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培訓課瞄準老人收割其錢袋子

2024-10-31     山西新聞網

「掐指一算,便知命中有劫,眉頭一皺,斷定家中風水不好。學會了可以給別人看風水,包你掙錢」「拍個段子上傳到網上就能賺錢,退休了沒事幹搞點副業,免費課程,包教包會,還有錢賺,這麼好的事一分錢都不用花」……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存在各種各樣針對老年人的培訓課程,打著「容易學、包學會、好賺錢」的口號,吸引了一批想要找工作掙點錢的低齡老人。殊不知,其中一些培訓暗藏重重陷阱,不但主講老師身份資質存疑、課程質量參差不齊,且培訓機構沒有相關資質和證書,導致掉入其中的老年人損失錢財,且很難追回。

受訪專家指出,若網絡培訓機構虛構盈利前景,誘使低齡老人交納培訓費用,可能構成民事欺詐,情節嚴重的,還涉嫌刑事詐騙。相關部門須加強監管,加大打擊虛假培訓的力度;平台須加強審核,建立嚴格的入駐標準和懲罰措施;社區、志願者、子女等也要積極發揮作用,為老年人提供法律諮詢、心理疏導,增強其自我保護能力。

瞄準低齡老人喜好

風水養生課設陷阱

「吾病除差,邪精消亡」「天以一生,地以六成,一六既合」……前不久,來自河南省周口市的何女士偶然發現,65歲的母親經常一個人坐在房間裡用手機聽網課「學習」,並且一學就是兩三個小時,課上認認真真記筆記,課下還會默念老師發的資料。

一段時間後,何女士注意到,母親變得神神道道,嘴中不時念著晦澀難懂的語言,還在紙上不斷畫著各種符號。察覺到母親不對勁後,何女士偷偷查看她的手機發現,原來母親花2800元購買了房屋風水、名字運勢一類的培訓課,老師每天會把她拉進一個小群里授課。

發現問題當晚,何女士與母親進行了溝通,可母親並不認為自己購買的培訓課程有問題,反而慶幸自己搶到了最後一個優惠名額,原價3800元的課程只要2800元。

「母親說自己上課是為了學習相關知識方便以後找工作補貼家用,是為了這個家好,還堅持要繼續花錢參加核心課程。」何女士無奈道,後來求助社區人員上門做工作,母親才打消了繼續上課的念頭,但已經支付的培訓費卻很難追回了。

來自江蘇省海安市的劉女士已經年過60歲,同樣因為想學點技能找個工作賺點錢而掉入了「風水培訓課」的陷阱里。

今年5月初的一天,劉女士像往常一樣玩著手機,頁面上突然彈出一則名為「易經學院」的小廣告——「學習風水課程,不僅實現人生轉運,還能賺點小錢!」

這樣一句短短的廣告語瞬間俘獲劉女士的「芳心」,她心想:最近自己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吃了許多藥不曾見效,家裡大事小事也都不太順利,種種跡象都預示自己應該去學習一下「易經課程」,轉轉自家的「風水」,更何況如果學會了,還能給別人看風水,順帶掙點錢補貼家用。

於是,劉女士點擊「易經學院」的廣告連結,填寫了姓名和聯繫電話等個人信息,緊接著學習了幾個小時的「入門課程」,感覺「受益匪淺」,就想要繼續學習。

還想學,就得在線支付4000元的學費。起初,劉女士有些猶豫,認為4000元不是一筆小數目,花這麼多錢去學習「風水」課程不值當。但她的社交帳號很快彈出一條「新朋友」添加申請,用戶名為「易經學院講師××」。劉女士正想與懂行的人溝通溝通,排憂解難、改變「風水」,就欣然同意了申請。在與「講師」聊天過程中,劉女士逐漸被對方天花亂墜的話術征服,更被那些「轉運」成功案例吸引。

