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許多大型的節目中,總會有雜技表演這一項目,而雜技表演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有幾個,一是雜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存在,當時列國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競相養士。
這些人中就有更多身懷奇技的巧人,因為他們所能表演出的節目,甚是吸引眼球。二是雜技表演是一個技術性十分強的藝術形式,每場表演幾乎都能為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是少有的讓觀眾無法猜透的表演。
三是雜技表演形式五花八門,有神奇的魔術,有令人驚嘆的用身體的一個部隊頂桌子,更有讓人佩服的柔術以及讓人眼花繚亂的手速。
因此雜技表演本身就有著不同於其他表演的特殊魅力。如今的國內也有不少雜技表演者,但真正的雜技表演大師卻是寥寥無幾,這不多的人中就有著名的「鬼手」王保合。「鬼手」王保合:只靠3個球2隻碗,讓李嘉誠心甘情願給他4個億。
雜技世家,成著名「鬼手」
王保合出生在一個雜技世家,他的祖父王玉林是有名的「卸索大王」也是「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
當年他的祖父王玉林靠著「卸索大王」這一手絕活,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多場演出,他的演出也是當時家中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之後,王保合的祖父王玉林也將這個絕活傳給了王保合的父親王福壽。
父親王福壽在得到祖父王玉林縮骨術的真傳外,還學會了飛叉、魔術、中翻、水流星、三仙歸洞等。王保合在幼時也深受父親的影響,對雜技很感興趣,於是王保合從六歲就跟隨父親練功學藝。
雜技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般容易學會,對於這一觀點王保合無疑最有體會。他從幼年學藝開始就養成了吃苦的精神,因為他自從步入了學習雜技這一道路,就無論天氣如何,他都在露天地方進行練習。
有時陰雨天也不例外,因此在常年練功期間他也落下了一個下雨陰天就渾身疼的毛病。在1951年,王保合和曾經父親和祖父那樣,在全國各地進行演出,但他發現這樣的生活模式並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在七年之後加入了吳橋馬戲雜技團,成了一名正式雜技演員。
王保合在社會上也有著高的名氣,當然這一名氣除了受他父親和祖父的影響外,他才是主要的原因。因為王保合深得其父親的真傳學會了兩手絕活——「三仙歸洞」和「縮骨軟功」。
王保合每次在表演「三仙歸洞」時,總是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因為他在表演這個雜技時,手速非常快,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在1999年,王保合被河北省勞動廳推薦跟隨一個藝術團到香港九龍藝術中心演出,當時他在香港的演出十分火爆,這讓王保合是意外的。
同大陸的觀眾一樣,香港的觀眾也是十分喜愛「三仙歸洞」這個表演。當時香港特首董建華還因為王保合的快手速,給他起了一個外號——「鬼手王」。
技巧嫻熟,贏得投資
之後王保合也因這個「鬼手王」的稱號在香港名聲大噪,也引來了許多人前來觀看他的表演。觀看過王保合表演的群眾也對他大加讚揚和宣傳,當時王保合在香港的火爆程度完全不輸於當紅的明星。
還有很多人甚至以看過王保合的表演為榮。當時的香港首富李嘉誠也被這位來自大陸的「鬼手王」所吸引。
當時李嘉誠並沒有盲目地相信香港眾多民眾口中描述的那位王保合,他也不認為這位王保合能用三個球兩個碗玩出什麼新奇的花樣,更不相信他的雜技表演無法讓人看出邏輯。
於是李嘉誠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就邀請了王保合前來表演,但李嘉誠觀看了王保合表演了一遍後,並沒有看出什麼破綻。
但李嘉誠並不甘心就這樣,於是要求王保合再表演一次,一般一場雜技表演是不會在同一個場合進行兩次,但王保合卻並不介意,還利用李嘉誠想要迫切的讓他再表演一次的心理,和他進行了交易。
王保合表示如果他再表演一次,李嘉誠沒有看出破綻,李嘉誠就要承諾給他的家鄉投資4億,當時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也爽快的答應了王保合的要求。
於是王保合就如約的再一次進行了表演,第二次表演後,李嘉誠同樣沒有看出任何破綻,李嘉誠便也心服口服,便承諾給王保合的家鄉投資4億。
另外,通過這件事也讓王保合的名氣進一步提高,許多人都對他的做法大加讚揚,王保合本人也十分開心,能夠得到眾人的認可並能夠為自己的家鄉拉來投資。
利用影響,招商引資
也許是由於那件成功為家鄉拉來投資的事給王寶合帶來的啟發,此後王保合不僅擔負著傳承雜技傳統文化的責任,還多次主動的為家鄉招商引資。
王保合現今在他的家鄉滄州已經是一位人盡皆知的名人,更是一張永不過時的招商名片。每次有人到市裡進行投資時,他基本都會被邀請到場為客人表演節目,也為整個談資過程營造了融洽和諧的氣氛,因此他的家鄉每一次在他參與下的招商成功,他都做了重要的貢獻。
他每次在表演時都穿著得十分樸素,即使他多年來已經賺到不少錢,其中在一次表演後,記者採訪他身上所穿的衣服的價格時,王保合面對鏡頭坦然的說,這是他的家人花了15塊錢給他做的,說他是從苦日子走過來的,一直以來也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
從王保合的經歷可知他能夠成為著名的「鬼手」,是他多年來經過一次次的訓練所得到的成果,從他的事例也可以讓我們得出,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有付出,才會有收穫的道理。
王保合作為一個雜技表演者,通過他自己的努力也將這種民間雜技搬上了正式的表演舞台,除此之外,也讓全國各地百姓都更加了解了這種傳統的藝術。
他曾在2004年,登上了中央電視台表演了「三仙歸洞」,並在之後榮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在2007年6月,王保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因此在多年來不僅自己在一直努力維護著這個文化的完整性,還一直努力地在培養傳承這個文化的繼承人,在他所尋覓的繼承人中,他的兒子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小結:
王保合作為一個雜技表演者,並沒有隻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也不只是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過上好的生活,還希望自己的家鄉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曾經就在香港的一次表演中,還積極的為家鄉拉來4億的投資,此後也一直為家鄉的招商引資,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獻。
因此王寶合無疑是一位有著社會責任感的人,也正是由於這一品質,才幫助了他能夠在社會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尊重。
王保合在功成名就之後,並沒有過上奢靡的生活而是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這也對社會上的一些人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更告訴了許多人一個道理——要保持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無疑是一位值得我們尊重的文化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