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觀在趕走劉宇亮後,自己終於成為了內閣首輔。上任之初,他就開始揮霍自己首輔的權力,不斷貪贓受賄和蠅營狗苟,很快遭至了東林黨人的彈劾。
即便如此,薛國觀仍然不知收斂,很快又得罪了閹黨。幸虧是在崇禎朝,這要放在天啟時期,他會死得連渣子都不剩,最強的兩股勢力東林黨和閹黨都被他推到了對立面。
或許,很多人會提出疑問,在崇禎即位之初,閹黨不是被徹底消滅了麼?
不可否認,當時崇禎的確根除了魏忠賢的閹黨勢力,但隨著東林黨在朝中的一家獨大,為了平衡朝局並約束東林黨,崇禎又重新扶持宦官參與朝政,逐漸形成了新的閹黨。
當時,面對紛沓而至的彈劾疏,崇禎本不想這麼快就對薛國觀出手,準備敲打敲打逼他收斂一些就算了。可是,薛國觀當即就矢口否認貪腐,甚至還轉嫁給東廠來背黑鍋。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始帝燕見國觀,語及朝士貪婪。國觀對曰:「使廠衛得人,安敢如是。」東廠太監王德化在側,汗流沾背,於是專察其陰事。
於是,在閹黨和東林黨難得的合作下,薛國觀很快就被崇禎罷職。不,崇禎並沒有斬盡殺絕,還准許他回鄉閒住養老。
按照常理,此時的薛國觀應該夾緊尾巴趕快離京,返回自己的陝西老家去逍遙和嘚瑟。可是,豪橫慣了的薛國觀卻不緊不慢地收拾行李,甚至光金銀財寶就打包了十幾輛馬車,搞得跟榮歸故里似的。
於是他悲劇了,在東廠太監王德化的彈劾下,崇禎下旨將薛國觀問罪下獄並且還抄沒家產,直接支援了遼東前線充作軍餉。或許,這算是薛國觀為了抗清事業所做的唯一一件益事吧。
在薛國觀之後,范復粹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三位內閣首輔。
范復粹(1579年——1658年),字玉坡,號清六,山東黃縣(今山東省龍口)人。他是崇禎帝走馬燈似的更換眾多首輔中的一位,在歷史上最被人稱頌之處恐怕就是他在滿清入關後閉門隱居,數次拒絕了清廷起復他的要求。
筆者仔細翻閱了《明史》,並沒有找到關於范復粹在入仕以前的相關記載。或許,這位歷經四朝的范閣老年輕時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的平凡,一樣的默默無聞。
1619年,四十歲的范復粹才考取了進士的功名。這個年齡中進士,雖依然耀眼,但比起之前的眾多首輔來的確遜色不少,因為前面的好多人都已經在翰林院排隊數年,有的甚至都入閣參預機務了。
在「大明首輔系列」中曾經提到過,明朝的士人在考取了進士的功名後,還要再作為庶吉士進行三年左右的學習。當學習期滿,朝廷會進行任前的最後一次分流考試,成績優異者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成績中等者被授予御史或言官;成績下等者只能外放擔任縣官等基層幹部。
本篇的主人公范復粹被授予了河南開封推官,看來他的成績並不靠前。日後,他能從這樣的基層官職做到內閣首輔,必然經歷了曲折而艱難的奮鬥史。
萬曆過世後,戰戰兢兢而又如履薄冰一般長大的太子朱常洛登基,史稱明光宗。這位朱皇帝或許是壓抑得太久了,以至於一上位就開啟了「縱慾模式」,很快就把自己給「嗨翻了」。接著,又是補藥,又是春藥,又是丹藥……,結果當皇帝二十八天就嗑藥嗑死了。
幸好,明光宗還有皇子在世,否則的話,大明王朝又得重新選擇繼位之君。不過,當東林黨人辛辛苦苦擁立朱由校登基後才發現,這位朱皇帝應該稱朱木匠更合適,他的精力完全放在了錛鑿斧鋸和桌椅板凳上。
在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勵精圖治」下,朝政被徹底荒廢。先是東林黨擊敗了浙黨等反對派,接著閹黨又擊敗了東林黨,最後魏忠賢把持著朝政,甚至就連內閣都變成了「魏氏內閣」。
期間,范復粹遠離權力的中心,躲在河南擔任自己的基層幹部,正好避開了閹黨和東林黨的互相,也避免了選邊站隊的風險和尷尬。當然,因為沒有選邊參與黨爭,他的官職也長期原地踏步,無論誰當權都不把他當成自己人。
1627年,渾渾噩噩毫無建樹的木匠明熹宗駕崩,朱明江山由信王朱由檢繼承,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小就胸懷大志,勤於學業,無奈閹黨勢力橫行,他也只得忍氣吞聲,裝傻充愣。
如今,自己終於龍馭天下,很快就重用東林黨,對魏忠賢的閹黨展開了反攻倒算。因此,許多的官員都被牽連波及,曾經的閹黨成員和疑似閹黨成員都紛紛下獄問罪,甚至還被砍頭或流放。
因為范復粹老老實實在河南任職,自然與閹黨沒有太多的勾聯。所以,他的政治立場顯得非常清白,很快就被調入北京擔任了御史。
崇禎登基之初,面臨的是一個破敗不堪和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基本上,內有流民外有後金,尤其是遼東一帶的防務已經是岌岌可危。崇禎迅速起用袁崇煥擔任了薊遼督師,負責整頓山海關一帶的防務,負責全權處置對後金的所有軍務。
不過,由於袁崇煥並非東林黨人,所以東林黨對他極為提防,處處刁難。對袁崇煥的功績非但沒有褒獎,反而不斷予以詆毀,甚至還誣陷他曾與魏忠賢的閹黨多有勾結,是一名疑似閹黨分子。
