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婷:民間收藏,逆境中求生存

2020-06-09     古籍

原標題:屈婷:民間收藏,逆境中求生存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亂世黃金,盛世收藏。」

亂世之時物價飛漲,黃金往往是硬通貨,其本身質硬,好保管,也能保值;而在太平盛世,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進步,文物藝術品更有保值、升值的空間。

這句老話說的是生存生財的應對策略,在幾千年來盛世與亂世的交替中不斷得以驗證,不無道理。

目前,新冠肺炎病毒仍在全球快速蔓延,人類面臨著二戰以來最大的危機。在疫情導致的重重危機中,諸多行業遭受沉重打擊,文物藝術品收藏市場自然也被波及。

收藏作為藝術品市場的終端,在疫情之下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此時購藏藝術品應注意什麼?抄底、撿漏有多大可能?回眸歷史上並不靜好的歲月里,那些彪炳史冊的收藏家如何抉擇和作為?……

北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石灰岩 圖|劉強

受疫情影響,春節至「五一」,北京絕大部分聚集場所一直關門停業,但記者觀察到,作為北京民間收藏的重鎮——潘家園古玩市場自3月開門營業至今,人流量逐日增加,在4月中旬至5月幾乎達到疫情前的熱鬧程度。設置在出入口的體溫監測、行程軌跡查詢以及市場內的商戶、遊客所佩戴的口罩,則提醒著人們時下依然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但這似乎並沒有妨礙憋了一段日子後人們親近古玩的熱情。

同比之下,全國其他地區的古玩市場受疫情影響究竟如何,文物藝術品行業又受到哪些衝擊?

疫情期間的潘家園古玩市場 圖|屈婷

疫情空窗期下的「活法」

「河南鄭州和洛陽的七八個古玩市場雖然也在3月中旬就已開業,但和疫情爆發前一樣,中高端的店面仍是門可羅雀。」在鄭州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寶宗看來,這可能與整個古玩市場的大環境有關——自2009年開始走下坡路,至今仍不知是否探底。

對於潘家園古玩市場的熱度不減,李寶宗認為,可能多是地攤兒上的熱鬧或是在家憋得難受,想出來透透氣、散散心的人。現在的潘家園古玩市場更多是在銷售現代工藝品、古玩仿製品,或是較低端的古玩藝術品。據他了解,在北京天雅古玩城開店經營中高端古玩藝術品的人,還大都宅在家裡,通過微信、微拍、抖音等線上方式來銷售藝術品。

「今年受疫情影響,整個市場一片蕭條,我們也是疫情解除之後才允許進入古玩城開店營業。疫情對平遙古城周邊的古玩市場影響不是很大,一些好的文物藝術品價格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是呈現出一種復甦狀態。這說明文物藝術品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沉澱,目前仍是增值保值的投資方向之一,尤其在房價面臨擠泡沫的時期,其自身的價值就更能顯現出來。」入古玩行業近20年的陳朝國說,平遙古城目前有3個古玩城,緊臨古城的還有張蘭古玩市場——屬於全國十大古玩市場之一,因此,這邊從事古玩行業的人很多。自2017年以來,整個古玩市場及藝術品市場整體呈下降趨勢,平遙古城和周邊市區的不少同行此前是在外地開店,近兩年有不少遷移回來。

疫情導致國內外很多拍賣行延遲開拍,一些重要的藝術博覽會如香港巴塞爾取消或推後了,不僅對行業內的交流造成了很大影響,也給整個行業的交易和流通造成了不小的衝擊。陳朝國在山西平遙典友古玩城經營著一家古玩店,他說自己於2019年送往長沙的一些拍賣藏品,目前仍在等待開拍。

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花苞頭紅陶細頸瓶 高30cm

圖|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

西安古代石刻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副館長劉強表示,疫情期間,少了往日的繁忙,多了很多空窗期,也能夠靜下心來梳理自己的收藏思路。「很多藏友通過微信來轉發一些國內好的文物資源,將世界各國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圖片進行橫向對比,通過不斷地總結和梳理,來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甄別能力。」劉強還觀察到,目前中國有大量文物是從國外回流的,隨著國外疫情的愈發嚴重,很多物流也難以回到國內。「疫情對古玩城各商家的衝擊很大,因為古玩行業必須要開門做生意,才能獲得一定的客流量,現在我們只能期盼疫情早點結束。」

線上交易正當時

疫情使人們閉門禁足的同時,也讓不少人對文物藝術品的銷售方式有了新的選擇和認識。記者在逛潘家園古玩市場時,看到有不少人持手機通過直播平台在銷售藝術品或工藝品。

事實上,面對疫情,文物藝術品行業最明顯的變化莫過於大眾購藏方式的改變。「疫情前,人們主要利用周末和長假逛古玩市場來實地購選,而現在則是通過微信、微拍、抖音等方式銷售古玩藝術品為主,逛古玩市場為輔的方式進行交易。」李寶宗說,雖然網絡交易緩解了疫情期間很多商家的經濟壓力,但網絡交易也存在一定弊端。「由於古玩藝術品的特殊性,有些東西不上手就很難判斷真假以及殘修狀況,再加上一些不良商家存心坑蒙拐騙,買家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追責方式,等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得到徹底控制後,疫情前的購藏方式還是會逐漸恢復起來的。不過,這恐怕也得等到2021年底了吧。」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單系紅陶鼓 高28.5cm