在劉女士猶豫是否付費續課的時候,「易經學院」又有多名「講師」添加了她的好友。在他們的共同勸說下,劉女士終於下定決心付款買課。

因為不會線上付款,劉女士拿出4000元現金,讓朋友楊女士幫忙轉帳,楊女士發現不對勁趕緊報警。海安市公安局派出所副所長許曉龍告訴記者,他們趕到後,向劉女士詳細了解了所謂「風水大師」「風水課程」的具體情況,當場核實4名「講師」的真實身份,發現他們用來註冊社交帳號的一些信息均非本人使用,馬上勸說劉女士,及時制止她買課。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機構除了打著「學習風水算命賺外快」的幌子欺騙老人外,還誘導部分老人購買養生產品,謊稱「低價購入轉手就能高價賣出,可以賺差價」。

來自上海的李先生已年過60歲,今年6月,他在網上刷到一個養生講座視頻,評論區有很多人說現場效果不錯、感謝老師授課等。出於好奇,李先生也在評論區留言稱想要聽課,很快就有人拉他入社交群。一個群里十幾個人,頭像全是統一的證件照,他們時不時分享一些「藥物」的療效,如果李先生有疑問,對方還會「現身說法」。

其中一人自稱「清華教授,能夠逆轉和治癒糖尿病」。李先生心想,學點相關知識,說不定以後可以給別人講講課收點費用,於是每天早起晚睡,拿著小本子認真記筆記。7月初的一天,他突然抱回來一個紙箱子,裡面全是保健品。

「這些保健品是他花5000多元買的,還說培訓老師推薦把這些保健品轉手賣給別人就能賺不少差價。」李先生的兒子說,直到這時他才發現父親被騙了,趕忙查詢給父親上課的「清華教授」,結果發現對方甚至不是真人,每次上課都是以AI形象出現。

主播稱能快速賺錢

交費直接打了水漂

記者調查發現,有一些主播利用低齡老人想賺錢的心理,在短視頻中宣稱老人可拍攝一些「逆襲」的故事來博取流量快速賺錢。比如做「網際網路直播」在幾個月內還清8.5萬元欠款;通過「打字」一上午收入506元;「網際網路口播」一天時間就賺了3000元等,吸引老人向他們學習賺錢的經驗。

記者加入某平台粉絲數60萬的主播「××的前半生」的收費群聊後發現,主播通過規避平台檢測的方式,引導入群成員加入社交平台群聊天。添加好友後,對方就會不斷發送自己幾天時間引領大家賺了多少錢的視頻,比如「580元買課的53歲學員,扣字就賺了240」「超50歲的老人,一個月月入超過30萬」等。該主播經常提到,「60多歲沒有問題,許多跟著我學習的都是60多歲,有的已經賺幾十萬元了」。

在群里粉絲到達一定數量後,「××的前半生」開始鼓動粉絲購買580元的直播賺錢課程,並承諾「一天收入上千元,直播幾個月後日收入過萬元」。其課程內容就是發布各種成功案例與收益截圖,展示賺錢效果,增強信任度,繼而誘導學員購買高價課程。據了解,已有不少粉絲花錢購買了課程。

「一位農村的寶媽,兩個月就賺到300萬元,只需要6000元的啟動資金。」「×哥商業思維」在某平台發布的視頻,獲得5000多條評論。該視頻主要內容為「大主播的直播間裡動輒就是幾萬人幾十萬人,難道這些全都是真實人氣嗎?其實大部分都只是兵馬俑(指買的流量,都是假人)而已」,並表示,想要利用假人賺錢,就可以購買他的課程,價格從99元到299元不等。記者注意到,該課程已有上百人購買。

除以上情形外,還有很多針對當下流行的賺錢方式設計的套路,比如「老年人快分銷賣東西賺錢」「老人聽歌賺錢,每天聽歌賺600元」「手機看廣告,廣告聯盟看廣告,就能每天賺幾百塊」等。

在某平台主播「×姐」直播間,記者看到主播稱「60歲老大叔,三天賺3500塊,4個月賺8.5萬元,每天花三兩分鐘時間拍視頻,照著詞去讀就能賺錢」。

記者發現,這些主播的粉絲群往往需要費用才能進入,譬如「××愛唱歌」主播的粉絲群,除了入會費外,其粉絲每天都要交23元。

來自山東省菏澤市的雷先生今年60多歲,他就被這樣的「賺錢短視頻」吸引了。

「只要5980元,帶你玩轉海外電商。不懂外語沒關係,低齡老人可做,輕鬆月入過萬。」看到這則短視頻廣告後,雷先生添加了某培訓公司業務經理的社交帳號,隨後一位自稱機構助教的人聯繫他表示可以先看兩場直播課。在直播課中,老師講述著各種參加培訓後的成功案例,雷先生很快被「洗腦」,購買了5980元的海外短視頻帶貨課程。機構助教稱,只要堅持按照他們的方式發視頻,每月保底3000元收益,每月帶貨的收益為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不等。

