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山: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模式初步研究——從夏商周時期的都城規劃談起

2020-06-22     古籍

原標題:牛世山: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模式初步研究——從夏商周時期的都城規劃談起

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商代晚期的都城殷(殷墟甲骨文中稱為大邑商)、西周洛邑、漢長安、隋唐長安與洛陽、宋東京與臨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各個時期的都城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份承載著我們民族文化血脈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處理好古都保護與現代城市發展的關係,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規劃模式,成為學界長期以來探求的問題。

古代城市的規劃包括選址、城市平面規劃兩部分。其中以城市平面規劃最為重要,如對城市中基本功能區如宮城、廟宇、生產活動區、商業區、不同階級或階層的居住區、墓葬區的規劃安排,直接影響城市的最後的平面形狀、內部功能結構和道路系統等。

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與當時的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如影隨形,早在周代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規劃理論,即《考工記》記載的城市規劃制度。隨著《考工記》成為儒家學說的典籍以及儒家學說在中國古代各代的興盛,這部著作的城市規劃制度影響了中國古代很多朝代的城市建設規劃。現在,很多研究建築史的學者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設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俞偉超先生為代表的考古學家從考古研究的視角對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及其發展階段進行了探討。有關《考工記》的研究中,以賀業鉅先生的專著《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為代表。

迄今以來,有關中國古代各個階段的城址實例已發現很多,各代都城遺址的平面布局大多有了框架或雛形,有的甚至已有更為詳細、系統的揭示,學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但是,眾多發現顯示,中國古代城址的平面布局遠不相同或相似,呈現出近方形或矩形、條帶形、近圓形等多種類型;有的城牆高峻,有的則長期沒有發現城垣的影子,一些城址甚至與人們理想中的規劃布局相差甚遠,這些問題一直在困擾著人們的思緒。

本文擬首先對夏商周時期的都城城址的布局進行分析,對它們進行比較和類型歸納,再結合中國秦漢——明代都城類型的綜合分析,探討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模式。

一.夏商周時期都城的布局類型

(一)夏商周時期都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概況

1.夏代都城遺址

有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新密市新砦城址,偃師二里頭遺址。其中對二里頭遺址的了解也更多一些。

(1)二里頭遺址

位於河南偃師市境內的伊、洛二水之間,西距洛陽市約18千米,遺址東西長約2.5千米,南北寬約1.5千米(圖一)。1959年以來,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長期的勘探和發掘,發現宮城、手工業作坊、祭祀遺蹟、普通居址、墓葬等現象,出土了大量文化遺物。基於此,可對二里頭遺址的布局規劃做進一步探討。

宮城大致位於遺址中部偏南,平面略呈縱矩形,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約360米~370米,面積在12萬平方米以上。四周有寬達10餘米至20米的道路。

宮城內發現大型建築基址多座,除了早年發現和發掘的F1、F2外,近年又發現多座,他們可能分組布置。其中F1平面近方形,坐北朝南,東西長約108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1萬平方米。南有大門,門內是庭院,偏北部有一處夯土台基,東西長36米,南北寬約25米,其上建主體建築,面闊8間、進深3間,坐北朝南,周圍有廊廡。F2建築基址也很有規模。在封閉的院落北部,一座大型建築座北朝南。其北還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墓葬,有研究認為F2可能是夏朝最高統治者的宗廟。

在宮城外圍的遺址東部、東南部和中部,發現夯土基址、中小型墓葬。這些地方可能有貴族居址。

在較遠的遺址西部和北部區,發現小型地面和半地穴式房址,也有隨葬陶器的小型墓葬。這些地方可能多屬於下層普通民居地。

在宮城之南200多米的地帶發現有鑄銅作坊區,面積近萬平方米。時代包括二里頭遺址二~四期。發現了多座工場式的作坊,出土了陶范和石范、坩堝、煉渣、爐壁、礦石等遺物。調查所見,在宮城以東的Ⅱ、Ⅲ、Ⅴ、Ⅵ區和以西的Ⅸ區也發現有爐壁、銅塊、銅條、鉛片及煉渣等遺物,或許鑄銅遺址不止一處。

在宮殿區南部發現1處出有綠松石料的灰坑,出土數千枚綠松石塊粒,其中相當一部分帶有切割痕跡,可能與製作綠松石製品有關。已初步確認這是一處範圍不小於l000平方米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遺址,使用年代至少可早到二里頭文化第三期。

在二里頭遺址已經多次發現製造骨器而留下的廢骨料。其中在宮城以北的Ⅵ區發現一個大型灰坑,上層堆積一大批廢骨科,多為大型動物的肢骨關節部分,上面留有鋸切的痕跡。同出許多成品(骨笄、鏃、錐、鏟、匕、針等)、半成品和礪石。推斷附近有骨器製作作坊。

在遺址第Ⅳ、Ⅸ區發現陶窯多座,但分布較零散,未見成片的窯場。

宮城之北的遺址西北部一帶有祭祀遺蹟,發現有圓形、長方形的地穴和半地穴建築以及附屬於這些建築的墓葬。已知範圍東西長二、三百米。

2.商代都城遺址

有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鄭州市小雙橋、洹北商城和殷墟遺址等。其中偃師商城、洹北商城和殷墟遺址的工作較多,布局比較清楚。

(1)偃師商城

位於河南偃師市西面。發現有郭城、內城、宮城,周圍有城垣圍繞(圖二)。

郭城(或稱大城)呈長方形,北牆長1240米,東牆1770米,西牆直線距離1710米,南牆直線距離740米。面積近200萬平方米。發現城門7座,城外環繞城壕。城內發現縱橫向道路多條,通向內城和城門。

內城(或稱小城)位於郭城南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100米,東西約740米,面積81萬多平方米。內城中部有宮城;西南角還有一個小城堡,外有2米厚的牆,內建多組單體為縱長條形的建築。

宮城位於內城偏南正中,處在內城的南北軸線上。近方形,邊長200餘米,周長約855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夯土圍牆。宮城中有多組大型建築。

宮城內發現大型建築群落9座,處於宮城南半部,坐北朝南,大致分東西兩組布置。其中F4東西全長51米,南北寬約32米,面積約1632平方米,為封閉式院落建築。北面建主殿,東、西、南三面有廊廡,中間是庭院。正門在南廡的中部,側門在西廡偏北處。F5格局與F4相似,是已發現最大的建築群落,東西長l04米,南北寬約91.3米,面積9000多平方米,面積接近F4的6倍。主殿的台基東西長54米,進深l4.6米。台基周邊有一周廊柱,現存35個,復原應有48個。主殿南面有四組台階,正門在南廡的中部,門塾寬大。

郭城東北角城牆下,發現3個灰坑,內有陶范碎塊、銅煉渣等;附近還發現紅燒土面和直徑0.3米左右的紅燒土淺坑。在城牆下部夯土及附屬堆積中也摻雜有銅渣、坩堝和尚范殘片。這些應與青銅鑄造有關。另在外城東牆中段內側、宮殿區附近,也出土一些內壁殘留有青銅溶液的器物殘片。或說明偃師商城內的青銅鑄造場所不止一處。

在郭城北部發現10多座陶窯,其中有8座比較集中。在陶窯的附近發現有面積比較小的房址或踩踣面,還有水井。

宮城西側發現一些坑狀或溝狀遺蹟,比較集中地埋有動物肢骨,是被截取後的肢骨端頭,動物以羊和豬為多。附近或有製作骨作坊。

在郭城東、西、北牆內側和內城城牆內外兩側的一些地段,曾發現數座或10多座的墓葬。

(2)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於殷墟遺址東北外緣,二者的範圍略有重疊(圖三)。年代比殷墟遺址早一個階段。發現郭城、宮城以及眾多遺蹟和文化遺物。

郭城平面近方形,東西寬2.15千米,南北長2.2千米,總面積約4.7平方千米。方向13°。四周發現完整的郭城城垣基槽。

宮城位於郭城中部偏南,長795米、寬度超過515米,面積約41萬平方米。宮城四周城牆基槽寬6~7、牆體寬5~6米。鑽探發現大型夯土基址30餘處,已發掘F1、F2兩座大型建築。

