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猛將趙匡胤
與趙普匆匆見面不久之後,趙匡胤就被柴榮從城裡揪了出來,他要趙匡胤去救火,因為壽州城久攻不下,南唐的第二波援軍已經到了。
而這次帶隊的是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晟的第三子李景達,這個人可是南唐的寶貝,經常領全國兵馬大元帥銜出征,身份加上資歷,實乃南唐第一軍事強人。
這個人一到戰場,立馬就逼的韓令坤從揚州撤退,趙匡胤接到的是皇帝陛下讓他督軍的命令,有我後周將至,膽敢後退到六合者,斬其足。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六合是個霸氣的地名,這次他同樣要鑑證一件霸氣的事情,一次看上去毫無風險的督軍,竟然演變成了一場正面硬抗。
南唐派出的李景達也不是吃素的,他帶來的援軍在攻打揚州的同時,自己親率兩千精兵,偷偷迂迴過來,他要打後周一個出其不意,突然出現在壽州城下。
這個計劃非常好,只不過他選擇了一個迂迴的地點叫做六合,在這裡趙匡胤僅僅帶了兩千人馬,只比李景達早了一步到達這裡。
而李景達這次帶了2萬精兵,很不巧這次偷襲的路上他遇到了趙匡胤,雙方都很驚訝,但同時作為各自一方優秀的將領,很快就都冷靜下來。
趙匡胤命令結寨,不分主次,不要偏寨,不能讓敵人看出我們的虛實,更重要的是,趙匡胤在此次南征,學會了一個新花樣,動不動就穿上最華麗的戰服,然後瘋狂的輸入,他這一招很管用,南塘人很快就記住了這個叫趙匡胤的將領。
這次趙匡胤同樣沒有退縮,依舊是高頭大馬在寨前耀武揚威,一時間搞不清虛實的李景達不敢貿然進攻,他這一等就是四天。
時間同樣是戰場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李景達這次是來搞偷襲的,在這麼耗下去,估計黃花菜都涼了,於是終於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他帶來的這群南唐兵也還算精良,但剛一接觸後周部隊,突然地方像瘋了一樣,毫無保留地發起了衝鋒,趙匡胤在賭,沒有援兵實力懸殊,這樣的作戰很容易被敵人識破,稍有不慎就會被敵人吃掉。
但李景達不知道這些,他只看到後周軍隊瘋狂般的衝殺,趙匡胤在戰場上完全表現出跟柴榮瘋狂出擊的一面,這一次必須一鼓作氣,不生就是死。
面對這樣的氣勢,李景達兵敗如山倒,混亂中自己的大軍瘋狂逃命,到了長江渡口,又為了爭奪船隻而發生了混亂。
最終氣喘吁吁的李景達逃回長江以南時只剩了三千多人,隔著長江還在後怕,同樣的隔江的趙匡胤也在後怕,一擊不中就沒有退路。
戰場就是這樣,有時候計謀什麼的,作用不大,靠的就是絕對的實力和勇氣,趙匡胤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優秀的武將。
高平是趙匡胤的起點,而淮南則是趙匡胤的福地,這次征伐淮南,讓後周軍隊徹底震動,大家都對趙匡胤的勇猛非常佩服,在軍中慢慢的也有了威信。
(20)柴榮的敵人
柴榮很忙,如果要寫他做皇帝之後的事情,那只用一個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忙,他的敵人很多,但最大的敵人卻是無形的,那就是時間。
時間同樣是戰場上最大的變量,這次南征儘管後周軍隊表現得很不俗,但他們最害怕的時間還是到了,這就是長江以北淮河以南開始漲水了。
後周都是旱鴨子,沒有水軍,選擇十一月進攻,也是考慮到冬季水位低,但壽州城牢牢定死在這裡,沒多一天南唐就又多了一分把握。
到了來年四五月份,很明顯河水暴漲,南唐的水軍可以通過密布的水網,到達任何一處戰場,而後周的部隊只能依靠浮橋,在岸上行動。
柴榮看了一眼壽州城,這次沒能拿下來,就下次,最終柴榮撤軍了,但圍困壽州的兵並沒有撤走,他帶走了趙匡胤留下了李重進。
從這個細節也能看出來,同樣都是大將,趙匡胤的待遇逐漸和李重進拉開了距離,李重進成了徹底的大將鎮守一番,趙匡胤卻成了柴榮隨時帶在身邊的人。
李重進是個狠人,典型的五代軍閥作風,腳狠跋扈心狠手辣,視人命如草芥,這些都是在殘酷戰場上生存下來的必要素質,但李重進徹底把他內化了,成了只為戰場而活的人。
趙匡胤上了戰場,同樣也變得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殺人如麻命不足惜,但下了戰場,他還能恢復成那個親和的自己,這一點對他整個的職業生涯尤為重要。