作為御史,范復粹對於東林黨人彈劾袁崇煥的奏摺予以了堅決的駁斥。他認為,袁崇煥在前方抗敵,而東林黨卻在後方詆毀他,已經嚴重危及到了大明的江山穩固,必須嚴懲董懋中等上疏彈劾之人。據《明史·范復粹傳》記載:
袁崇煥功在全遼,而尚寶卿董懋中詆為逆黨所庇,持論狂謬。懋中遂落職。
由於范復粹的奏疏有理有據,而且他堅決不涉黨爭的態度,自然引起了崇禎皇帝的關注和讚許,先後被派往江西和陝西兩地巡按。
在巡按兩省期間,范復粹輕車簡從,從來都不辭辛苦,深入到民間鄉里甚至是田間地頭。對於兩地的財政、吏治、賦稅、防務以及流民等問題,他都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整飭和改進,贏得了吏部的褒獎。
1635年,范復粹被調回北京,擔任了大理寺少卿一職,主持大理寺的日常事務。由於成效斐然,他在第二年就被崇禎進一步委以重任,以大理寺之職代管刑部的所有事務。
由於崇禎帝的志大才疏,每遇問題就推過諉下,以至於每位朝臣都過得謹小慎微。尤其是,入閣參預機務的閣臣更是如此,稍不留神就會引起言官的彈劾和崇禎的猜疑。基本上,一旦你入閣了,也就說明你快下崗了。
因為內閣成員更新換代太過頻繁,以至於內閣經常處於缺員的狀態。為了補缺,崇禎一次任命了五人同時為東閣大學士並參預機務,他們分別是兵部尚書楊嗣昌、禮部尚書程國祥、禮部右侍郎方逢年、工部右侍郎蔡國用和大理寺左少卿范復粹。
其中,范復粹的入閣可謂是破格提拔,就連他本人也是大感意外。由區區大理寺少卿之職,直接晉升為東閣大學士併兼禮部左侍郎,在明朝史上也僅此一例。據《明史·范復粹傳》記載:
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時同命者五人,翰林惟方逢年,余皆外僚,而復粹由少卿,尤屬異數。
當時,內閣中除了首輔劉宇亮以外,還有傅冠和薛國觀,再加上剛入閣的這五人,共計八人在閣。這個內閣的規模和人數,在明朝歷史上排第二,不過排第一的也是崇禎朝的內閣。
在崇禎二年時,隨著政局的日益穩定,朱由檢下旨廷推入閣的人選。結果,有十位候選人的名單放在了御案前,而這十個人都不是崇禎所鍾意的。
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騷動和黨爭,自詡聖君的崇禎皇帝竟然效仿古法,決心通過「枚卜」的形式選取入閣官員,通俗講就是通過「抓大會」選擇閣員。結果,有六名幸運兒成功中籤併入閣參預機務,加上之前的三位閣臣,創造了九人同時在閣的歷史記錄。
回歸本篇,范復粹在被擢升為內閣閣員後,立即就引起了東林黨的不滿。他們暗中鼓動言官們上疏,認為范復粹的德行和才幹都不能勝任內閣的工作。
如果在崇禎剛剛登基時,他很可能就相信東林黨人了。但是,經過這麼些年的觀察,崇禎已經意識到東林黨除了會罵人,會黨爭,基本沒有實幹能力。因此,崇禎對於這些彈劾置之不理,繼續任用范復粹。
同時,范復粹還因為東林黨的彈劾而受益了。崇禎認為,東林黨越彈劾,越能說明範復粹無黨無派,越能說明範復粹不涉黨爭,反而更加對他予以了重用。
隨著內閣的不斷減員,范復粹在內閣中的排名也日益靠前。終於,在首輔薛國觀被趕走後,范復粹接任了內閣首輔並被加封為少傅兼太子太傅,還由東閣大學士改為了建極殿大學士。
當時,已經六十多歲的范復粹身體狀況並不好,所以他不願意接任首輔之職,多次上疏請辭都被崇禎帝慰留。而且,東林黨人對他的彈劾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范復粹一不貪污受賄,二不專權霸政,三不結黨營私,所以東林黨只能尋找其他的突破口。據《明史·范復粹傳》記載:
給事中黃雲師言「宰相須才識度三者」,復粹恚,因自陳三者無一,請罷,溫旨慰留。御史魏景琦劾復粹及張四知學淺才疏,遺譏海內。帝以妄詆下之吏。
同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占了河南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殘忍地殺死。一時間,明廷上下全部駭然,幾乎到了人人自危的程度。
而范復粹作為首輔,眼見江山淪喪至此,曾經無比強大的朱明王朝立國兩百餘年就變得如此不堪一擊。他在自責的同時,只得規勸崇禎帝大赦天下,以構築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和力量一致對抗內憂外患。
之後,范復粹認為自己已經無力扭轉時局,因此又一次上疏請辭,態度和語氣更加堅決。終於,崇禎批准了他的辭呈,恩准他回鄉養老。
清軍入關後,多次召范復粹復出任職,都被他以種種理由拒絕,一直隱居于山東老家。直到清順治十四年,他才在家中過世,享年八十歲。
縱觀范復粹的一生,他雖然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面對明朝晚期的一系列困境,他也竭力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稱得上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內閣首輔。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47MgcHgB8MnI47IjIh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