F1位於宮城南部,東西長173米,南北寬約90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它是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商代大型建築基址。整個基址由主殿、配殿、廊廡、台階、門塾、庭院、圍牆組成。主殿位於北部,只發掘了西半部,清理房屋9間,每間寬約8米,進深5米多。估計主殿東西總長度當在90米以上,南北寬約14.4米。建築方向與城的方向一致。門塾內外兩側發現20餘處祭祀坑。

F1之北有F2,面積也很大。

在宮城以北的北部地帶,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次發現和發掘了商代遺存,年代與後來發現的洹北商城的城垣、大型建築基址的年代相當。其中1961年在花園莊村東北採集到洹北商城階段的遺物,1964年在三家莊村東南發現一批商代青銅器,1979年在董王度收集到青銅器等可能出自墓葬的遺物,1980年在花園莊村北發現了一批商代墓葬。1997~1999年,為配合夏商周斷代工程,又在洹北花園莊村的西部和東部分別進行了較大面積的發掘,發現有密集的普通遺址,包括房址、墓葬、灰坑、水井等。2005年鑽探所見,在郭城中部偏東地帶鑽探出眾多的中小型建築基址,中北部也發現多處較大規模的夯土建築。在郭城中北部的韓王度村東北部鑽探出夯土遺蹟10處。這些地點的發現顯示,這些地帶可能有商王以下的各級貴族及普通居民的居址。

(3)殷墟遺址

殷墟遺址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甲骨文稱為大邑商(圖三)。

殷墟遺址處於洹水南北兩岸,1928~1937年進行了15次考古發掘,1950以來,這裡的考古工作基本未間斷。綜合考古發現的遺址地點,可知殷墟遺址東西約6千米,南北寬約5千米,面積約30平方千米,

殷墟的中心是宮殿區。宮殿區在洹河南的小屯、花園莊兩村一帶。抗日戰爭以前,在小屯村的北部一共發掘了三組53座建築基址,發掘者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組。甲組在北,乙組在甲組南,丙組在甲組西南。甲組基址共15座,其範圍南北約100米,東西約90米,基址的平面形狀有長方形、凹字形等。乙組基址共21座,其範圍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00米,基址平面形狀有長方形、近方形和凹字形等。其中最大的是乙八基址,南北長約85米,東西寬約14.5米,上有礎石153個。在乙七基址南和乙十二基址北和西部有成排密集的祭祀坑,在乙十二基址西有著名的甲骨坑YH127。丙組基址共17座,其範圍南北約50米,東西約35米,丙組的建築都比較小。關於這三組基址的功用,發掘者推測甲組是居住用的,乙、丙兩組可能作宗廟及其他祭祀用的。據最新考古鑽探發現,宮殿區的範圍可能還要向西擴展,前述三組建築基址或許只是宮殿區的主要部分。

王陵區位於洹河北側的武官村和侯家莊村北約800米處的高地上,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可分東西兩區:西區帶四條墓道的大墓7座,未完成大墓1座,帶一條墓道的大墓1座。東區有帶四條墓道的大墓1座,兩條墓道的大墓3座,一條墓道的1座。這裡還發現1483座小墓,除少數陪葬墓外,大部分是祭祀坑,它們基本在東區南部。

殷墟還發現鑄銅、制玉、制骨、制陶手工業作坊遺址,如苗圃北地、薛家莊南地和孝民屯南地的鑄銅遺址,小屯村東北的制玉作坊,花園莊村南、大司空村、北辛莊、薛家莊南地的制骨作坊,王裕口南地、苗圃北地、薛家莊南地的制陶遺址等。其中除小屯村東北的制玉作坊外,其他手工業遺址散布於殷墟遺址宮殿區之外的各地。

商王以下各級貴族及普通居民的居址主要分布在洹河兩岸及其附近。在洹河北有大司空村、武官村及侯家莊等處。洹河之南的遺址地點更多,有白家墳南地、北辛莊、高樓莊南地、劉家莊北地、苗圃北地、梅園莊東南地、戚家莊東南地、王裕口南地、孝民屯、薛家莊、四磨盤、徐家橋北地等地,其中多數地點發現有居住遺址和墓葬,這些地點可能是以家族為主體、舉族而居的居民居地。少數地方發現面積較大的墓葬區,以孝民屯中南部至白家墳西的殷墟西區墓葬區最大,又可區分為多個墓區。

3.周代都城遺址

主要包括周王都和諸侯國都城遺址。

A.周王都

包括陝西長安灃西遺址(豐邑)、灃東遺址(鎬京)、周原遺址和河南洛陽周王城。這些遺址的工作開展較早,現在對它們的布局都有一個框架性的認識,只是還缺乏更為全面細緻的了解。

(1)灃西遺址(豐邑)

位於陝西長安縣灃河之西一帶。據考古發現,在東至灃河、西到靈沼河,北自客省莊、張家坡,南至馮村、席王村的範圍,是一個面積約6平方千米、內涵豐富的西周遺址,研究認為這裡至少是周都豐邑的一部分(圖四)。

在長安客省莊、馬王村一帶有大型夯土基址14座,其中規模最大的客省莊4號基址平面呈「T」字形,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使用年代為西周早、中期之交至晚期偏早階段。南面發現陶質水管鋪設的排水設施。在夯土基址群所在區域內還鑽探出一條寬10餘米的大路。

此外,文獻中也記有豐邑的一些重要建築。《詩·大雅·文王有聲》記載周人在豐築城,《詩·大雅·靈台》記載文王在此建有靈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靈台中有靈囿、靈沼。賈逵、服虔注《左傳》說:「靈台在太廟、明堂之中。」《左傳》昭公四年還說「康有酆宮之朝」,杜預註:「酆在始平戶縣東,有靈台。康王於是朝諸侯。」

長安張家坡、馬王村一帶有大面積的西周時期民居遺址,時代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晚期。張家坡、馬王村、新旺村等地發現多處西周貴族的銅器窖藏,它們應該與附近的居址有關。

在張家坡、客省莊等地發現墓葬,其中張家坡以西至大原村的高岡地帶是面積較大的一個墓區,已探明西周各個時期的大、中、小型墓葬3000多座。區內墓葬又分為數組,每組有若干大、中型墓及數量不等的小墓。張家坡附近發現的井氏家族墓地說明這裡的墓地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的墓地。

在張家坡、馬王村發現鑄造銅器的作坊跡象。其中長安張家坡西周早期居址出土有鑄銅的陶范、芯和澆口,說明附近有製造作坊。

張家坡、新旺村等地發現骨器、骨器半成品以及銅、石、蚌、角器,新旺村還出土了大量骨料,研究者推測當地是以制骨為核心的手工業作坊遺址。

馬王村發現陶窯2座,其中出有陶鬲等器物,可能是用來燒制日用陶器的。

B.諸侯國都遺址

周代分封諸侯國很多,但發現的諸侯都城較少,經過考古調查、勘察或發掘的都城主要有以下各國的都城遺址:

晉:山西曲沃、翼城間的天馬——曲村遺址(絳),山西侯馬晉都遺址(絳)。

虢:河南三門峽市李家窯遺址和虢國墓地(上陽)。

魯:山東曲阜魯國故城。

齊:山東臨淄齊國故城。

秦:陝西鳳翔雍城,臨潼櫟陽,咸陽城等。

宋:河南商丘東周古城。

楚:湖北荊州紀南城(郢),安徽壽縣壽春郢城。

燕:北京琉璃河遺址、河北易縣燕下都。

趙:河北邯鄲趙國故城。

鄭、韓:河南新鄭鄭韓故城。

魏:可能即山西夏縣禹王城。

中山:河北平山靈壽城。

蔡:河南上蔡縣蔡國故城。

薛:山東滕州薛城。

滕:山東滕國故城。

邾:山東鄒縣邾國故城。

黃:河南潢川縣黃國故城。

上列各國尤其是前12國是周代主要諸侯國。通過對它們的都城遺址布局的認識,可知周代都城規劃的基本情況。

(1)晉

晉國都城中,對天馬——曲村遺址有了基本框架,已知晉侯墓地的位置和規模,對普通居址區、墓葬區了解較多,但晉侯的宮城沒有發現。對侯馬晉都遺址等工作較多,對其認識也更全面一些。

a.侯馬晉都遺址

位於今山西侯馬市西北,處於汾、澮河之交。

1. 城址

已發現有大小不一的城址多座,包括牛村、台神、平望、呈王、馬莊、北塢古城等等(圖五)。其中牛村、台神、平望古城位於整個遺址的西北部,集中布置,規模都較大,一般認為是晉君宮城;其他城址散布於遺址東、東北部,或即卿大夫一類人物的居邑。另早年發現有白店古城,但有研究者懷疑其是否存在。

