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地圖時,潛意識會告訴我們,地圖通常是以北為上方。這種潛意識來自於地圖的繪製規則。可是,我們曾否想過,這種規則源於何處?為什麼這一規則不以東、以西或者以南為上方呢?
其實,古代地圖的繪製就曾出現過「以東為上」和「以南為上」的繪圖規則。
準確地講,世界上並沒有一個明文規定,要求地圖學家在繪製地圖時必須以北為上方。以北為上,僅僅是一種地圖繪製習慣。
傳統史學觀認為,這一習慣源於歐洲,16世紀歐洲航海家依據北極星辨別方向,由此逐漸形成了以北為上的繪圖規則。然而,這種觀點卻與許多古代地圖相矛盾。在16世紀之前,不僅許多中國地圖學家,甚至一些歐洲或阿拉伯繪圖師也早已將北作為地圖的上方。
古代地圖繪製者與現代地圖學家不同,他們在繪製地圖時,有意無意地會在圖中反映出本民族或本區域的文化、信仰以及他們的世界觀。正是這些因素促成了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區域的諸多民族在繪製地圖時普遍接受了某種習慣,這種習慣經過千百年之後形成了公認的規則。此後,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全世界逐漸接受了某一民族的地圖繪製習慣,最終形成了當今世界各地一致公認並且遵循的繪圖規則。
為了尋求這種規則的起源,我們必須沿著地圖史的脈絡,溯委窮源。鑒於一些歷史學家聲稱,此規則源於西方,我們的探索之旅就從歐洲地圖史中起步。
以東為上的古代世界地圖
5世紀至14世紀期間,歐洲知識界一直深受基督教教會的控制。為了維護基督教的統治地位,教會想盡一切辦法排擠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西方史學家將這一時期稱之為歐洲的"黑暗時代"。
在這一漫長的歲月中,基督教教義主宰著歐洲的地圖學。此時期歐洲出現的地圖基本上都將世界繪成一個圓圈,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位於地圖的中心,伊甸園所在的東方處於地圖的上方。這些圓形世界中間通常用一個與英文字母"T"相類似的圖形將整個世界分成歐、亞、非三塊大陸。歐洲與亞洲之間隔著頓河或者黑海,非洲與亞洲之間為尼羅河,將歐洲和非洲分開的則是地中海。史學界認為,這一形狀的世界地圖是7世紀西班牙塞維亞主教聖·伊斯多爾發明的。這種世界地圖出世之後,其模式在歐洲盛行了近八百年。由於這種世界地圖的構成要素是一個圓圈和其中的"T"字,史學界普遍將這類地圖稱之為"T-O世界地圖"。據統計,歐洲目前已經發現了六百多幅這種類型的古代世界地圖。這一數字顯示出,在黑暗時代的歐洲地圖學中,T-O世界地圖居占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T-O世界地圖"
中世紀早期,歐洲還流行著另外一種世界地圖。它看上去略比T-O世界地圖複雜,但基本上保持了T-O世界地圖的格局。這種世界地圖通常繪出歐、亞、非大陸上的四條主要河流,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恆河,並且將亞當和夏娃畫在地圖的正上方。據稱,這種地圖最初源於8世紀西班牙修道士貝徒斯(Beatus)之手。為此,史學界將此類地圖稱之為"貝徒斯地圖"(Beatus Map)。
13世紀之前,基督教教義認定世界是一個平坦的圓形,耶路撒冷位於大地的中央,大地四周都是深不見底的海洋。在基督教教義的主導下,當時歐洲人繪製世界地圖的主要目的僅僅是為了解說《聖經》中講述的世界,而不是為了表現真實的地域輪廓。那時,歐洲的世界地圖繪製者大多是教堂的神職人員,他們繪製的世界地圖通常作為基督教書籍中的插圖,或者掛在教堂內作為宗教宣傳畫。這些地圖內容簡單,注釋稀少,圖中描繪的重點是天堂所處的方位和聖地耶路撒冷的所在地。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中世紀早期歐洲人繪製的T-O世界地圖和貝徒斯地圖,總是按照《聖經》中的記載,將伊甸園所在的東方作為地圖的上方,以耶路撒冷作為地圖的中心。
13世紀下半葉,歐洲繪圖師們逐漸將一些地理信息添補到T-O世界地圖之中,"T"和"O"兩個構圖要素開始發生了變化,並且逐漸從圖中消失。但是,以東為上方的繪圖原則很長時間維持不變。1260年《帕薩爾特地圖》(Psalter Map)被史學界視為歐洲13世紀世界地圖的代表作之一。此圖為圓形,耶穌被畫在圖的正上方,他左手持有一個傳統的T-O世界地圖。帕薩爾特地圖中的所有文字注釋都與《聖經》有關,T-O結構在此圖中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此地圖仍然以東為上方,耶路撒冷仍舊處在圖的正中央。
1260年《帕薩爾特地圖》,該圖以東為上方
進入14世紀,世界地圖在歐洲擺脫了作為《聖經》圖示的地位,漸漸地被視為一件獨立的作品。從14世紀一些歐洲教堂的圖書目錄中可以看到,世界地圖開始被單獨編排目錄,而不是像以前僅僅作為書籍的插圖。西方史學界將歐洲這一時期出現的世界地圖稱之為"轉型期地圖"。最能反映此類地圖特徵的,當數維斯康緹教父於1321年繪製的世界地圖和黑格登(Ranulf Higden)於1350年繪製的一幅世界地圖。在這兩幅世界地圖之中,已經可以看到一些表現地域輪廓的圖形以及相關的地理信息。但是,兩幅地圖仍然嚴格遵循著歐洲傳統的繪圖原則,將東作為地圖的上方。
