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電影、繪畫等藝術形態中,「樹」是極其普遍的美學意象。不僅因為它們天成的美麗,更關乎時間、成長、意志、偏見、陪伴、生死、循環……一切人類能夠想到的意義都能在樹中找到體現。
然而,你有多久沒有真正觀察過一棵樹?離你家最近的那棵樹,秋天是否已經開始落葉?它是否承受過傷病?它已生長了多少年?
穿越六大洲
為一場樹的禮讚
《樹:天地之間》是一本不能再純粹的書,它主角只有樹,它是一場樹的禮讚。
作為國際聞名、獲獎無數的自然風光攝影師,阿特·沃爾夫(Art Wolfe)穿越六大洲,奔赴生命壯美的景觀。他以深摯的愛捕捉成千上萬棵樹木的靈魂切片。人類一直在與樹木共享這個星球,沃爾夫的照片則是穿越這種共享關係並向過去、現在和未來致敬的驚人旅程。他從視覺的角度,帶我們探索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人們表達對樹的崇敬的不同方式。
非洲
金合歡樹
風中的木麻黃
猴麵包樹 博茲瓦納
箭袋樹
鈣化的駱駝刺
亞洲
黃山松
榕樹
大洋洲
桉樹
寇阿相思樹
歐洲
橄欖樹
核桃
雲杉
北美
蘋果
橡樹
巨杉
楓樹
南美
被燒毀的山毛櫸
對於樹,他既聚焦於單個標本,又聚焦於整座森林,展示了跨越六大洲的樹木世界那令人身臨其境的震撼外觀。279×355超大開本,承載近300張絕美照片,呈現樹木萬千靈魂碎片。超長拉頁,以覆蓋桌面的磅礴氣勢,奔赴生命的壯美奇觀。卷末還附有攝影師的拍攝筆記,藉助一種更詳細具體的方式,還原樹木生命現場。
圖像之外
多層次趣味解讀
人對於樹的崇敬之情雖根植於對樹的喜愛和懷舊,旦歸根到底卻是受地球素有的神秘感啟發,基督徒將十字架視作生命之樹,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了生命的真諦,中國人在桃樹枝頭目睹了龍鳳呈祥……這種神聖之感在世界各地的非工業社會中時有發現。無論在神話、傳說還是宗教信仰中,樹木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力量或屬性。
文字作者格里高利·麥克納米對於《樹》的解涉及文化、民俗、生物學等多個層面;針對樹木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係做了廣泛而精妙的描述;展現了各樹種的生物性態、歷史軼事乃至民俗傳說。
一些傳統中,它們是有靈性的存在。在海地,伏都教信徒繞著馬坡樹的樹幹跳舞,被神明附體的他們呈現出靈魂界域的力量,能夠手握燃燒的煤炭而毫髮無傷,這一令人驚嘆的例子證明了精神對肉體的影響力。
在非洲西部的蓋恩部落,一年一度的埃佩—埃克佩儀式上,祭司們走進一片生長著發光樹木的禁林,帶回一塊聖石。如果石頭是藍色或白色,他們就歡欣鼓舞,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便興高采烈地轉起圈來,直到轉得頭暈目眩。
在尼泊爾的山腳下,一位名叫悉達多的年輕王子迫切地想要了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充滿了貧窮、貪婪與悲傷。他來到菩提伽耶,坐在一棵菩提樹繁茂的枝葉下,發誓不撕開所有無知的面紗,不達到我們後來說的覺悟的境界,就絕不起身。
在許多傳統里,樹本身就是神聖之本。在北歐、波羅的海以及斯拉夫的神話中,橡樹與雷神相關聯。古代愛爾蘭人用榿木診斷疾病。不列顛群島外圍地區的人們將普通梣樹的果實用於占卜,梣樹能驅趕精靈,樹液味澀,能保護孩童免受疣、佝僂病和巫術的侵害。
《樹》書存在的意義
自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生活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講述我們的居所和家鄉的故事,因此我們也在講述樹的故事。通過照片與文字,《樹:天地之間》歌頌了所有這些東西:樹,它們的偉岸與本真,它們的美,以及它們所催生的美。
詩人W. S. 默溫的眾多成就之一,便是在他居住的夏威夷小島上種植了數千棵棕櫚樹。他曾說:「落在樹葉上的雨滴與後來跌入地下的水滴是不同的。其間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理解也不必理解的東西。它無關理解,只關乎我們的一生,我們唯一的一生。」
這很像這本書存在的意義。
《樹》極其厚重,巨大的體量註定讓其難以成為一本暢銷書。
旦如果,有那麼一刻,你覺得我們的驚嘆感已蕩然無存,只消想一想這本美麗圖書中的照片。追憶那棵蘋果樹對於你的意義;回想所有你小時候幻想過的精靈、鬼怪、幽靈與仙女。想像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神話中的空行母和眾女神,以及賦予她們生命的聖樹。追想瑪雅人虔誠的祈禱和希冀,他們將木棉奉為世界之樹,無比神聖,以至後來的文明無一敢對它施加傷害。抑或只需喚起你對聖誕夜最深刻的記憶——當那棵或冷杉,再或是松樹枝頭上的燈光如夜晚的鑽石般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