牛村古城東西寬約1100~1400米,南北長約1340~1740米。城牆部發現疑似城門的缺口,計東牆1,南牆2處。南城牆內有道路,與城牆平行,寬3~3.5米。城牆外8米處有護城河。城內北部中央有近正方形的大型夯土台基,邊長52.5米,現高6.5米,南緩北陡,周圍堆有許多筒瓦與板瓦殘片。初步判斷,城址建於春秋時期。

台神古城在牛村古城址西,長方形,東西距離略長於南北距離,城牆長在1000米以上。南城牆與牛村古城址南城牆基本在一直線上。台神和平望二城址修築和使用的時間大致為春秋中晚期至春秋戰國之際。

平望古城位於台神、牛村二城址北部,亦略呈長方形,南北距離略長。南牆與台神古城的北牆東段在同一直線上,長600餘米,向北建置。城內中部偏西有一處大型夯土台基,自下至頂可分三級。第一級近方形,長、寬各75米。第二級高出地面約4米。第三級位於第二級的北半部,東西長45米,南北寬35米。周圍堆滿瓦片,頂上有約1米厚的含瓦片的堆積。

在牛村古城以東約1000米處發現有呈王、馬莊二城。

呈王古城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00米,中部有一道東西向隔牆,將城分為南、北二部分。北城近中部有兩座夯土建築。建築年代在春秋晚期。馬莊古城的規模與呈王古城大致相當。

北塢古城在遺址東北部,2座古城東、西並列,中間為一條大路。西城近方形,邊長約300米。城內探出建築遺蹟12處,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東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30米,南北長約580米。城內探出建築遺址17處,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其中大型建築5處,總面積約18500平方米。其修築和使用時間,大致與侯馬晉都遺址時代相當。

城郊修築有離宮苑囿,見於文獻的如虒祁宮(《左傳》昭公八年和十三年)。在今侯馬市西約10千米處虒祁村發現大型建築基址,當即虒祁之宮故址所在。

2.祭祀遺址

在牛村古城南約250米發現一處祭祀遺址,已發現主體建築和環繞於東、北、西三面的牆基。主體建築基址東西長20.8米,南北寬10.4米。主體建築基址表面及周圍有柱洞或柱洞痕跡,基址邊緣和附近的文化層及灰坑中出土了大量板瓦和筒瓦。外圍牆垣的北段長38米,東、西兩段的鑽探其總長均為38米。基址南部偏西發現祭祀坑59座,均屬建築基址使用時期的遺蹟。

在遺址東南、今北西莊村,1957年春配合基建在北西莊鑽探發現了40餘座祭祀坑,已清理其中的13座,其中馬坑7座,羊坑4座,無牲坑2座。

在牛村古城東南約2.8千米的煤灰製品廠所在澮河北岸台地上,有祭祀遺蹟,在東西長20米,南北寬19米的範圍內共發現祭祀坑156個,墓葬5座。

在牛村古城以東約4.2千米的省建一公司機運站所在澮河北岸台地上,鑽探發現祭祀坑140座,發掘128座。之西的省地質水文二隊所在澮河北岸台地上鑽探祭祉坑400餘座,發掘了400座。

在牛村古城以東的呈王路發現祭祀坑130座,發掘62座,除一座為東西向外,余為南北向,其中羊坑30座,牛坑15座,馬坑9座,狗坑3座,無牲坑2座。附近有夯土建築基址數百塊,其中D5號夯土位於基址群的西北部,南北長70米,東西寬55米,是發現最大的一塊。

此外,在遺址西南的白店、虒祁村,侯馬晉都遺址西南方向、澮河南岸的西南張等地都發現有這類遺址。

3.盟誓遺址

牛村古城東南約3.3千米、今侯馬市秦村西北約500米處的澮河北岸台地上,發現有盟誓遺址,1965年,在東西長約70、南北寬約55米的範圍內共發現長方形豎坑401個,發掘了326個。其中出土盟書的坑40個,它們集中分布於遺址西北部,比較密集,出土書寫文字的玉石器5000餘件。其餘無盟書的豎坑分布則較稀疏。豎坑內或埋牲,有牛、馬、羊三種,數量不等。

4.墓地和零星墓葬

侯馬晉都遺址發現下平望、牛村古城南、上馬、東高、喬村等五處大型墓地。其中除喬村墓地為晉都廢棄後的一處墓地外,餘四處是晉都時期的使用的墓地。下平望、牛村古城南、東高三處墓地位於晉都各古城城外附近,上馬墓地位於澮河南岸。此外,遺址多處地點還發現零星的墓葬。

5.鑄銅遺址

牛村古城南有以Ⅱ、ⅩⅩⅡ號為代表的遺址,面積47850平方米。從1957開始,發掘4700平方米,發現有房址、窖穴、水井、灰坑、活動地面、墓葬等。1992年在牛村古城南300米處又進行了發掘,發現灰坑152個,陶窯1座。這些地點出土數萬塊陶范和芯,種類包括禮器、樂器、工具、車馬器、環首刀、帶鉤、空首布等,此外還出土有生活用陶器、骨器等。

在白店村西南、西北一帶,出土有鑄銅用的陶范、熔爐片和空首布芯。

北西莊附近發掘有陶范出土。

呈王路建築遺址區,發掘也出土有陶范。

6.制陶遺址

位於遺址西南部的老侯馬鎮之西與西侯馬村東之間,在長400米、寬300米的範圍內,發現有密集的陶窯,其中1956年發掘陶窯數座。

在今侯馬市火車站、晉都路南的新田市場(原名農貿市場),1985年發現陶窯數座。出土陶製品以筒瓦和板瓦最多。

另在牛村古城內、城南的鑄銅遺址區也曾發現有零星陶窯。

7.制骨遺址

一處在牛村古城東南約1.5千米、今侯馬鎮西門內,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東部附近,1957年發現時已破壞殆盡。另在牛村古城南、鑄銅遺址之北又是一處。1959年發掘出土豐富遺物。1990年春,又在一座灰坑內發現大量相關遺物。這兩處發現有獸骨、鹿角料,除大量被截鋸下來的廢料外,尚有不少半成品、廢品和少數成品。

在遺址東南部,今侯馬市火車站、晉都路南的陶窯作坊遺址之南百餘米也有發現,情況與上兩處大體一致。

8.石圭作坊

在牛村古城南、鑄銅遺址的西北部,1962~1965年間發掘發現道路、房址、灰坑、墓葬等遺蹟,其中房址、灰坑中出土與石圭生產有關的遺物超過萬件,主要有石料、石片、石圭殘段,另有磨石和刀具。

在牛村古城內東部發現石料堆積,或為一處石圭作坊遺址。

(2)虢

有關虢國都城的資料較少,情況不甚清楚,這裡暫不討論。

(3)魯

對曲阜魯故城勘察工作較多,信息較詳細。

a.魯故城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城區及其東、北面。

郭城平面呈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東西最長處3.7千米,南北最寬處2.7千米。城的西、北兩面以洙水為護城河,寬約30米,深4~5米;東、南垣外護城河也與洙水相通通(圖六)。現存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漢經過多次增築、修補,最高處殘存約10米。

郭城城門11座,東、西、北三面各有3門,南面有兩門,門寬7~15米。南面2座門的外側有夾門的墩台。

城內道路10條,東西向和南北向各五條,都與城門和重要遺址相通。

城內中部的周公廟村北、東、西、東南一帶發現大型建築基址。其中村北一塊高地平面近方形,東西約550米,南北約500米,高出地面約10米。鑽探發現密集的建築基址,其西、北、東三邊築有2.5米寬的夯土牆,一般認為是宮城城垣。由此往南至南城垣之間,除發現有一定規模的建築基址外,沒有發現其他遺蹟現象,這種情況似乎說明這一地帶並非普通居址,有學者推斷這裡可能仍是魯都宗廟社稷所在,官署亦可能在此地帶。至少周公廟村東、西的建築基址應仍然屬於魯君宮城範圍,宮城城垣的南北長度當在1000米左右。由此看來,魯都宮城位居整個城址之前(偏南),而不是正中。