「我按照他們的要求操作了一年多,到現在一分錢收益都沒有。想要聯繫人退款,卻怎麼也聯繫不上,接近6000元就這樣打了水漂。」雷先生懊惱道。

加大監管打擊力度

及時下架虛假培訓

對於這些明顯有漏洞的培訓課,為何還有不少低齡老人輕易相信,乖乖將手中的養老錢奉上?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特聘專家馬麗紅告訴記者,從法律上講,大部分老年人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應該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但近年來,針對老年人設計的消費陷阱和詐騙行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社會一大痛點。

「老年人之所以成為被虛假網絡培訓收割的重點對象,首先是因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大腦額葉功能逐漸減退,影響邏輯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極容易被騙子精心設計的話術和場景忽悠。其次很多老年人退休後感覺自己沒了用武之地,且人際交往圈層縮小,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和焦慮情緒,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希望做一些事情能跟上社會節奏,為家庭創收,以證明自己的價值。此外,一些老人的子女忙於工作和撫育下一代,對老人關心不夠,導致有些老人輕易陷入騙子編織的『關愛陷阱』,成為騙子們圍獵的對象。」馬麗紅說。

瀛和國恩(福田)聯營律師事務所律師寧婷婷說,低齡老人更多關注健康、養生、投資理財等領域,且往往急於尋求解決養老、醫療等問題的途徑,在這種心理需求的驅使下,導致其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被虛假宣傳所迷惑,從而受騙。因為上述原因,低齡老人意識到自己被騙後,也不知道如何依法維權,還因擔心麻煩、面子問題等選擇沉默。這種心理狀態也會被不法分子利用,陷入惡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低齡老人都是看了各種網上平台的廣告才入坑。對此,馬麗紅認為,平台屬於中介方,從法理上說,只要平台盡到了審查義務,且沒有明知故意的主觀意圖,原則上不承擔責任;且通常騙子會將老年人從大平台引流到私域,以脫離平台的保護與監管。但平台也應設置必要的監測和投訴功能,在發現商家存在異常行為時及時採取警示、斷開連結、屏蔽等措施,避免侵權損失擴大。

「網際網路平台的開放性使得各類信息得以迅速傳播,監管部門在監測、追蹤和打擊這些行為時,面臨技術、人力等方面的巨大挑戰。而虛假培訓帶來的高額利潤使得不法分子不斷參與進來。低齡老人群體有一定的經濟儲蓄,戒備心較低,事後維權難,更使得不法分子的違法犯罪成功率提高,進一步促使虛假宣傳擴張,治理變得更具挑戰性。」寧婷婷說。

她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以及對虛假宣傳、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開展針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平台應當加強審核和監管機制,建立嚴格的入駐標準和懲罰措施,及時下架虛假宣傳內容,並對違規者進行處罰,同時優化投訴舉報渠道,確保消費者能夠及時反映問題並得到解決。

「還應鼓勵社會各界關注老年人問題,發揮社區、志願者等力量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法律諮詢、心理疏導等幫助。家庭成員也可以幫助老年人學習一些基本的網際網路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寧婷婷說。

馬麗紅建議,加強針對老年人的警示宣傳教育,在老年人關注度高的平台上,以案例形式揭示各種騙局套路,提醒老年人警惕帶有「高回報」「輕鬆躺賺」之類的宣傳語,並指導老年人如何留存證據。老年人如果發現被騙,要及時與兒女溝通,並主動向當地消費者協會、公安機關和法律專業人士求助。

記者 張守坤 見習記者 張婉瑩

(責編:王丹、馬雲梅)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tw/5ac16bdb4303035c11b5a5836b79ab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