圖|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

劉強也認為,網絡交易的方式在疫情階段變得更加突出、更加便捷,這種方式更多依賴的是「誠信」二字。「目前通過線上銷售的誠信商家很多,尤其是一些大型店鋪更是以誠信為主。一方面會保證售出藏品的品質,另一方面也會承諾一兩周內可退貨,甚至永久包退,還會找更專業的人士幫藏家去辨別真偽。這樣的平台越多,就會有更多的人在家利用手機來購藏文物藝術品,也讓大家對線上銷售有了新的認識。」

一些商家為了減少損失而壓縮利潤空間,對部分藏品做保本處理,甚至賠本處理。據李寶宗了解,在鄭州、洛陽、新鄉、安陽等地都有一些撐不下去的商家,在關門歇業前,請大家幫忙買走一些東西,而且基本是「只要還價,就能成交」。

對於博物館行業如何減少損失,李寶宗說,博物館和古玩市場的關係是單項買賣關係,博物館是只買不賣的社會公益組織,受疫情影響,雖然買進的機會少了,但資金還在手裡,所以也就不存在「將損失減少到最小」的問題;而且,古玩市場銷售渠道變窄後,好多商家為了交房租,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大幅度降價,甚至虧本出貨,這對只買不賣的博物館而言,實際上是大批吃進的好時機。

此外,為了減少商家的成本,目前古玩行的應對措施,主要是對擺地攤的免費,對商戶減免部分租金或推遲交租時間,至於國家層面幫助商家渡過難關的應對措施,目前還暫未聽說。

西漢 瓦當 陶質

瓦當面「永受嘉福」4字凸起 鳥篆書

圖|劉強

「現金為王」不是唯一法則

疫情爆發後,很多人認為「現金為王」,這也是大家對疫情未來發展的不明確所產生的一種焦慮。對此,李寶宗指出,現金流固然重要,但不幸的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現金流已經或即將要中斷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特殊性在於,當經濟熱透時,這個市場才能逐漸熱起來;而一旦經濟開始降溫,文物藝術品市場就會立即「重感冒」。自2009年開始的下坡路還要走多久,還得看中美關係的走勢,保守估計可能需要四五年以後才有探底反彈的希望。

「如果國家層面不能像拯救中小企業那樣用低息或貼息的方式去救文物藝術品市場的話,那麼疫情過後,古玩藝術品市場將面臨更艱難的局面、更漫長的恢復期。當然,如果選擇增發貨幣,能夠儘快澆灌到古玩藝術品市場的話,這個局面會減輕很多,恢復期也會縮短很多。」李寶宗說。

眼下,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有力控制,但相信此時藏家購藏文物藝術品會比往日更為慎重。對此,劉強建議,購藏文物藝術品首先要善於學習,而不是一味聽別人講,很多人買東西不是靠眼睛買,而是靠耳朵買;其次要買對、買精,買各個時期的代表性藝術品,這樣才會有巨大的收藏潛力,否則就會導致投資失敗、喪失投資信心。

漢代灰陶彩繪鹿角雙翼神獸 高19cm 長21cm 寬 11cm

圖|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

陳朝國也指出,好的文物藝術品不僅可以傳承,還能起到增值保值的作用。正如疫情期間,國內一些收藏大佬通過銷售部分私藏藝術品來盤活資金度過難關。所以,在他看來,優質的文物藝術品具備較高的增值空間,當金融風險來臨之時尤其如此。

在劉強看來,很多朋友抱著投機的心態去購藏藝術品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個行業的門檻很高,也更具挑戰性,沒有任何知識儲備以及資金儲備就想撬動這個板塊,抱著一本萬利、一夜暴富的想法是完全實現不了的。疫情之後,收藏市場可能還會面臨一段低迷時期。但長遠來看,未來的收藏市場會更好,因為「70後」「80後」已逐漸成為中國購藏文物藝術品的重要群體,他們的學習能力、所受教育程度以及對文物藝術品的認知都要遠遠高於以往的人群,他們會更冷靜地思考支撐中國文化的根基,也會逐步改變以聽名氣、聽故事為主的傳統購藏形式。

雖然疫情導致百業冷清,民間收藏也放緩腳步,但陳朝國仍然看好未來的文物藝術品收藏市場:「未來隨著國家各方面政策的出台,包括遺產稅的徵收,房地產紅利空間的進一步壓縮,我相信整個藝術品市場總體向好,大眾收藏會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一些普品也會越來越難出手,市場會淘汰一些鑑賞水平及資金實力不足的古玩商人,這個領域也將迎來新的資本進入,出現新的局面。」