在城內東南部、今古城村西南200米一帶也有3座較大規模的建築基址。

由周公廟村北建築基址沿著寬15米的9號道路向南直達南城中門。南城東門之南1735米有夯築台基,或即舞雩台。

城之西部、北部以及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帶都發現有居住遺址。其中盛果寺一帶,遺址分布較密集,規模較大,文化堆積層也較厚。當是城內主要普通民居區。

城內西部的藥圃、望父台、鬥雞台、孔府花園等地發現多處周代墓地。

城內和發掘發現鑄銅、冶鐵、制骨、制陶手工業遺址。

鑄銅遺址2處。城北部今盛果寺北有冶銅遺址,遺址範圍東西350米,南北250米。城西北部的藥圃遺址發現陶范、銅渣、燒土塊等,應是另一處鑄銅遺址。範圍南北200米,東西70米。

冶鐵遺址2處。城中部偏西今北關一帶有冶鐵遺址,範圍東西450米,南北120米。盛果寺村東南、周公廟村北建築基址東100米還有一處,範圍東西25米,南北200米。

制骨遺址2處,位於在城西北部。林前村西北一處範圍東西600米,南北250米,鑽探發現北截鋸的骨料、動物燒骨、燒土等。附近還有居住面。林前村南一處範圍東西60米,南北200米。出土有骨料、陶片、瓦片等。另在在盛果寺東北冶銅遺址試掘時,在春秋時期的地層中,也發現豐富的有切割痕跡的獸骨,可能也是一處制骨遺址。

制陶遺址3處。城西垣內的坊上村西一帶,在400米見方範圍,地面散布戰國和漢代的大量陶、瓦片,燒變形的春秋陶豆、盤。勘探中發現密集的陶窯、陶片堆積坑,也發現有陶窯。另1處在城西北部的縣藥圃和彈簧廠周圍,範圍東西150米,南北300米。發現有密集的陶窯和灰坑。城東北角外、南張羊村南1千米還有1處,窯址和陶片極為豐富,是城外一處制陶遺址。

(4)齊

對臨淄齊國故城的工作較多,可知信息比較全面。

a.臨淄故城

位於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因臨淄水而得名。

臨淄故城分為大、小二城,小城在大城西南隅,兩城銜接接(圖七)。總面積達15平方千米。其中小城為後期的宮城,大城為後期的郭城。前期應該只有一個大城,當時的宮城應該在大城中部偏南一帶。解剖大城西垣與小城北垣銜接處發現,大城西垣夾在小城北垣中,說明大城的修築年代早於小城。

大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西垣長2812米,南端接小城北垣。北垣長3316米,東垣長約5209米,南垣長2821米,西端接小城東垣。大城周長約14158米。發現城門6座,東、西垣各1座,南、北垣各2座。北垣和南垣外有護城河,寬25~30米,深約3米。城內7條幹道,寬10米、15米、20米不等。

小城西垣長2274米,南垣長1402米,東垣長2195米,北垣長1404米,周長7275米。城門5座,東、西、北垣各1座,南垣2座。小城四面城垣外有護城河,北垣與東垣外的護城河寬約25米,西垣與南垣外的護城河寬約13米。小城內發現南北向道路3條,一般寬6~8米,最寬者17米。

大型建築基址分布在小城北部的「桓公台」和東北隅的「金鑾殿」一帶。「桓公台」是一處南北長86、東西寬70、高14米的橢圓形夯築高台,它周圍分布著許多夯土建築基址。在「金鑾殿」遺址,還出土了方形鋪地花紋磚、瓦當等。

臨淄內鑽探發現了十多處手工業作坊遺址,有冶鐵、鑄銅、鑄錢、制骨等類。

冶鐵遺址:其中一處在小城西門的東北200米處,範圍南北約150米、東西約100米。周圍有許多夯土建築。一處在大城西部偏北的石佛堂村及村南一帶,範圍約四至五萬平方米。一處在大城中部偏西的的付家廟村西和西南一帶,面積約四十萬平方米。一處在大城南部的劉家寨村南、尤其是大城南垣西門之內的大道的兩側,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蹟最豐富,規模最大。大城東北部的闞家寨村東南和村北、崔家莊的東北和村北、河崖頭村西等地還有冶鐵遺蹟,分布較廣,但不集中。其中崔家莊東北至村西北一帶,面積約30000~40000平方米。

鑄銅遺址:一處在小城南部的小徐村北,範圍東西約80米,南北100餘米。另一處在西關石羊村北,範圍東西約150米,南北100米。大城東北部的闞家寨東南及東北方的「韓信嶺」一帶,發現有銅渣、爐渣、燒土等,應是一處鑄銅遺址。

鑄幣遺址:位於小城南部的安合村南,南近南城垣。這裡曾出土「齊法化」刀幣和鑄范。

制骨遺址:發現於大城東北部和北部,比較集中的有4處地方,即崔家莊東北、河崖頭村西南、東古城村以南、田家莊東北。這些地方的遺物十分豐富,殘骨余料遍地都是,還出土有礪石。

大城東北部的河崖頭村一帶,發現西周到春秋時期的齊國貴族的墓地,已探出大、中型墓葬20餘座,其中一座「甲」字型石槨大墓周圍有規模宏大的殉馬坑。在大城南垣東門內、劉家寨東南部一帶也有墓葬。在大城北部的傅家廟和闞家寨之間、大城東垣南段內的葛家莊東南也有發現。在臨淄故城周圍還有大量帶封土的東周墓葬和高台建築基址。

(5)秦

秦都遺址中,櫟陽城有了基本框架,咸陽城中發現了一些重要遺蹟現象,對其缺乏細緻了解。這裡從略。有關雍城的信息較全面。

a.雍城

在陝西省鳳翔縣南,雍水以北。

雍城城垣平面近的四邊形,為郭城城垣。東西長3300米,南北長3200米,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東、南城垣分別臨紙坊河、雍水,以河為城壕。西垣外有人工開掘的城壕,寬12.6~25米,深5.2米(圖八)。西垣有3座城門,寬約8~10米。城內共發現幹道8條,南北向的4條,東西向的4條,縱橫相交,構成「井」字網格。

城內中南部的姚家崗、馬家莊、城北的鳳尾一帶發現大型建築基址。其中姚家崗、馬家莊建築群屬於春秋時期,鳳尾建築基址屬於戰國時期。

城中部偏南的馬家莊發現4處建築群。1號建築群占地約7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四周有圍牆。北部居中一座建築,前方左右各一座規模相近的建築,南牆有門,中間為庭院,院中發現很多祭祀坑。一般認為這是秦宗廟遺址。3號建築群東距1號建築約500米處,面積為21849平方米。由南至北可分為5座院落、5個門庭。四周有圍牆。南北全長326.5米,北端寬86米,南端寬59.5米。一般認為這是秦君朝寢所在。

姚家崗建築基址在城內中部偏西,其西北還有凌陰遺址。

鳳尾宮殿區在雍城北部,面積約40000平方米。斷崖上暴露高約1.4米的夯土台基,出土戰國早中期瓦當。

城北部今高王寺村有市場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60米。四周築牆,每面開一門,中為空地。

雍城內外發現多類手工業作坊遺址。在城南部的史家河、馬家莊等地發現鑄銅作坊。在城南的史家河、南城垣外的東社、高莊一帶發現冶鐵作坊。制陶作坊發現於城西北的豆腐村、城北部的鐵豐村、城東南的瓦窯頭以及雍城南城垣外的楊家小村、八旗屯等地;生活用陶器作坊則發現於南城垣外的鄧家崖東崗子。

城外西南8千米有秦公陵園。東西長7千米,南北寬3千米。西、南、北邊均有隍壕,寬2~7米、深2~6米。陵區內已探出14組大墓。已經發掘秦公1號大墓。

雍城南垣外、秦公陵園以北發現小型墓葬。墓葬區以八旗屯為中心,東至於高莊,西至南指揮西村,南至黃家莊,北至雍水北岸的鄧家崖。l976年以來,這裡清理墓葬174座,車馬坑7座。