公元957年2月17日,柴榮再一次御駕親征南唐江北之地,如果你細心的話,第一次南征是在十一月,那正是枯水期,這一次為什麼要選擇2月呢,難道說柴榮更有自信了,確定能在短時間內肅清江北之地,一舉拿下南唐嗎。
這次出戰,柴榮的確是更有自信了,他帶上了趙匡胤,儘管按照傳統禮儀,此時的趙匡胤正在服喪期間,但柴榮動用了「奪情」這種方式,趙匡胤又一次跟隨柴榮出征,事實上自從當年趙匡胤從郭威的親兵選擇投奔柴榮起,柴榮就一直很信任趙匡胤,喜歡親力親為的柴榮,出兵大戰帶上趙匡胤成了一種常規操作。
柴榮當然不會因為帶了趙匡胤而信心大增,他是因為帶了秘密武器,水軍。
這一次柴榮可以從容不迫地好好打一打南唐了,不必再擔心旱鴨子後周的窘境了,同樣的自從看到了後周的水軍, 南唐啊士兵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
敵我雙方几乎都意識到這場戰鬥的結果,需要的只是時間的驗證而已,柴榮第一次收兵,並不是因為害怕了,而是回去訓練水軍去了,這才是柴榮回去的真正原因,對於柴榮來說,還不知道什麼叫害怕與退縮。
壽州城終於迎來了自己最終的命運,因為裡面傳出了劉仁瞻把自己兒子殺了的消息,這說明壽州城已經快不行了,劉仁瞻在這堅持著自己的理性和信念,為南唐盡忠,哪怕是兒子要逃走也不行。
聽到這個消息,柴榮稍微地喘了口氣,他知道壽州必破,到時候他真的很想見一見劉仁瞻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很快柴榮就得償所願了,柴榮見到了劉仁瞻,這個讓後周頭疼了兩年的壽州守將,但見面的情景卻不是柴榮想像的那樣。
劉仁瞻敗了,但敗的優點莫名其妙,他是被投降的將領抬著去見柴榮的,他中風昏迷不醒,部下沒有他的決定,於是就開門投降了。
柴榮立刻封他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節度使,但顯然劉仁瞻沒有給柴榮機會,不管是真心喜歡還是有意羞辱,最終劉仁瞻再也沒有醒過來。
(21)戰略是個大問題
戰場是殘酷的,但是比戰場更殘酷的是制定戰略,而你戰略一旦錯了,任憑你戰場上有多大犧牲,也對最終的結果沒有改變。
柴榮第二次南征拿下壽州之後,突然就撤軍了,這是因為南唐勾結契丹,帝國的北方不穩,柴榮要回去處理北方的事情。
但半年之後,柴榮第三次御駕親征淮南,有了水軍的後周,打淮南這片土地,所需要的只是時間問題,這期間趙匡胤還坐船殺到過長江南岸,殺死了駐守的部隊後,把南唐的營寨付之一炬,最後從容北上離去,此時趙匡胤的職務是殿前都指揮使。
李璟絕望了,自己賴以生存的長江天下居然如此不堪一擊,也是派出使臣求和,核心條件是:進獻尚在南唐控制之下的廬、舒、蘄、黃(今湖北黃岡)四州,以長江為界,歲貢稱臣,去帝號,改稱江南國主,用後周的紀元。
改紀元這種事在古代很重要,南唐用了後周的紀元,從此南唐在資格上,就是後周的屬臣,從此君臣名分一定,你南唐再造次,那你可就是欺君罔上了。
但明眼人一看,這明顯南唐是慫了呀,以柴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他一定會一鼓作氣攻下南唐的,但是柴榮卻答應了。
很多人都不明白,但是趙匡胤明白,因為他和柴榮都認識一個人,王朴,御前會議上多次討論,王朴給後周制定的戰略就是這樣,剪除了南唐的江北勢力之後,南唐已經不足慮,此刻該考慮契丹的事情了。
柴榮回到開封,稍微修整又一次御駕親征,這一次直指幽燕之地,他的目標是要收復幽雲十六州,恢復唐朝榮耀。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八日,柴榮下詔親征契丹,他帶走了後周所有的精銳,此一戰不僅僅是後周的國運之戰,更是此後三百年的國運之戰,柴榮帶著自己的最後時光出發了。
儘管這是一個寫宋朝的系列,也總算是寫到柴榮北伐了,似乎一切就要進入宋朝時間表了,但關於柴榮,似乎還有太多沒有說。
有必要說的一定會說,眼下柴榮出發了,此後三百多年你再也見不到如此宏大的北伐了,說嚴重一點連北伐幾乎沒有,這是最後的絕唱,柴榮將交出怎樣的答卷呢。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sNuuXHgBDlXMa8eqOE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