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恆偉:從乾隆御筆「恭送」碑看「盛京尊藏」

2020-04-12   古籍

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為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為清朝入關前的皇宮。清朝入關後,遷都北京,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清代乾隆年間,盛京皇宮作為陪都的地位備受重視。自乾隆十年,清宮每年都要恭送皇祖的實錄、玉寶、玉冊、御容等到盛京皇宮。

為便於皇帝東巡,清內務府和工部及盛京相關衙門於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為乾隆皇帝及隨行后妃、皇太后東巡駐蹕之需,在盛京皇宮原中路建築兩側,增建了東所、西所兩處行宮。為收藏宮內各類珍寶及清朝帝後御用物品,則在盛京皇宮崇政殿前後新建、改建了飛龍閣、翔鳳閣,東、西七間樓,師善齋、協中齋,日華樓、霞綺樓。為恭藏愛新覺羅皇室家譜《玉牒》和清朝皇帝的《聖訓》《實錄》及清初重要宮廷秘檔,則在東所、西所之後修建了敬典、崇謨閣。

弘曆於乾隆十五年御筆寫下《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以警示後世延續其規定的制度,意義深遠。

「恭送」碑刻史實參照 在北京東城區南池子立有乾隆御筆《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高105厘米,寬161厘米,書於乾隆十五年。

▌《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刻拓片

在遼寧省檔案館藏清代檔案中兩則「乾隆十五年恭送」檔案記錄了上述情況,且檔案中禮部奏摺極為詳盡,可以還原當年的歷史情形。

從檔案記載的「恭送」的安排細緻、周密和隆重,看出乾隆對此重視程度。

▌玉牒等物存放何處

那麼,乾隆十五年的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的這些物品,當年分別存放於瀋陽故宮鳳凰樓、崇謨閣、敬典閣。

從乾隆年間起,一些重要宮廷文物被存放於鳳凰樓,主要包括三類。

一是《實錄》。乾隆八年(1743年)至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命將太祖至世宗五朝滿、漢文國史《實錄》,各繕寫一部送往盛京,以尊崇盛京開國宮殿地位,當時存放於鳳凰樓上、中層之30頂大櫃中,乾隆四十三年後移至崇謨閣。此時,崇謨閣內已備好22頂金龍大櫃,專供存放之用。後,嘉慶至光緒各朝修纂前朝實錄、聖訓後,也按制送滿、漢文本各一份入藏崇謨閣,至清末,閣內共有清太祖至穆宗(同治)歷朝實錄1513包、聖訓380包,因原有櫃格不夠又增設頂櫃22架。

二是「聖容」和「行樂圖」,即皇帝畫像。這也是自乾隆時期開始奉旨送至。其中,端坐於寶座,上身著朝服者即為「聖容」,而騎馬射獵、讀書撫琴等帶有生活意味的,稱「行樂圖」。這些畫像均為前代或當朝皇帝之像,所以當時不稱「收存」,而稱「供奉」。至光緒年間,樓內共有太祖至穆宗歷朝皇帝聖容各一份,乾隆、嘉慶、道光行樂圖共13份,都精心收貯在特製的大畫箱中。這些無款的皇帝像均出自宮廷畫家之手,繪製傳神工細,是當時紀實性繪畫中的精品。

三是清初御璽,為皇太極至康熙各朝皇帝所用。這些御璽原收藏於北京皇宮交泰殿,乾隆十一年奉旨移往盛京鳳凰樓,共有「大清受命之寶」等10顆,多數為玉制。乾隆曾親撰《御製寶譜記》,講述將這批御璽移藏盛京的原委。這些皇帝畫像和御璽,都屬於清宮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文物。

「清代鳳凰樓藏品」在《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盛京通鑑》(《滿蒙叢書》第三集, 卷七)、《盛京典製備考》等中有細目。

乾隆初年修建的敬典閣,專作收藏《玉牒》。

所謂《玉牒》,即清代愛新覺羅皇族的宗譜。按清初制度規定,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每10年修撰一次。凡皇族成員生子至周歲,本家就要將其名字、生年月日時、排行次第、生母姓氏嫡庶等呈報宗人府,由宗人府定期記入檔案致至期撰修成《玉牒》。

每次《玉牒》修成後抄寫成三份,分別存放在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務的機構)、皇史宬(國家檔案館)和禮部,以便保存和查閱。乾隆八年(1743年),根據皇帝的旨意,將原存於禮部的一份,送往愛新覺羅宗族的發源地盛京。幾年後,又建造了這處專用的敬典閣,並將存放《玉牒》的櫃格打造齊備。乾隆十五年,《玉牒》正式運到盛京入閣收藏,此後歷次修撰仍按制續送,直至清末。

每逢《玉牒》由北京送往盛京之前,皇帝都要親自到專門搭設的彩棚前行禮恭送,並欽派宗室王公率官兵前往,一路上以特製的彩繪裝飾木亭抬《玉牒》行進。將到盛京時,城內各衙門文武官員都要身著朝服到郊外跪迎,然後由鼓樂吹打為前導進入城中。至崇政殿前,各官員人等再次行三跪九叩之禮。正式入藏敬典閣時,要按事先選定的良辰吉日,眾官員仍要拜叩行禮,由此可見《玉牒》在當時國家中的尊崇地位。