(6)宋

商丘宋故城只有大致輪廓,缺乏更詳細的信息。這裡從略。

(7)楚

楚都中,有關紀南城的信息較全面,壽春城有了基本框架。

a.紀南城

位於荊州城小北門外5千米,因在紀山之南,故名。

郭城城垣東西長4.5千米,南北寬3.5千米,面積約16平方千米,至今有的地段高6.7米,夯築。城垣外環一周低洼地帶,為護城河遺蹟(圖九)。發現城門7座,其中南北各有水門1座。西垣北門發掘所見有3個門道。

城內東南部(松柏區)有密集的夯土台基,有些排列有序。這組建築群的東、北邊外築夯土牆,東段長750米,北段長690米,牆基寬10米。建築台基最長者130米,最寬者100米,附近堆有很厚的瓦礫。一般認為這裡是楚君的宮城所在。

在城內東北部(紀城區)、西南部(新橋區)、西北部(徐崗區)也發現夯土台基,但數量明顯要少。

城內西北部徐崗村一帶發現春秋時期的村落遺址。城內及城垣外發現多處堆積較厚的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遺址,可能多為居住遺址。

城西南部的陳家台有鑄銅遺址,中間—座台基,高l米,東西長80米,南北寬20米,其西北邊、東邊各發現熔爐一座,底部為方形,出土有銅和錫煉渣、錫餅、銅矛、銅棒、鼓風管、紅燒土塊等。除陳家台外,在其西北約1公里的陶家灣,發現10多口水井,東北的王家灣一帶,出土過錫餅、錫鍋和爐渣、紅燒土塊、草木灰等。說明這一帶是冶鑄作坊區。

制陶遺址多處。在宮城東垣外稍偏北發現一批窯址和制陶作坊。城北部廣宗寺至板橋一帶,地面上可見大量的紅燒土和草木灰等遺蹟,僅1975年龍橋河改造工程中,在長約1000米,寬約60米的範圍發現古井256口,並發現窯址、房址、灰坑等。城西部的新橋河之西的新橋魚池(余家檔以北)發現陶窯4座,井29座,灰坑14個,排水管4條,房址殘牆基1坐,溝2條。窯址區出土大型仿銅陶禮器,或許這裡的制陶生產具有專門化特點。東南部的余家灣、范家垸也有陶窯遺址。城外還發現3處,其中有南城垣外2處,一處在東南角外約400~500米的一座土台上,一處在南垣外約l千米的洪家垸。東城垣外200米處是另一處。

城西部的東嶽廟、西北的陝家灣發現墓地,它們基本屬於春秋時期。城外墓葬更多,大多為戰國時期。城外西面和北面的八嶺山至紀山一帶是有封土墓最密集的區域。東北方的雨台山和西南方的拍馬山至張家山一帶則是無封土墓集中的主要區域。

b.壽春郢城

位於安徽壽縣城南,東、北臨淝水。戰國晚期為楚都所在。在壽縣城及東南一帶發現很多戰國時期的遺存,地質遙感和考古鑽探發現有城垣東北角以及西、南垣遺蹟。在李家圩之北有城垣東北一角。西垣從今壽縣城南門向南至范河村南250米處,長4.85千米,南垣從范河村南向東到顧家寨一帶,殘長3千米。城垣外有護城河,寬5~40米。西垣中部和南垣西部發現有城門,其中南門有3個門道,兩側有大型夯土台基。城內水道縱橫交錯。

發現建築基址29座,多位於城址北部的柏家台至邱家花園一帶。

在城外,西邊的壽西湖至雙橋一帶有戰國晚期中型墓葬,城北的淝水北岸一帶有戰國晚期小型墓葬,以北的長豐縣楊廟、朱家集一帶發現戰國晚期大型墓葬,其中李三孤堆發現楚幽王墓。

關於壽春郢城的基本布局,研究者有不同的認識,一說認為郢城宮城在北部的柏家台一帶,一說認為在城址南部。因資料所限,這裡不做詳細討論。

(8)燕

燕都中,琉璃河城址只有大致的輪廓,這裡不做討論。對燕下都了解較多。

a.燕下都

位於易縣東南2.5千米,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建於戰國中期。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千米,南北寬達4千米,是戰國都城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牆,將城分為東、西二城城(圖十)。

東城

東垣長3980米,南垣已知長2210米,西垣殘長4630米,北垣長4595米。城北部有一東西向隔牆,緊貼武陽台的北邊向東西延伸而與東西城垣相連,長約4460米,建造年代晚於東垣。東、西垣外發現城壕。東城發現城門3座,東垣、北垣各1座,隔牆中段1座。

遺蹟主要發現於在東城。

東城的北部有大型建築台基4座,由南向北依次是武陽台、望景台、張公台和城北牆外的老姆台。它們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這裡是宮殿區。

武陽台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 0米,高出地面約11米,分為上下兩層。夯土台附近出有雙龍饕餮紋半圓形瓦當、板瓦、筒瓦等,紋樣考究,製作精美。夯土台內有上下銜接的下水道管3節,每節長70厘米,母口徑31厘米,子口徑27厘米。台西210米處的斷崖上,發現一段東西向下水道陶管,總長度約100米,可能與武陽台中心建築的下水道關聯。

望景台位於武陽台北220米處,地下夯土範圍東西長40米,南北寬26米。

張公台位於望景台北450米處,平面呈方形,長寬各40米,高約3米。台基頂部和四周散布大量的瓦當、紅燒土等。張公台的東西兩側還有8處夯土建築基址,構成一組宮殿建築群體。

老姆台夯土台基位於張公台以北的750米處,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110米,東西寬90米,高出地面約12米。老姆台的東北和西南都發現有大面積的建築遺蹟,應是老姆台主體建築的附屬建築。在老姆台基址附近,出土有刻紋的板瓦、筒瓦、方磚、雙龍饕餮紋山雲紋的瓦當等。台東170米處曾出土銅鋪首1件,通高62厘米,重21·5公斤,由浮雕和透雕的動物和飛禽構成,造型精美,屬於大型建築構件。

臨近武陽台一帶還有一些建築群,各由一個中型建築和若干建築組成。其中小平台建築群,位於武陽台東北1100米處,主體建築台基底部東西長53米,南北寬35米,高約5米。周圍有4處夯土基址,組成一個建築群。路家台建築基址群,位於武陽台東南,由高台建築夯土基址和4處地下夯土建築組成。其中高台建築台基坐落在該建築群的東南角,西北距武陽台約1050米,現存部分南北長12米,東西寬8米,高約3米。老爺廟台建築群,由主體建築夯土台基和6處建築遺址組成。主體建築夯土基址位於武陽台西南200米處,現存夯土台基東西長57米,南北寬20米,高9.5米。這些基址一帶出土有瓦片、陶片等。

西城

北垣長4452米,中部一段向外突出。西垣長3717米。南垣自城角村至燕子村一段長l755米,由燕子村折向南過中易水至龍彎頭村西的南北向城牆長2100米,由龍彎頭折向東的東西向城牆長910米。西城內文化遺存較少,當為後期增築。西垣上發現城門1座。

燕下都發現鑄銅、鑄鐵、制骨、制陶、鑄幣等多類手工業作坊。

其中冶鐵作坊遺址l處,鑄錢作坊遺址l處,制錢範作坊遺址1處,燒陶作坊遺址2處,制骨作坊遺址1處。這些手工作坊遺址分布在宮殿區的西北、西南、南部和東部,靠近河渠。

鑄銅作坊遺址1處,位於東城中部的郎井村西北,北鄰河渠遺蹟,與宮殿區相望。現知遺址東西430米,南北480米,出有陶范341件,器形有環首刀、鑿、钁、帶鉤、刀化、戈、劍等。

冶鐵作坊遺址1處,位於東城中部偏西的高陌村西北650米處。遺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300米,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遺址內出有鐵渣、鐵塊、紅燒土等,還曾出土斧、錛、鐮、鏟、钁及犁鏵等工具。

制兵器作坊遺址4處。3處在東城西北部,其中21號遺址位於武陽台村西北約1350米,內出有軎芯、轄范、鏃范、弩機、刀范及鐵銅兵器、胄甲片、車馬器、手工工具、農具等,其南部出土大量鑄銅器所用的陶范和銅渣,北部出土了大量的碎鐵器和大批鐵兵器、鐵農具等。23號遺址東西寬200米,南北長850米。曾出土銅戈100餘件,大部分銅戈上有燕王銘刻。