從14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人的地圖方位格局出現了實質性變化。許多歐洲地圖學家放棄了以東為上的傳統,改成將北作為地圖的上方。同時,他們不再將聖地耶路撒冷置於地圖的中央。最為典型的圖例就是1415年《德·韋哥世界地圖》。此圖以北為上,圖的中心位於曾經作為蒙古帝國天文、地理研究基地的撒馬爾罕。
以南為上的古代世界地圖
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人員分別在幾座埃及金字塔下的古墓里發現了一些地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雕刻在公元前4世紀石棺外側的宇宙圖。
此圖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圖的外部輪廓由一位深彎腰、雙手下垂觸地的女神構成,女神上身刻有三顆太陽和一排星星。史學家認為,這位女神是古埃及傳說中天外之天的化身。女神身體下方是一個刻有一顆太陽和許多星星的拱形天空,天空下面有一位雙臂張開的女神。此女神的下身是一個圓形的人類世界,之中又有一個圓圈表示埃及。內圓的外側畫了一些各式各樣的人物和符號,這些代表埃及周圍的其他部族。外圓內側的左右兩邊分別刻有長臂女神,左邊為東方女神,右邊為西方女神。從構圖可以看出,此幅宇宙圖以南為上方。
除此宇宙圖外,幾幅繪在莎草紙上的古埃及地圖也都是以南為上方。古埃及人崇拜南方的原因很可能與尼羅河的流向有關。尼羅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它的發源地位於赤道南部的東非高原,其幹流由南向北,最後注入地中海。尼羅河被古埃及人視為一條具有神靈的河流。在古埃及人心目中,尼羅河的源頭神秘莫測。也許正是尼羅河由南向北的流向,使古埃及人將南方視為神聖的方向。
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之後,伊斯蘭人迅速向外擴張,占據了中東、北非、西班牙、印度和亞美尼亞地區。隨著伊斯蘭世界的擴張,阿拉伯人的科學技術也逐漸領先於歐洲人。在地圖學方面也是如此。
與歐洲T-O世界地圖相似,早期伊斯蘭世界地圖也是一個圓形。這些地圖大都由兩個圓圈構成,兩圓之間象徵海洋,內圓中左右兩大海域分別代表印度洋和地中海。與T-O世界地圖不同的是,早期伊斯蘭世界地圖以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為中心,以南為上方。
受伊斯蘭審美觀的影響,14世紀以前伊斯蘭世界地圖普遍具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模式化,不同時期的地圖看上去彼此相似;二是概念化,缺乏詳細的地理信息;三是抽象化,大陸圖形都是用直線或者平滑的曲線繪成,根本不講究地域輪廓的準確性。然而,有一位伊斯蘭地理學家卻與眾不同,他繪製的地圖突破了早期伊斯蘭地圖學的傳統模式。這位伊斯蘭地理學家就是12世紀著名學者伊德里希(AL-Idrisi)。
伊德里希是一位偉大的伊斯蘭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他曾長期在歐洲、北非和中亞一帶旅行。受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的委託,伊德里希於1154年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AL-Idrisi World Map)。這幅世界地圖的原圖沒有能夠流傳下來,然而我們還是能夠在一幅15世紀的傳抄本中看到原圖的風采。
1154年《伊德里希圓形世界地圖》,該圖以南為上
此世界地圖的地域輪廓雖然不準確,但是已經沒有模式化、概念化和抽象化等以往伊斯蘭世界地圖必備的特徵,而且能夠辨認出歐、亞、非的基本輪廓。伊德里希世界地圖為圓形,以南為上方,非洲南部被繪成了一個向東彎曲的月牙形。圖中能看到地中海、黑海、裏海、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等海域。地圖的西部為大西洋,伊德里希將這一海域標註為"黑暗的海洋"。東部為太平洋,在此海域中能看到一個標註"Sila"的島嶼,有學者認為這是當時朝鮮半島"新羅"的譯音。伊德里希在地圖上畫了八條類似於經線的弧線,這八條弧線將世界分成七個氣候帶。這些氣候帶說明,在伊德里希的心目中,大地是一個球形體。
伊德里希還著有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書名為《地球上旅行的快樂》。此著作收錄了七十餘幅長方形地圖,分別描繪世界不同區域的地理輪廓。這些長方形地圖都與伊德里希圓形世界地圖一樣,以南為上方。然而,伊德里希的幾幅長方形地圖採用了與中國古代"計里畫方"非常相似的方格網畫法。這種方法在12世紀以前阿拉伯人的地圖中是見不到的。這是否意味著,伊德里希曾經參考過來自中國的地圖呢?
