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爭議的袁崇煥,被千刀萬剮而死,到底死得冤不冤

2023-06-11     一盞歷史

原標題:最有爭議的袁崇煥,被千刀萬剮而死,到底死得冤不冤

袁崇煥(1584——1630)廣東東莞人,另一說是廣西藤縣人。

談袁崇煥,要從他為什麼被殺害談起。

當年被崇禎殺害,並不是因為某一件事情,而是不斷累積的怨恨,被殺的幾點理由:

一,說大話五年復遼,結果沒兌現承諾。二,抗旨賣糧食資敵,讓後金解決燃眉之急。三,濫用權力殺毛文龍,毛的手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投靠後金,後金沒有毛文龍的牽制,無後顧之憂進攻大明。四,皇太極繞開關寧防線,借道蒙古進攻大明,讓耗費了大量國家財政修的關寧防線一無用處,救京城被圍,想再用一次「寧遠大捷」模式對付後金,讓皇帝開城門把自己放進城,引後金過來再用大炮轟。此時流傳他已經通敵,開城門是想放後金進城。五,曾經巴結和奉承魏忠賢,要為其立生祠。六,賄賂朝臣錢龍錫,犯了將軍與朝臣溝結的大忌。

萬曆四十七年(1619)中進士。曾任福建邵武知縣。四十多歲都還是做一個小官,但他並沒有氣餒。

天啟二年(1622),袁崇煥進京見皇帝,此時朝廷正在選派人去守山海關。

袁崇煥聽見後出關考察,回來便自我推薦:「於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以守此地」。皇帝答應了他的要求,提拔他為兵備僉事,駐守關外。撥黃金二十萬兩,讓他去招兵買馬。

天啟三年(1623),袁崇煥得到大學士孫承宗的賞識,派去駐守寧遠城。天啟四年(1624),袁崇煥升任兵備副使。天啟五年(1625),孫承宗被罷免,袁崇煥升任按察使。天啟六年一月(1626),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率領軍隊大舉進攻。

袁崇煥從來沒有過指揮戰爭的經驗,只是憑膽識守城。

用紅夷大炮對金兵一陣亂轟炸,沒想到努爾哈赤被擊中,不久就去世。真乃天助袁崇煥,剛指揮打仗就取得了「寧遠大捷」的勝利。

一戰成名,寧遠保衛戰勝利後。升任右僉都察使。天啟六年三月,又升任兵部侍郎兼遼東巡撫。八月,後金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即位。

天啟七年(1627),因為沒有派兵救錦州被彈劾。後辭官回鄉。七月,天啟皇帝駕崩,崇禎繼位。崇禎是一位有抱負,有理想的皇帝。上台就把魏忠賢收拾了,又重新重用袁崇煥。

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並賜尚方寶劍。和皇帝討論復遼策略,袁隨便誇口道:「方略已具書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曰:復遼,朕不計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

袁崇煥知道說大話了,五年很難收復遼東。但話已經說出口,只有去干。第一步計劃,收買人心。

崇禎二年(1629)二月,蒙古、後金、朝鮮等遭受大饑荒。此時的袁崇煥卻認為機會來了,他向皇帝請示,賣糧食給蒙古,把他們拉攏過來,有助於復遼計劃。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但只允許他按人口賣糧。

但是袁崇煥並沒有按旨意辦事,而是大量賣糧給蒙古的喀喇沁部。他認為這樣可以快速拉攏蒙古的人心。可是此時大明的糧食已經剩餘不多了。喀喇沁大量買糧後轉手賣給缺糧的後金。

後金由於和大明開戰,以前用人參,貂皮和明朝做貿易的路沒了。此時卻收到蒙古倒賣的糧食,真是雪中送炭。其實喀喇沁在天啟六年就和後金一起攻打寧遠城。

有人提醒袁崇煥,蒙古倒賣糧食給後金。但是袁崇煥卻自信地說:「業責無與通奴,今諸夷(喀喇沁)指天說誓」,必不忘中國。

五年復遼的第二步計劃,殺毛文龍,樹立威信。

毛文龍,遼東巡撫,一品大員。駐軍皮島是很有軍事價值的戰略要地。對牽制後金有很大的戰略作用。使後金不敢隨便進攻大明。毛文龍犯了一些錯誤,虛報軍費,私收過往船的費用。這些皇帝都睜隻眼閉隻眼的。

崇禎二年(1629)五月二十九,袁崇煥帶著尚方寶劍,以閱兵為名到皮島。定下殺毛計劃,「入其軍,斬其帥。」到皮島後的第三天,毛文龍來見,他命人脫去毛的官服,列出十於條罪後,把毛殺了。

袁崇煥做事總是意氣用事,就像他當初在皇帝面前誇口說五年復遼一樣,說了就後悔。這次殺毛文龍也一樣,殺了就後悔。

知道闖禍,連忙上書,向皇帝請罪。可他沒有想到的是,皇帝竟然誇他殺毛有功。痛斥毛專橫跋扈,目無軍法。稱讚他處理得及時。

皇帝並不是真的誇他,為了穩住他,希望他真的能五年復遼。

殺毛之後他是這樣說的。

「今日殺了毛文龍,本督師若不能收復全遼,願試尚方寶劍嘗命。」

殺毛文龍,史書還有另一種解釋。

「後金陰通款崇煥,求殺毛文龍,崇煥中計而不知。」————《國榷》

「建州曰:果爾,其以文頭來,崇煥信之。」————《明史記事本末補遺》

「女真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石匱書後集》

「滿清兵入中國,恐文龍截後,通書崇煥,使殺毛文龍,佯許還遼。此次袁崇煥一上任,思殺毛文龍,則遼可得。」《明季北略》

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四個月後,少了毛文龍的牽制,後金沒有了後顧之憂。皇太極繞開關寧錦防線,借道蒙古,進攻大明。

皇太極從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打進關內,攻占遵化(今屬河北唐山),歷史稱「己巳之變」。袁崇煥聽後金打來,率兵來解京城之圍。

袁崇煥向皇帝請示,大軍沿途勞累,讓進京修整,並把後金引過來,再用一次「寧遠大捷」的模式,用大炮轟後金。

皇帝並沒有答應,因為此時已有傳言,袁已和後金鉤結,後金能攻來就是他放過來的。而袁崇煥此時又提這個建議,這巧合怎能讓皇帝不懷疑。

此時,北京城外的大臣勛戚,向皇帝告狀,袁崇煥見金兵欺負老百姓卻不管。

這次後金圍城之戰,大明損失慘重,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和手下的四千騎兵全軍覆滅。安定門守城失敗,滿桂戰死。

後金撤退後,崇禎對袁崇煥已經非常憤怒。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煥被逮捕。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死得相當悽慘,被剮了三千五百多刀。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裡面描寫了處死袁崇煥的慘狀。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數萬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手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傾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谷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

不知道什麼原因?百姓對他如此恨意。

食其肉飲其血寢其皮。

袁崇煥是一個悲劇的歷史人物,後來乾隆為其平反。

乾隆這樣評價他,「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敵,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政昏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對於袁崇煥,站的角度不一樣,評價就不同。站在明朝的角度,站在清朝的角度,以及今天的人評價他,都有不同的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悲劇的歷史人物。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ac6be7bd611eeb28fd493159b792c7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