制骨作坊遺址1處,位於武陽台村西北約1200米。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300米。出有較多的骨料、角料和骨器。

制陶作坊遺址1處,位於郎井處村東南約30米處。東西寬170米,南北長180米。遺址區發現有窯址,文化層內包含有大量陶片和瓦片、紅燒土塊堆積等。

制錢作坊遺址1處,位於高陌村西北300米處,面積約8000平方米。遺址內出有刀化范、殘刀化、煉銅渣、炭渣等。

燕下都共發現民居遺址9處,其中7處分布在東城的南部和東南部,另2處分布在西城的東南部,它們均與宮殿區分離,相距較遠。

位於東城西南今東沈村村東6號居址,東西寬480米,南北長700米。西城東南今西沈村村北19號居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800米,是一處戰國早期的居址。這些遺址區發現大量的灰坑,包含豐富的遺物。

燕下都城內發現3處墓區,即東城西北角的虛糧冢墓區和九女台墓區、西城中部的辛莊頭墓區。其中虛糧冢墓區有墓13座,是大型墓葬集中區。九女台墓區有墓10座。辛莊頭墓區有墓8座。有的墓有雙墓道,屬戰國晚期墓葬。

(9)趙

對趙邯鄲城了解較多。

a.邯鄲故城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區及其西南郊。包括廓城與宮城兩部分,相距60餘米(圖十一)。

據考查,廓城興起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仍在使用。宮城營建於公元前386年趙遷都邯鄲前後,毀於秦朝末年。

宮城

位於今邯鄲市西南4千米處。習稱趙王城,由西城、東城、北城組成,三城組成品字形,城內面積約505萬平方米。

西城平面近方形,東垣長1422米,南垣長1372米,西垣長1426米,北垣長1394米,每面各有兩門。西垣、南垣外發現城壕,其中西垣外的寬7~8米的城壕。城內地面保存夯土台基5座,其中以中部偏南的「龍台」最大,台基東西寬264米,南北長296米,地基略大。四面呈寬階梯形,由下而上,分五到八層不等,有的可能是原來的台面。頂部比較平坦,東西102米,南北132米,高16.3米。「龍台」以北還有2號、3號夯土台基,面積都小於「龍台」。它們處在南北中軸線上,兩側還有夯築基址多處。

東城略小,與西城僅隔一牆,平面近長方形,東西最寬處926米,南北長1442米。現存南1門,北2門。城內偏西現存夯土台3座,以「南將台」、「北將台」規模較大,附近尚有地下夯築基址多處,組成東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群。

北城位於北側,平面近長方形。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長1520米。南面3門,城內和西城外各存夯土台1個。

廓城

位於宮城東北。平面為不規整長方形,東西最寬處3240米,南北長4880米。除西垣的「鑄箭爐」、「梳妝樓」、「插箭嶺」、「王郎城」等處有地面上斷續的夯土牆以外,其餘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0.2~8米的深處。廓城西北有一小城,平面略呈梯形,北端寬290米,南端寬400米,南北長約700米。北面和西面有高大的夯土台。台基周圍發現有大型礎石和瓦片。在今地面下4~9米深處,戰國文化層和漢代文化層遍及全城。在部分戰國文化層下,發現有春秋時期的遺物。

郭城中發現冶鐵作坊遺址3處,鑄銅作坊遺址1處,燒陶作坊遺址5處,制骨作坊遺址1處,大都集中分布在中部偏東一帶。多數為戰國時期。

邯鄲故城西北約15千米的三陵鄉一帶為趙王陵區,現存有封土的大墓10餘座。邯鄲西郊百家村發現趙國貴族墓葬區。

(10)鄭、韓

對鄭、韓故城的了解較全面。

a.鄭韓故城

位於新鄭市區黃水河(古溱水)與雙洎河(古洧水)交匯處的高台地上。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約4500米,周長19千米,面積22平方千米。由西、東相連兩城組成(圖十二)。

西城

西城為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距離長於東西。北牆長約2470米,東牆長3415米。北牆外還發現有護城河,寬50米左右。東城為廓城,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北牆長約1800米,東牆長約5100米。

西城中北部一帶發現大小夯土建築基址1000多處。城北部現存唯一一座地上高台建築基址,俗稱「梳妝檯」,底東西寬約80米,南北長約135米,高約8米。在台基上發現用並井圈構築的水井和埋入地下的排水管道。為春秋時期所建。

20世紀九十年代,又在「梳妝檯」一帶發現了戰國時代的韓國宮城,近方形,南牆距內城北牆650米。西牆長650米,東、南牆長630米。西牆在「梳妝檯」西100米處,南到禇莊村內,北抵北內城北牆;東牆在閣老墳村東約100米,南至城關北街,北至內城北牆。

在韓國宮城內的西南部,發掘一座戰國夯築房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21.4米,東西寬7米。上留南北向兩排石柱礎,共18個。房基東北外側有三節相套的陶質排水管道,房基西沿邊有南北向道路。

在新鄭市稅務局家屬院,發現了戰國建築群。清理2座中型建築基址。其中一號房基在建築群的南部偏西,南北殘長46米,東西寬28米;其中東、西,南三面保存較好,北面一部分被路溝破壞,房基上有兩排南北向大型磉墩柱礎,每排8個,共l6個,房基周圍是寬約5米的夯土牆。房基南部還有4個廊柱礎。

在韓國宮城內的東北部,發現有窖藏遺蹟,一座地下室南北長8.7米,東西寬2.8米~3米,殘深2.24米~3.35米,出入地下室有南高北低的13層台階。室壁與地面砌磚。底部南北排列用陶井圈疊砌而成的5個井狀地窖。

韓國宮城以南,還發現一座小城,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城內大型夯土基址長114米,寬97米。上有一通圭形石碑,高3.25米,寬0.45米,厚0.25米,上為等腰三角形,下為長方柱體,中下部有一圓孔。這座建築或為韓國宗廟建築基址。

城內西南部今李家樓一帶米,1923年就發現了鄭公大墓,出土青銅禮樂器102件之多。這裡可能是包括鄭國國君在內的貴族墓葬區。

東城

在東城西北部,今新鄭市區市政府以北、黃水路以南,新鄭一中操場以東、中華路以西一帶,發現密集的春秋建築群,分布範圍約4萬多平方米。在此區域的東北部發掘出一段殘夯土基址,長30米,南北寬20米,殘留4個大型柱礎,夯基外有一殉馬坑和殉豬坑,各殉1馬1豬。基址西段以南有5個小型祭祀坑,坑內堆積牛肩胛骨、腿骨和豬骨等。

在東城中部,發現三處鄭國祭祀遺址,金城路祭祀遺址發現青銅禮樂器坎3座,出土青銅禮器61件,青銅編鐘24件,殉馬坎3座。新鄭城市信用社發現禮樂器坎8座,其中有6座坎被盜,仍出土青銅禮器33件,編鐘24件,另有殉馬坎55座。中行祭祀遺址發現青銅禮樂器坎18座,其中4座歷史上被盜,出土青銅禮器142件,編鐘206件,殉馬坎45座。

東城發現眾多的鑄銅、鑄鐵、制玉、制骨等手工業作坊遺址。

在春秋祭祀遺址的東南有鑄銅遺址,在一些春秋坑、井中,發現了大量的春秋青銅冶鑄遺物,包括陶范和芯、鼓風管、爐口和爐壁殘塊,可見青銅禮器的種類有鼎、壺、簠或簋、鬲等,樂器有編鐘、鈴等;其它雜器有帶鉤、環、器具飾件,生產工具有钁、錛等,錢幣類有有大量的空首布芯。這是數十年來在故城發現青銅鑄造遺物最豐富的一次,說明附近在春秋時期是一處重要的鑄銅手工業作坊遺址,這裡既鑄造青銅禮樂器、又鑄造生產工具和錢幣等。戰國時期遺物有熔銅爐和熔鐵爐塊、爐壁和爐底等,還有帶鉤母範、各種生產工具(削、钁、鋤,錛,鑿、刀、條材)等陶范以及鐵煉渣等。尤其是這裡發現了大量的三晉錢範,基本涵蓋了三晉地區錢範的大部分類型。說明到戰國時期,這裡存在鑄鐵、鑄幣手工業生產。