古代伊斯蘭地圖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許多中世紀伊斯蘭地圖學家在繪製地圖時都表現出伊斯蘭教的理念。麥加在伊斯蘭教徒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它必須位於上方。麥加位於阿拉伯世界的南部,由此中世紀伊斯蘭人將南作為地圖的上方。
以北為上的古代中國地圖
1986年,考古人員從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戰國秦墓中出土了七幅地圖。由於這七幅地圖都用墨線繪在四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長、寬、厚),學術界將它們統稱為《放馬灘木板地圖》。根據同時出土的竹簡紀年和隨葬品,這七幅木板地圖被斷定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時期的作品。
《放馬灘木板地圖》
《放馬灘木板地圖》描繪出秦國邽縣地區幾處地域的地理狀況(現今甘肅天水一帶)。按其用途,七幅木板地圖可分為《政區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此七幅地圖都以南北豎列為圖式。其中一幅明顯以北為上方。另外六幅雖然注釋文字的書寫方向不一致,但有學者認為,這六幅地圖也都以北為上方。史學界對《放馬灘木板地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些圖以水系作為繪圖框架,不僅標有注釋和符號,而且還採用了比例尺的繪圖理念。這些內容反映出,戰國時期地圖繪製技術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漢朝之後,許多封建王朝承襲漢制,在祭地儀式中將地圖作為祭品。《元典章·崇祭祀》記載了元朝皇帝數次祭地禮儀,從記述中可以看出,每次祭地禮儀都使用了地圖。
作為祭品的地圖,在方位、形狀和內容方面必須服從祭地禮儀的要求。祭地是對土地的崇拜,故用於祭地的地圖必須畫有陸地、海洋、山川、江河。古人以正方形表示靜止不動的大地;從其形,擺放在正方形祭壇旁邊的地圖也必須是正方形。祭地禮儀的朝向為北方;順其向,祭地禮儀中擺設的地圖也必須是以北為上方。
中國古代製作地圖的另一個特殊目的就是用於占卜。地圖占卜起源於易學。這種哲學認為,地圖是連接天地、反映天意的神物,從中既可以預測上天賜予的吉祥,也可窺測出天意安排的凶災。
中國古代占卜有多種方術,占星術是其中之一。占星術源於原始的宗教信仰。古人認為天是最高的神,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人間萬事都必須順應天意。地上的人和事,在天界都有對應的星宿或星象。人間發生任何變化之前,對應的星宿或星象會出現預兆。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易經》寫道:通過觀測星象的變化,可以察覺到政治局勢的變遷。基於這種哲學觀,古人認為,天文觀測能預報人間禍福。由於古人普遍相信"天人感應"的理論,中國歷代皇帝極其重視對天象的觀測和占驗,並據此作為政治、人事、軍事等決策的依據。《周禮》記載:君王創建國家時通過觀測星象劃分領地、設置官僚體系、並制定管理國家的準則,為此國家應設立負責天文觀測的機構和主管官員,這些機構和官員將協助君王治理國家。
在中國古代星象觀測體系中,北極星是最主要的恆星,北斗七星也是最主要的星座。《論語·為政》稱:政權以道德為中心,這如同北極星居眾星之中。《史記·天官書》也說:北斗七星是天上皇帝的坐騎,它位於天的正中央,陰陽五行、季節時令全部都圍繞著北斗七星運轉。
1977年,在安徽阜陽西漢汝陰侯墓中發現了一個用於星象占卜的羅盤,此羅盤的正中央畫著北斗七星。1965年考古人員在杭州發掘出一座建於公元942年的古墓。古墓的墓頂為一件石刻星象圖。此星象圖為圓形,上面刻有218顆星,其中央刻有北斗七星。
阜陽漢代汝陰侯六壬式羅盤示意圖
由於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北方夜空的星象,用於占卜的星象圖自然都是以北為上方。
中國古地圖有的以北為上,有的以南(或東)為上。一些學者據此斷言:中國古代地圖的方位趨於多元化,並無一定之規。還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古地圖的方位依據地圖的擺放方式。例如,清朝學者俞正燮認為:凡是懸掛的地圖都以北為上,凡是放在桌上查看的地圖是以南為上。這種論斷明顯有失偏頗。
縱觀中國古代地圖史,實用性古地圖的方位確實沒有一定之規。但是,源於華夏風俗和信仰的古地圖卻具有統一的方位規範。這就是以北為上。這種規範萌芽於遠古,在魏晉時期形成了明確的繪圖準則。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NEalSnIBiuFnsJQVnP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