尚欠光亮,即木碢及浸水黃沙、寶料或用各色砂漿以磨之。若小件玉器不能用木碢磨之,或有甚細密花樣者皆不可用木碢磨之,則以干葫蘆片作小碢以磨之。
【工具說明】木碢,鐵軸,木軸,轉繩,登板。
▌皮碢圖說:此系皮碢磨亮上光之圖也,確係牛皮為之,包以木碢之上納以麻繩,大者尺余見圍,小則二三寸不等,皆用浸水寶料磨之。皮碢上光後則玉體光亮溫潤,使鑒家愛之無窮,至此則琢磨事畢矣。
【工具說明】登板、繩、木軸、皮碢。
▌回疆采玉地圖
李澄淵,清代畫家,生卒年齡不詳。李澄淵與晚清時在中國活動的著名學者英國醫生、東方學家卜士禮(Bushell)來往甚密,《玉作圖說》就是應卜士禮的請求而做的。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UNjamnIBfGB4SiUwmc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