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明,樹新風!出門戴口罩,嚴守家鄉安穩;在家不喧譁,保持鄰里關係..............不亂扔,不亂畫,拒絕公共場所吸煙,遵守交通秩序;小細節記心上,大事情不糊塗..........
太原市博物館又新增一所。1月11日,太原稻田民俗文化博物館掛牌開放,是我市的又一座類博物館。目前,太原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00座,其中,備案博物館41座、類博物館59座。
太原稻田民俗文化博物館,位於稻田公園內,展陳面積1000餘平方米,各類展品1500多件,都是從民間收集的實物,儘可能還原充滿煙火氣的農耕和生活場景。進入館內,一孔復原的窯洞黃土氣息濃厚,感受時光的痕跡和文化傳承的溫度。博物館的展陳呈現了晉商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地域文化等場景,記錄著歲月的農具、走南闖北的鏢車、富家千金的拔步床等,像歲月的「日記本」,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晉商勤勞智慧的結晶。參觀者可身臨其境地感受農業文明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館內主軸線上展示的千工拔步床,為清晚期器物,製作精美,集雕刻、描金、彩繪為一身,床體採用楠木打造,床身雕刻有不同的戲曲故事,盡顯匠人巧思。平台長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鑲以木製圍欄,使床前形成一個迴廊,雖小但人可進入。
晉商縱橫商界500年,橫跨歐亞,足跡遠至俄國、朝鮮、日本等地。博物館內展示的晉商運貨的鏢車,長390厘米、寬155厘米、高145厘米。榆木車架,以鐵加固,箱體底為木架,左右擋板,木製輻條,輪牙用鉚釘加固。細緻打量這輛鏢車,仿佛能聽到晉商開創萬里茶道的聲聲駝鈴。鏢車旁邊有一張廟椅,其多見於晉中南及晉西北與陝西交界一帶,地域特色鮮明,該展品形制古老,椅身修長,腿足下部多雕刻,線條行雲流水,造型簡潔素雅。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座神龕,神龕房頂為懸山式,房脊雕刻三爪蛟龍,神龕的風格與正常古代建築風格相仿,房檐上有瓦片,龕門上是螭龍紋,中間雕刻福祿壽,代表幸福、吉祥、長壽。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百業繁榮、闔家美滿、子孫綿長,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企盼從未變化,在太原稻田民俗文化博物館,這些傳統習俗具象化了,小朋友們來此研學,能體驗到濃濃的古人生活氣息。
記者 陳辛華 文/攝
來源:太原晚報
【潔凈的空氣、幽雅的環境是我們共享的,每個人都應對環境保護盡一份義務;同在藍天下,共愛一個家,花香陣陣,鳥鳴聲聲。------琅琅書聲,濃濃情深。大家的老家,要靠大家一起去維護!加油,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