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封建王朝持續了多年,在這樣的多年持續中,我們對於其他國家的地位似乎基本沒有變動過。一直都是主導,或者是讓其他國家羨慕和追求的強盛王朝。雖然封建王朝確實在整體制度上弊端明顯,但是起碼我們在每個時代都不至於落後,都有強大的王朝。
先從漢唐開始,我們就是出了名的強盛,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那會的周邊國家幾乎都是臣服狀態。而後來到宋朝,雖然在軍事方面宋要顯得遜色一點,但是那會的經濟卻又是更加的繁榮,所以宋王朝也不至於落後。再到元,這個王朝到底如何興盛或許已經不需要陳述了,畢竟單單一個疆土就已經跨越了幾大洲。再來到明朝,同樣的強盛,而且在這種強盛下還帶著幾分硬氣。
但是,唯獨來到清朝時,這種主導地位居然發生了變動。我們的王朝不僅不處於權威地位,反而是在後期還被挨打,挨打就算了,還飽受著各種欺凌。甚至割地賠款等,在那會已經成了常態。列強一次次的如逛街一樣,來到我們的國土,甚至來到我們的京城。
雖然我們稱呼他們為列強,但是他們的兵力明明就那麼點。偏偏就是那麼點兵力,卻把我們從民間的義和團,再到舉國之力的清軍,全部打敗了。甚至連當時的皇族嚇得京城也不要了,就那樣溜了,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可能分為多方面的,第一點就是所處的真正時期不同。當初國內有太平天國,但是那會清政府還沒那麼慌,畢竟中央集權在那會還是完整的。所以對付太平天國時,他們有權利調動地方軍,也有實力和太平軍打。而且太平軍從實際來看,實力本來就是不如當時的清軍的。
但是當鴉片戰爭開始後,再到後來的八國聯軍,此時的清庭壓根已經沒有了實權。什麼中央集權在那會已經是幌子了,幾乎沒有什麼軍隊再願意聽這個落魄王朝的指揮了。甚至連當時的袁世凱,已經是公然的和清庭討價還價。而且當時沙俄也已經成了隱患,邊境也是各種危急,想要抽出更多兵力對列強恐怕有點難了。
接著就是清庭與列強間,在實力上也是存在差距的。可能有人會說,那會清政府不是在轟轟烈烈的訓練新軍嗎,不是有先進的裝備嗎?確實,這樣看來新軍確實可以起到抗衡作用,但是要明白,新軍只是小眾,而傳統辮子軍才是那會的主流。況且新軍當時壓根就不是他們想調動就能調動的,畢竟袁世凱才是實際控制人。
確實,在面對列強時,清庭已經拿出了充足的兵力去對付,就好比面對英法聯軍時,他們調動了五萬精銳。而當時英法不過區區數千人,按理說應該是必勝的啊。而且當時的滿清士兵確實做到了勇猛,但是勇猛歸勇猛,他們手上的冷兵器再和英法手上的洋槍比較一下,我們可以完全估算最後是清庭贏還是英法贏了。
最後一點是也是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晚清已經病到骨子裡了,腐朽成了無法醫治的問題。從上到下,似乎找不到不貪污的,軍餉什麼的是一扣再扣。沒有軍餉沒有補給,還指望士兵在前線靠什麼抵抗列強?恐怕滿腔熱血是沒辦法和列強抵抗的,只有切實的軍餉,再加上充足的補給,以及實實在在的,沒有剋扣和瑕疵的武器,才能和列強抗衡。所以,這樣的舉國之力是不可能打敗列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