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將易耀彩攜妻衣錦還鄉,發現童養媳苦等22年,他的選擇讓人淚目

2023-04-14     歷史述

原標題:少將易耀彩攜妻衣錦還鄉,發現童養媳苦等22年,他的選擇讓人淚目

在封建時代,童養媳是個很常見的現象。因為那個時候大多家庭的經濟狀況都不夠富裕,而在重男輕女思想的作用下,生了女兒大多會被看做「賠錢貨」,這樣剛好有想要娶媳婦的家庭看中,就會接到家裡,一方面從小培養感情,二來也是為家裡增加一個勞力,分擔一些生計。

但是在上個世紀思想住不開花的那段時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掙脫封建枷鎖,追尋自己的愛情,這個時候童養媳的地位就顯得十分尷尬了。這不,少將易耀彩征戰多年,終於在事業有成後衣錦還鄉。

可是等他回到家裡才知道,原來家裡之前養著的那個童養媳還在苦苦的等著自己,至今已有二十二年。但這個時候的易耀彩已經有了自己的妻子了,面對二人,他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易耀彩是江西人,他原本出生在一戶再為普通不過的農家裡。因為家境條件一般,他的父母早早地就為他養了一位童養媳,名叫張鳳娥,比易耀彩大兩歲。

張鳳娥性格溫和柔順,來到易家素來舉止得體,乖巧懂事,那時候的易耀彩總是親昵的叫她鳳娥姐,如無意外的話,按著這樣的節奏發展下去,他們勢必會在成年後即刻成親,成就一段美滿的婚姻。

但那個時候正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時候,革命的思想傳遍了大江南北,年輕氣盛的易耀彩自然也免不了升起一股報國夢,所以在13歲那年,因為易耀彩的舅舅正好在井岡山,易耀彩也就被父母送到了井岡山,去拼去闖,希望他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從此,易耀彩踏上了革命之路,進入軍隊後不久,就因為表現突出入了黨,成了小軍隊里的核心人物。

在井岡山的那段歲月,因為距離老家的距離還好,偶爾有了機會,易耀彩還能回家看看,而每一次回家,張鳳娥都會貼心為他打理好一切,並表示家裡有自己在呢,讓他放心。

易耀彩敬重這個姐姐,也知道當前的家國大事之前不是談兒女情長的時候,所以當時的易耀彩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一次次在戰鬥中歷練自己、打磨自己。

但是隨著戰鬥的深入,以及長征的到來,易耀彩離開家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再也沒有機會回去了。他猶記得最後一次和父母見面的場景,那時候父母不停地叮囑自己要路上小心,而張鳳娥只在一旁默默地看著,直到正式分開,張鳳娥才在身後遠遠地、大聲的喊著:「我和爸媽等著你回來!」

而易耀彩沒有料到的是,這一次分別竟已成了他和父母之間的永隔。

就在紅軍開啟長征後不久,在長征之路上吃了不少苦頭的易耀彩便收到了來自老家的消息,說是他們離開井岡山後,國民黨的軍隊來到了易耀彩的村子,大面積抓捕鄉民,其中主要以參加了紅軍活動之人的親屬為主。

易耀彩的家人也在其中,慘遭國民黨毒手,不但被殘忍殺害,還被拋屍江中,一時間血染長河,不忍再看。易耀彩聞言幾乎崩潰,這顆仇恨的種子從此埋進了他的心裡,他滿心都是要為家人報仇,打敗國民黨,爭取革命的勝利。

也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易耀彩,在長征路上面臨了各種陷境都咬牙挺過,爬雪山、過草地,哪怕是腳上濃了爛了,他也始終堅持著不肯倒下。

終於他撐到了長征順利完成,又在之後的多次戰役中表現良好,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易耀彩已經成了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34團營長,到了最後,更是成為了晉察冀軍區的核心骨幹,帶領著當地軍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痛擊日寇、建立革命根據地的人物。

1938年,成了34團的易耀彩在組織的安排下,和一位叫做范景陽的革命姑娘喜結連理,他們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在多年的戰鬥歲月中始終不離不棄。夫妻倆深厚的情誼一度成為了軍中的模範,讓很多人津津樂道,大加讚賞。

而事業上,易耀彩更是在大小戰功的累積中一路往上,沒過幾年就又成了冀察軍區的參謀長,成了讓日軍、國民黨軍聞風喪膽的出色將領。等到大授銜時,38歲的易耀彩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還榮獲多枚光榮勳章。

從長征離家到「大仇得報」、事業安定,轉眼已是二十二年寒來暑往,終於有了機會處理個人事務的易耀彩在這一年決定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回鄉祭祖。

但他不曾想到的事,剛到村口,易耀彩就被交道迎接的父老鄉親告知,自己的家中還有一個人等了自己22年,那就是當年留在家裡的童養媳張鳳娥。

在那次國民黨的血洗中,張鳳娥因為在地里收莊稼僥倖逃過了一劫,等到國民黨退去,也是張鳳娥找了人幫忙收斂了易家兩位老人的遺體,料理了喪事。

在老家的22年里,村裡人很多次勸張鳳娥改嫁,畢竟誰也不知易耀彩還能不能活著回來,但這些建議都被她拒絕了,並表示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易家的人。這份堅守令人動容。

如今,易耀彩好不容易回來了,張鳳娥也等到了他回家,可是她卻不曾想到,他的身邊已經有了一位和他並肩而立的人。

那個女子是那麼優秀,還陪伴了易耀彩那麼多歲月,張鳳娥瞬間無措了。而那個戎馬22年的將軍,在看到張鳳娥的時候更是忍不住大哭起來,表示自己對不起她,他還以為張鳳娥也在那次事件中被國民黨殘忍殺害了。言語中,張鳳娥已然明白了一切。

她不去怪誰,怪也只怪造化弄人。對於易耀彩的婚姻,張鳳娥無心插足,而范景陽也欣賞張鳳娥的堅守,最後他們達成了一致,張鳳娥還是待在老家,由易耀彩每月提供生活費用以開銷,而他們幾個未來無論如何,都會是最好的家人。

對此,張鳳娥也只是默默地接受。轉眼間又是多年過去,張鳳娥一隻留在老家不曾改嫁,而他們三人,都已經到了白髮蒼蒼的年紀。

1990年,臨終的易耀彩交代後人,自己死後要把骨灰一分為二,一半留在青島,這是現在的家的所在,一半送回江西老家。對於張鳳娥,他始終充滿虧欠,所以希望死後能夠相守,也算是對張鳳娥最好的回應。

在這個故事裡,無論是張鳳娥還是易耀彩夫婦,其實都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犧牲品。因為戰爭,確實摧毀了太多家庭,妻離子散,骨肉分離……太多太多的不應該。所以當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目前的和平,唯願山河無恙、唯願天下太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3f10a1c63a333ddc5ee37d1dba91a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