在東城東部的大吳樓村也發現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鑄銅作坊遺址,面積10餘萬平方米。出土有相當數量的钁、鏟、鐮、錛、鑿等生產工具范以及帶鉤、鏡、幣范,同出有熔銅爐、鼓風管、銅渣等。這裡還發現有大量的鐵煉渣、鐵生產工具范、熔鐵爐塊等。可見在戰國時期,這裡也有鑄鐵手工業生產。

在東城中部偏西等倉城村鑄鐵遺址清理出1座煉鐵爐和2座烘范窖,出土大批鐵器钁、鋤、鏟、刀、削、鑿、鐮、錐等十多種陶范。

東城中部的體育館區發現制骨遺址,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發掘出土大量牛、豬、鹿等骨料和礪石、銅刀等製作工具以及骨簪、錐、珠、環、箭頭等。

東城北部今張龍莊村東有制玉遺址,傳為「玉石崗」,面積約1萬平方米。隨處可撿到碎玉石或玉制飾品。

制陶作坊遺址,一處在東城東部的鑄銅遺址南,發現陶窯、制陶工具和陶器,時代為戰國時期。一處在東城東北城垣內,範圍東西長250多米,南北寬200多米,面積5萬多平方米。在發掘區3000平方米內,可見窯場區、作坊區和生活區。在窯場區發現27座陶窯。時代為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城南的馮莊村東還有一處。

在東城東南的白廟范村北,發現戰國兵器窖藏坑,出土戈、矛、劍等青銅兵器180件,其中170餘件上帶有銘文。

在東城西南的端灣至倉城村一帶,發現中型以上鄭國貴族墓300多座。在東城外1千米的新鄭煙廠、西城南牆外也發現有春秋時期的中小型墓葬。

戰國墓地多在城周圍,重要等墓地如西城西牆外的周莊、靳洞村,西城南牆外的烈江坡墓地,在人民路東段、蔡莊和大高莊等地也有發現。在鄭韓故城西南10千米的許崗村一帶,發現戰國韓國王陵,已發現27座。

(12)魏

山西夏縣禹王城,一般認為是魏都,現知只有大致輪廓(圖十三)。

城址位於山西夏縣西北7.5千米處,至今尚有城垣殘跡,城址發現有大、中、小三個城垣,其中中城的時代為漢代,大、小城屬於戰國時期。

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15.5千米,平面呈北窄南寬的梯形,總面積約13平方千米。其中北垣長2100米,西垣長約4980米,北段外側有護城河遺蹟,南垣現長約3565米,東垣北段現長約1530米。城角均呈弧形,比城牆其他地段要寬,西北城角寬達32米。

小城位於大城中部,一般認為是宮城。北垣長855米,東垣長495米,南垣長990米,西垣長930米。北、東、南垣中部有缺口,或為城門所在。小城東南角外有禹王台,近方形,東西長65米,南北約70米。

大城中部偏西的辛莊村北發現陶范,有農具、構件、貨幣范以及筒瓦、板瓦等,時代為戰國中晚期。

(13)中山

a.靈壽故城

靈壽故城東距靈壽縣城約l0千米,位於河北平山縣三汲鄉境內。古城建於滹沱河北岸的台地上。北倚東靈山,南臨滹沱河,西北為太行山,東為華北大平原。城外東西兩側有高坡,有數條源自靈山的河溝由北向南蜿蜒曲折地流入滹沱河,起著保護城市的作用。

古城依自然地形而建,平面為不規則的四邊形,東西寬約4千米,南北最長處約4.5千米(圖十四)。

城內地勢北高南低,高差達40米。城址分東城和西城,之間有一條南北向的隔牆。東城北牆長約2450米,東牆殘存750米。西城北牆與東城北牆相接,全長約l200米,西牆長4050米,南牆長約2350米,城牆外為滹沱河。西城中部偏北處,有一道東西向的牆,全長1320米,牆北為王陵區。東西城之間的隔牆全長約5100餘米。發現城門2處,一處位於東城城垣的西段,另一處在西城城垣的中部。門外存有門闕遺蹟。

城以東的高坡上,還有1座小城,東西長約l400米,南北寬約l050米。中部偏西有一座夯土台,長、寬各61米,高約8.2米。台下兩側有南北長ll0米,東西寬70米的夯土建築,附近出有板瓦、筒瓦、箭鏃等。這座小城似為大城的外圍據點,具有軍事防禦作用。

大型建築基址主要集中在東城,南部有8號、7號基址,北部有3號,它們大致處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3號夯土建築基址的主要部分已遭破壞,殘存部分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發現9個成排的圓形柱礎,有的柱礎還存有長、寬各l米左右的柱礎石,顯然是一處大型宮殿遺址。基址內出有大量瓦片等。

西城中部有兩組相連的建築基址,範圍東西長約650米,南北寬約300~800米。

發現有鑄銅、冶鐵、制陶、制石玉和骨器等手工業作坊,集中發現於東城西部。

制陶遺址位於手工業作坊區北部,遺址現存面積為東西200、南北200餘米。在暴露於斷崖上的堆積中,有大量燒結變形的陶罐、豆、盆和瓮等殘片,還有不少制陶工具如支座和陶拍等。斷崖上也暴露了一些陶窯。

鑄銅、冶鐵作坊遺址位於作坊區中部,面積較大,東西寬580米,南北長960米。偏北部為鑄幣遺址,遺址去出土有「成白」刀幣范和成捆的刀幣,還有燕國的弧背「匽刀」及少量的趙國「甘丹」和「白化」刀幣。偏東、東南有銅鐵器的作坊,這裡發現有大量的陶范,其中不少是母範。地表上和斷崖上有廢棄的坩鍋殘塊,還有煉爐、成片的銅渣、鐵渣。偏東南發現有大批殘鐵鏟以及鏟范、钁范、削范。遺址的西南部有大量的瓦礫堆積和夯土建築。

鑄銅、冶鐵遺址東南有制石玉和骨器作坊。

城內發現兩處較大的普通居住遺址。一處在西城王陵區內,東西寬約470米,南北長約600米。一處在西城西南部,南北長670米,東西寬400米。此外,在東城的河曲村北,西城南端的張家廟附近及西門外都有小片的居住遺址。

王陵區分布於西城北部訪駕莊南和城西2千米處的中七汲村西、靈山南坡高地上。其中中七汲村西的Ml和M6已被發掘,證實確為中山王的陵墓,墓主是中山王及哀後。

另外,在西城外的北七汲、中七汲、南七汲、下三汲、單楊村、劉楊村等處也發現有春秋戰國墓葬群。

(二).夏商周時期都城遺址的布局類型

迄今為止,對夏商周時期的各都城遺址的勘察工作參差不齊,今天對它們的認識也有差別。其中很多城址進行過較系統的勘查與發掘,一些城址的布局已比較清楚,一些城址的布局有了基本框架,有的城址工作起步較晚,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好在夏商周時期的一些主要都城遺址的工作較多,通過綜合分析仍然可以得出新的認識。

通覽夏商周時期的都城遺址發現,它們的平面布局存在一定差別,但又可以歸納為數種類型。已有學者已對東周城址進行了分類研究,但結論並不完全相同。

本文依據宮城(或宮殿區)和其他各功能區建置方位、城垣的有無、城垣的形態等要素,將已發現的布局比較清晰或已發現有總體框架的夏商周時期都城遺址統一分為五型:

A型

宮城在內、居前(偏南),郭城在外。城垣近方形或矩形,城垣走向直,東西向略窄,南北向長;郭城北部是普通居民區、生產區。代表性城址有偃師商城與洹北商城。

B型

宮城在內、居前(偏南),郭城在外。城垣走向大致平直,東西向寬,南北向略短。宮城之北、東、西部有手工業生產區、普通居民生活區。代表性城址有荊州楚紀南城,曲阜魯故城。鳳翔秦雍城大致屬於此類,只是手工業作坊區等其他功能區圍繞宮殿區。屬於此類的可能還有商丘宋故城、滕州薛城,因有關此城情況工作較少,城內具體建置情況不明。

