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接到村民上報,山東省高密縣文物管理所李儲森等人,快速前往縣城西南五十里田莊鄉住王莊村東頭場院屋牆上,他們和村民一起發現了一批嵌砌在牆面上的漢畫像石,太令人興奮了!
其中尤為驚喜的是一塊有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紀年的刻石,圭首,高八十八厘米,寬卅四厘米,額無題字。如下:
釋文:青州從事,北海高密孫仲隱,故主簿、督郵、五官 掾、功曹、守長。年卅,以熹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被病卒,其四年二月廿一日戊午,葬於此。
隸書名家劉文華評價《孫仲隱碑》:「雖然說規模小一些,但內容樸實以及它那可愛勁,在漢碑當中是高級的。我們的眼不能老盯著當代書家,而應多臨帖,從碑帖中去尋找和恢復其自然狀態,像高密出土的《孫仲隱碑》。」劉文華提到的《孫仲隱碑》可以說是當前中國出土最早的漢隸。
關於墓誌之始,起先因無實物可資佐證,故雖眾說紛紜,終無定淪。《孫仲隱墓誌》的出土,則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通漢代墓誌了。由此可知,埋幽墓誌至少在東漢中期就已經開始了。
漢碑書法,分官書與私書兩大派。官書出名人學者之手,如《孔宙》、《乙瑛》、《禮器》、《史晨》、《曹全》諸碑及《熹平石經》等,在端正中各具風格。私書出胥吏或下層知識分子之手。有的書者,文化並不甚高,書錄碑文,偶有錯字,如《張遷碑》即是一例。
此《孫仲隱墓誌》中,「卒」作「*」、「葬」 作「*」,其點畫亦有誤。志中「病」字「丙」之有豎有鉤,「午」字及「於」字之「人」有啄筆,已開正書之漸。這種情況在當時官書諸碑中是看不到的。但正因為書者並非名人學者,故受規矩束縛較少,結字若不經意而意態橫生,頗有逸趣,可供今日習隸者之借鑑。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Ta3_enEBrZ4kL1Vi5I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