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賣四合院,為買一幅書法,今價格翻4400倍,今捐給國家

2023-05-20     一盞歷史

原標題:20萬賣四合院,為買一幅書法,今價格翻4400倍,今捐給國家

如今在北京能擁有一座房產是多少人望塵莫及的,更不要說擁有一幢15畝的豪宅了,但民國時期的張伯駒先生就有,這座房子的選地、裝修都傾注了張伯駒先生的心血,並為其取名「叢碧山房」。

但為了一幅書法,張伯駒先生以20萬賤賣了自己的豪宅,如今這幅名帖身家翻至4400倍,張伯駒先生卻不圖錢財,不慕名利,將其捐獻國家。

家境優越,鍾愛收藏書畫

張伯駒的生父是張錦芳,後過繼給伯父張鎮芳,張鎮芳是袁世凱的姻親,歷任河南都督、鹽業銀行董事長等職,顯赫的家庭背景自然會為張伯駒帶來榮耀,但他也並不是一事無成的閒散的紈絝子弟,張伯駒9歲便會作詩,20歲就通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並能夠過目不忘。

成年後張伯駒加入袁世凱的模範團,畢業後曾任軍官,也曾在鹽業銀行中工作,但他骨子中一直是一個文人,喜愛書法、繪畫,尤愛收藏前代的書畫。

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是他最常前往的地方,在那裡他總能收穫意外的驚喜,有時是一副畫、有時是一副字,1927年時他覓得一副康熙的一幅字《叢碧山房》,也許這次的成功奠定了他收藏生涯的開始。

在當時那個年代,張伯駒出身優越,稱得上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民國富二代,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能夠支持他去堅持他的愛好,加之張伯駒本人的學識和膽識,使他可以長期地將這份愛好當做事業發展,機緣和自身的努力都是一個最好的結合點,也正是這份時機塑造了一位收藏大家。

賤賣四合院,只為收藏名帖

清末民初,局勢動盪,大量國寶文物外流。《平復帖》是晉代陸機的作品,傳世書法中年代最早的名帖,距今約1700年。

當時由清末皇族溥心畬收藏,這位滿清遺老想要出售這部珍貴名帖,經當時民國的教育總長傅增湘先生介紹,張伯駒得知了這一消息,恐擔心國寶流失海外,張伯駒便急切想要收藏這幅名帖。

溥心畬剛剛喪母,急於籌錢辦喪事,便開價20萬向外界出售《平復帖》,張伯駒通過中間人牽線向其表達了自己想要收購的想法,但聽聞如此高價,也不免猶豫,但再三斟酌下還是決意買下這幅字帖。

雖短時間無法籌得大量現金,但他當機立斷便變賣了自己在北京的一處四合院,或許有人會懷疑北京寸土寸金,如今一處房產都要上千萬,更無須談是一處四合院了,僅以20萬是否有些太虧了。

其實民國時期北京的房產雖不至今天如此高昂,但黃金地段的四合院也稱得上是千金難求,即使民國一元的購買力要遠遠超出目前的水平,當時的價值也絕不會只值20萬,況且如今北京的四合院隨便一處都要上億。

張伯駒卻如此賤賣自己的房產。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熱愛書畫,堪稱「收藏達人」,聽聞傳世名帖出售的消息自然要馬上收入。

同時,局勢緊張,外國人虎視眈眈,張伯駒先生髮文稱,自己曾想阻止唐代的名畫《照夜白圖》流亡海外,而未為成,為避免《平復帖》再次流失,不惜賤賣房產,也要立即將名帖購入,以確保其安全。

張伯駒誓死保衛《平復帖》

《平復帖》沒有落至外國人之手,當時文物界眾人皆喜不自勝,但張伯駒收購《平復帖》卻引起了民國政府和日本軍方的關注,1941年6月,張伯駒在上海老租界遭受綁架。

綁匪來歷不明,據了解汪偽政府、銀行系統中的人員很多都參與了這次綁架行動,綁匪向其家人索要幾百萬。但他們怎樣都沒有料到,自己碰到的竟是個倔脾氣的「鐵公雞」。

張伯駒毅然絕食與綁匪對抗,因為他自知多年來家中積蓄都用於收購藏品,並無多餘錢財交付贖金。當見到家人時,嚴令禁止他們變賣自己的寶物,自己被撕票沒關係,《平復帖》萬不能交給他們。

八個月後綁匪無奈只得降低贖金,並一降再降,最後降至40萬。妻子潘素是民國時期的才女,是清朝著名宰相潘世恩的後代,山水畫家,對於家中的藏品也是視若珍寶,自然能明白丈夫的心意,只得變賣自己的首飾,向親戚朋友借錢,終是湊夠了這40萬,將張伯駒從綁匪手中贖出。

即使身處險境也絕不變賣家中藏品,可見張伯駒對這些珍貴藝術品的喜愛與珍視程度,絕不是常人所及的。真正的收藏家真的是既「富可敵國」、又貧無立錐,雖家中藏品價值連城,但自己卻經常借錢、欠帳。

張伯駒與妻子潘素都出自名門望族,自是見識長遠,丈夫喜愛收藏,雖經常落得變賣家私度日的境地,但妻子毫無怨言,始終支持丈夫的夢想和事業,二人後半生雖清貧卻相伴終老,稱得上是近代史中可圈可點的愛情。

數件世界級國寶,均捐獻國家

張伯駒先生堪稱收藏大家,翻看他的藏品目錄絕對會驚呆眾人,除去之前提及的《平復帖》,還有杜牧的《張好好詩》、李白的《上陽台帖》,即便是不知道這些書畫的人,也一定知道李白、杜牧等人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當時便赫赫有名,如今更是留名千古。

他們的書法真跡稱得上是世界級的藏品,任何一件的價值都不可估量,有人將張伯駒先生曾誓死保衛的《平復帖》估值,竟高達8.8億,與當時相比竟翻了4400倍。

解放後,張伯駒先生與夫人將《平復帖》、《張好好詩》、黃庭堅的草書等8幅書法作品都捐獻給國家博物院,並婉拒了國家20萬元的獎勵,1965年又將30餘幅珍貴的古字畫捐獻給了吉林省博物館,真可謂是高風亮節。

張伯駒先生曾感慨道,「不知情者為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也是歷經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並不是為了錢,只是想把它們留在中國。」

張伯駒是一代收藏大家、詩詞學家、書畫家、京劇藝術家、民主愛國人士,他一生痴迷於書畫鑑藏,以保護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保存了包括陸機、李白、杜牧、范仲淹、黃庭堅等人的絕世真跡,並將收藏的國寶文物全數無償捐獻給國家。

收藏並不是為了占有,亦不必使其跟隨一生,只要它能屬於我們這片國土,流傳有緒,便足矣。這是怎樣的胸懷才能達到如此高深的思想境界,但這位老人卻用他的一生在踐行這份堅持。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5fdfe60423e1e4bbd6c3ad674530fe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