清 乾隆粉彩白菜(百財)罐 高22cm 直徑22cm 出自晉商大家太谷曹家

圖|陳朝國

收藏市場大家談

陝西咸陽古陶博物館館長李帖霖:雖說受疫情影響,藝術品收藏市場有些疲軟,但對真正熱愛藝術品收藏的人來說,影響並不大。因為搞收藏的人都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這段時期購藏文物藝術品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其次,還有一部分人以此為生、養家餬口,他們隨行就市,高進高出,低進低走,不會讓這個市場堅持不下去。

甘肅藏友陳有忠:現在古玩市場的生意慘澹,每況愈下,古玩城所陳列的藏品質量也多是仿品、工藝品,現在「老貨稀缺」,我們玩老貨的也收不來東西,但真正玩文物的應該還可以。相信這種情況是暫時的,會逐漸好起來,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通過「以藏養藏」的形式度過難關。眼下,古玩市場應該轉型,從業者也應該轉型,收藏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在我看來,將自己的一生所藏留給社會就是我轉型的目標。

濟南藏友「穿山乙」:疫情以來全國各地古玩市場都很低迷,行情差,加上文物嚴打,市場中沒貨可賣,貨源枯竭是最大問題。今後的古玩行業會更堅難,會倒下一批人。

鄭州藏友「曉天明輝」:受疫情影響,古玩市場實體店人流量急劇下降,市場冷清,各商戶叫苦不迭,只能「割肉」自救。一些頭腦靈光的商家,從實體轉入網絡,通過微信、微拍、抖音等渠道,試圖吸引更多的買家,觀望者眾多,也產生了一定效果,一些稀有的古代藝術品,表現依舊不俗,拍賣成績超出預期。但由於古代藝術品的特質,不是人人都具備專業的眼光和鑑定能力,所以出價購買者多以同行或深度愛好者為主。

古代藝術品之所以被大家認可,是可以保值增值的財富載體,正是因為其真、精、稀的特質,它濃縮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是華夏悠久歷史的見證。網絡營銷在這個特殊時期,既解決了人與人之間不能接觸,但又希望成交的難題,又培養了一大批新的古代藝術品受眾。因此,隨著疫情的好轉,古代藝術品終將迎來春天,只要堅守得住,先解決生存——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鄭州藏友「大饑荒」:這幾個月我在家宅著通過網絡買賣了幾件東西,本地市場去了幾次,幾乎沒有人流量,店鋪生意也基本沒有。現在的趨勢是,很多朋友開始通過抖音、快手、淘寶等直播平台賣貨,我身邊就有幾位做得還不錯。目前,國內經濟直線下降,下半年的行情也不容樂觀,古玩行業舉步維艱,如果沒有網際網路肯定「死」得更透。

三門峽藏友「澄泥硯」:店鋪經營的最近幾年都不太好,疫情期間更是雪上加霜。主要原因在於遇到了社會發展環境的挑戰。首先,快捷的交通與物流業使人們可以在家通過微信朋友圈、微拍堂以及藝術品網站來選購自己心儀的收藏品。快捷的物流,可以不出門就拿到收藏品,怕損毀保價郵寄就好。其次,是古玩藝術品市場中精品減少所造成的壓力。10多年前,藝術品市場火爆,精品迭出,國民經濟狀況良好,上升期的藝術品市場不成熟,價格相對優惠,有漏可撿;現在市場逐漸成熟,面臨價格虛高而精品缺少的尷尬階段,也是市場遭遇的瓶頸之一。最後,是這次漫長的疫情衝擊。宅家的日子或許是反思與考量自己收藏是否成功的機會,一些藏家開始整理自己的舊藏,有多少贗品、多少精品,自己心裡應有數。今後購買者因經濟下行,購買藏品會更理性、睿智。

疫情造成的社會流動少了,逛店鋪就變成了網上選購。所以,藝術品經營者應該換換思路,日本人很早就提出了「無店鋪經營」的理念,微信、抖音、快手也應成為大家營銷的手段之一。當然,老藏家還是喜歡古玩店上手鑑賞的氛圍。那種實物的藝術衝擊力是網上選購所缺失的,老友相見的品評交流也是網絡交流所達不到的。所以,還是期盼疫情儘快結束,恢復正常交流,能回歸以前的日子。

重慶藏友王建:今年整個古玩市場都不好,中國是率先受疫情影響的國家,讓本身就不太起色的經濟更是加劇了下行的速度。眼下,古玩市場一片蕭條,實體店是完全不行,線上交易倒有一些。做這一行如果沒有經濟支撐,就很難流通,價格也就很難上去。現在做古玩的很多朋友都是在堅持。

洛陽藏友「老城磚」:隨著經濟的放緩和收入預期的降低,以及各地古玩城的低迷,有些藏友可能暫時不再進行交易,短時間內會造成收藏品市場的交易萎縮,但每次經濟形勢的變化都是一次大浪淘沙的過程,也會有新的收藏者進入,新老藏友的交替和更迭是正常現象,藝術品的稀缺性、人們的精神層面享受和古玩投資的保值特性決定了收藏市場會長久不衰,只是傳統的交易方式可能會發生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mNhxl3IBfGB4SiUwKx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