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古人留下了許多文化財富,其中就包括成語典故,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比如「望梅止渴」,它與三國梟雄曹操有關,一次行軍途中,士兵們都渴的不行了,曹操對他們說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林,部下聽後口水直流,口渴程度得到緩解。
有一個成語,其流傳度不亞於望梅止渴,經常被世人掛在左邊,它就是「江郎才盡」。每當一些自認為有才的人,覺得自己的才華大不如從前了,就會用「江郎才盡」開形容自己,表達出深深的無奈之情。然而,「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究竟指的是誰呢?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想錯了。
據《南史》記載,南朝時期有一位文學家,他的名字叫江淹。雖然家裡比較貧寒,但江淹卻是個神童,智商不是一般的高,三歲時就能認識不少字,六歲便可作詩,二十多歲已經小有名氣。在那個時候,科舉制度還沒產生,若想入朝為官,必須得到別人的推薦。
以文采而出名的江淹,很快就到新安王劉子鸞的府上任職,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的仕途之路比較順暢,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而且官職還很高,但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則讓他名滿天下。江淹早年創作出不少著名的作品,如《恨賦》、《別賦》及《雜體詩三十首》等。
然而,到了晚年時期,江淹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遠不如從前,世人就稱他為「江郎才盡」,也就是說其才華已經枯竭了。為何他的才華會消失呢?《南史·江淹傳》記載:「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這只是一種傳說,也沒有所謂的五色筆,江淹的才華也不可能是一下子就沒有的。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是很好理解的。隨著官職的提升,江淹的工作就會更加繁忙,應酬也比以前多,創作和思考的時間就少了。久而久之,才華就會大大降低,成為所謂的「江郎才盡」。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黔驢技窮背後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