C型

宮城居中。所見城址只有山西夏縣禹王城一座。由於對此城的具體建置情況不明,但已知布局又不同於其他類型,暫獨列為一類。

D型 兩城並列。分二亞型。

Da型 宮城居前(西南),郭城在後(東北),宮城與郭城前後錯列。有齊都臨淄,趙都邯鄲故城。這類可能還包括洛陽東周王城,但因該城址的資料不甚全面,本文暫不討論。

Db型 兩城(城、郭)東西相連並列型。有新鄭鄭韓故城,易縣燕下都,中山靈壽城。

E型

以宮城或宮殿區為中心,其他功能區大多半環繞於宮城或宮殿區之前(南)及兩翼,整體布局鬆散;都沒有發現郭城城垣。由於遺址範圍不像A型城址那樣規整,各類遺址地點無法納入像A型有城垣的城址那樣規整或比較規整的範圍中。除了宮殿區大致居於中心地帶外,其他各功能區地點似乎更像是無序布置的。代表性遺址包括二里頭遺址、殷墟遺址、灃西遺址(豐邑)、侯馬晉都(絳)。這類可能還包括周原遺址、晉絳都(天馬——曲村遺址)。

二.中國秦漢——明清都城的分類比較

關於秦漢——明代都城的布局形態,一些學者尤其是建築史方面的學者結合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做了全面和深入研究,現在對很多城市的布局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有關具體分析我們準備另文討論。這裡在學界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前文所分的夏商周時期都城類型,對秦漢——明代一些布局已經比較清楚的都城的類型歸納如下:

A型:同前A型。有元大都、明中都。

B型:同前B型。有明初到嘉靖三十二年前的北京城。這個期間的北京城,主要是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元大都基礎上規劃修建的,布局基本穩定,近方形,皇城(內有宮城)在整個城市之前(偏南)。嘉靖三十二年開始,為加強北京城的防禦,修築了外城(南城),城市整體布局變成了外城在南、內城在北的凸字形格局。

C型:同前C型。宮城在郭城內近中部。如宋東京城、金中都。

Dc型:與前舉Da、Db型略有區別。南北兩城並列,有東魏——北齊鄴城、遼上京。前者在曹魏鄴城(北城)的南面建新城(南城);後者的北城為皇城,南城為漢城。

F型:郭城內空間大部為宮城、官署所占,其他如居民區等功能區基本分布在城邊、城外,代表性城址如西漢長安、東漢洛陽都城。

G型:郭城在外,內城(包括宮城)在郭城內北部。如魏晉洛陽城、北魏洛陽城、遼中京。

H型:郭城在外,宮城及皇城北倚郭城北垣。有曹魏鄴城、隋大興(唐長安城)等。

I型:郭城在外,宮城在郭內內西南角。如遼南京。

上舉各型城址包括了秦漢——明代都城的大部分,加上前舉夏商周時期的都城遺址,它們涵蓋了中國古代城市的主要類型。以之為基礎,對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模式會有新的認識。

三.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模式

關於中國古代以都城為代表的城市規劃問題,建築學界有很多討論,主要有兩種代表性觀點。

1.吳良鏞先生認為,從歷史上看,城市的發展有兩種主要的方式:

(1).有機生長方式,即城市長期地在一定的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下自發地演變。在這種發展方式中,常常是不自覺或半自覺地處理各種城市問題。經過長期的演化,城市各系統間能夠形成合理的和有機的聯繫。古代的城市和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大多屬於這一類。

(2).按一定意圖或模式有計劃地建造城市。城市設計的意圖除受到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結構、歷史傳統的影響之外,還受到決策人和規劃者傾向性的影響,古代城市中如埃及的泰勒阿馬爾奈,希臘的比雷埃夫斯,羅馬的營寨城,中國的大部分都城和州、縣行政中心都屬於這一類。

2.潘谷西先生的新建、擴建說。他認為中國古代都城的建設模式大致有三種類型:

第一類,新建城市。即原來沒有基礎,基本上是平地起城。如先秦時期許多諸侯城和王城。

第二類,依靠舊城建設新城。如西漢長安城,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元大都等。

第三類,在舊城基礎上的擴建。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屬這一類型。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傅熹年先生。

上引觀點主要從規劃的有無,或從新建、改擴建的角度對古代城市建設模式進行總結。

本文認為,綜覽中國古代歷代城市布局,就都城這一級來看,古代都城的建設具有明顯規劃痕跡,區別只是在都城的規劃是具有全面總體規劃還是只有局部規划上。

中國古代城市的建設,基本以都城建設為重點,當時的城市規劃思想在城市建設和布局形態上明顯反映出來,學界對此有高度的認知。前文分析可知,中國古代都城遺址雖然較多,但可以歸納為多種布局類型,其中有的類型存在於某個或某些階段,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有的類型則存在於中國古代多個階段,前後具有一定的傳承關係。這些現象應該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具體反映。

如果將前文所分的中國古代都城類型作進一步合併,它們明顯可以歸納為下面三大類:

第一類:

有A、H型。典型城址如偃師商城、洹北商城、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元大都、明中都等。

這類城市布局以宮城或皇城、內城為核心,各功能區布置嚴整,區劃清晰,顯示出強烈的整體規劃色彩。其中如洹北商城和明中都,這兩座城址因為使用時期短(洹北商城)或沒有完全建成(明中都),城址的功能區劃幾乎沒有被調整的跡象,整個城址的布局幾乎處在原初總體規劃的狀態,成為研究古代城市初始總體規劃的標準案例;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元大都是公認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城,兩城雖然有後期建設的調整,但基本格局也沒有改變。

第二類:

包括B、C、D(Da、Db、Dc)、F、G、I型。典型城市如西漢長安、魏晉洛陽、北魏洛陽、宋東京城、明北京城等。

這類城市的總體布局大多經過不同時期多次建設調整而發生了變化,但通過各自布局的變遷分析可知,它們由第一類城市發展而來,原初有明確的初始總體規劃,因為後來各個時期的建設,使得初始總體規劃特徵減弱,而使整個都城布局有了調整和變化。

第三類:

有E型。包括二里頭遺址、殷墟遺址、周原遺址、長安灃西遺址、侯馬晉都遺址等。

這類遺址的分布範圍不像A型城址那樣規整,而且都沒有發現郭城或外城城垣。除了宮殿區大致居於中心地帶外,其他各功能區地點無法納入像第一類城址那樣規整的範圍中,它們似乎更像是無序布置的,在空間分布上顯得相對鬆散。整個都城的布局似乎無嚴格、明確的總體規劃。

但是,這類都城的宮城或宮殿區的面積往往較大,其建置對各自總體布局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從宮城或宮殿區看,它的布局嚴整,具有強烈的規劃色彩。可見,這類都城的規劃重點在宮城或宮殿區,故可視為一種獨特的規劃模式。

總體來看,這類都城在成為都城之前,本地多已存在普通聚落或城;成為都城後,規模在不斷擴大,其中重點加強了宮城或宮殿區的規劃建設,其他功能區則一如既往,呈現出自然、鬆散建設的特徵。由此可見,這類都城的形成多具有二次規劃的性質。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認為,從規劃和建設看,中國古代都城分為三大類型,它們實際上代表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三種基本模式:

第一種模式:以第一類都城為代表。建設之前有明確的初始總體規劃,其規劃形式可稱為「初始總體規劃模式」。

第二種模式:以第二類都城為代表。在建設中,將按照第一種模式建設的城市規劃和布局進行調整,使得其初始總體規劃特徵減弱而整個都城布局有了調整和變化。這種規劃形式可稱為「二次總體規劃模式」,這是中國古代大多數都城的的規劃形式。

第三種模式:以第三類都城為代表。整個都城建設往往具有自然、鬆散建設的特徵,沒有明顯、嚴整的總體規劃痕跡,都城規劃的重點在對宮城或宮殿區。故此將這類規劃形式可稱為「局部規劃模式」。

在這三種模式中,初始總體規劃模式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經典模式,它是二次總體規劃模式產生的基礎,初始總體規劃模式和二次總體規劃模式貫穿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整個階段。第三種模式即局部規劃模式基本限於夏商周時期,它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早期階段(夏商周時期)的規劃模式和特徵之一。

作者:牛世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於《殷墟與商文化:殷墟科學發掘80周年紀念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科學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ZmTABnMBiuFnsJQVhF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