清代皇族按與皇帝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宗室」和「覺羅」兩個部分。

「宗室」即努爾哈赤及其兄弟的直系後代,因按制可系明黃色腰帶,所以俗稱「黃帶子」。「覺羅」則是宗室以外的六祖子孫,按制系紅色腰帶,所以俗稱「紅帶子」。在修撰《玉牒》時,記載宗室支系的用黃色封面,稱「黃檔」;記載覺羅支系的用紅色封面,稱「紅檔」。

敬典閣所藏,至清末共有黃檔152包、紅檔235包,為順治至光緒歷次所修,大都是長二尺多、寬一尺多的大冊,黃、紅絹封皮,裝幀精美,紙質精良,滿漢文字書寫工整,不僅是清代最有價值的一部族譜,也是極其珍貴的宮廷文物和皇族檔案。

乾隆四十八年盛京皇宮的太廟建成後,成為「恭貯」清代諸帝後玉冊、玉寶之處。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八年(1750~1783年),為完善壇廟之制和收藏清歷朝帝、後玉寶、玉冊,在大清門左側移建了皇家祖廟盛京太廟。

玉冊、玉寶,系皇帝為前代帝後上諡號時制用物。清制「凡皇帝恭上皇考皇妣尊諡、廟號,敕工部制玉冊、玉寶,加上列聖列後尊諡敕重製玉冊,改鐫玉寶」。

冊、寶一般為青玉、蒼玉所制。玉冊每分10頁,頁高9寸,寬4寸5分,厚4分,首末2頁各鐫升降龍,余者5頁為滿文,3頁為漢文,文字內容無非是稱頌該帝(後)的功德,並有所上諡號、廟號。

玉寶一般為交龍鈕,鈕高2寸9分,台高1寸6分,見方5寸。寶面以滿、漢文鐫帝(後)廟號、諡號。每分玉冊尚附有玉錢1枚,上刻滿、漢文「天下太平」幾字。

▌「盛京尊藏」舉要

上述玉寶、玉冊、聖容、實錄、玉牒等,是清代二百多年中陸續積累收藏於瀋陽故宮的,至清朝末年,除有少量缺失損壞外,大都完好保存,以下枚舉幾例。

▌愛新覺羅玉牒

愛新覺羅皇室家族的家譜,全書以滿文書寫

制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長89厘米 寬50厘米 厚23厘米

清代玉牒有嚴格的修譜制度,規定每10年修撰一次,由宗人府等衙門主持,將愛新覺羅族人姓名和簡單事跡寫入譜書內,宗室寫入黃冊,覺羅寫入紅冊。生者書以朱名,逝者書以墨名,以此保存族人名字,明晰各支脈絡,使家族興旺沿襲。玉牒修好後,一份保存北京宗人府,一份送至盛京皇宮敬典閣,均尊藏於金龍大櫃之中。至清末,所積累的玉牒已達近400包,成為以後研究大清皇族歷史的珍貴文物。此份玉牒封面為明黃色,右上角有滿文貼簽,其滿文意思為:「列祖子孫宗室豎格」,應為努爾哈赤後代宗室之譜書。該玉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開始修撰,至翌年三月告成,其中以滿文撰寫愛新覺羅家族中一支的譜單。

▌太祖高皇帝諡冊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供奉於皇家太廟的諡冊

制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

蒼玉

全冊由10塊玉板組成,各頁玉板用黃織錦帶串聯成冊,冊外包以明黃色纏枝蓮紋織錦緞包袱皮,以黃絲帶捆系,再盛於木質金漆雙層雲龍紋套盒內。首頁、末頁各鐫刻填金升降雲龍紋,其餘8頁淺刻陰文滿、漢楷書文字,其中5頁為滿文,3頁為漢文,冊文填青,諡號填金。冊文內容記述太宗皇帝一生功德、業績及其廟號、諡號等。該冊為清順治年間鐫制的先帝諡冊,原專供於北京太廟內,乾隆元年(1736年)加諡重新鐫制,四十八年清高宗弘曆傳旨命移送盛京太廟尊藏,清末民國時期曾存貯於瀋陽故宮崇謨閣內。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院國家級一級藏品。

▌太祖高皇帝諡寶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供奉於皇家太廟的諡寶

制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

白玉

外形與玉璽非常類似,只是玉璽是皇帝的大印,而玉寶上是皇帝的廟號和諡號。廟號是按照輩分排列的名號。諡號是對皇帝一生德行的概括,皇帝的字數最多不超過25個字,皇后不超過16個字。寶文為滿、漢文合璧,均為朱文,左側為滿文楷書6行,右側為漢文篆書4行。其文為:「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之寶」。

寶外包以明黃色四則團花、暗雲紋織錦緞包袱皮,盛於雙層木質金漆龍鳳紋套盒內。玉寶原專供於北京太廟內,乾隆元年(1736年)加諡重新鐫制,四十八年清高宗弘曆傳旨命移送盛京太廟尊藏,清末民國時期曾存貯於瀋陽故宮崇謨閣內。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院國家級一級藏品。

▌孝莊文皇后諡寶

清孝莊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死後供奉於皇家太廟的諡寶

制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

碧玉

全高14.1厘米 印面長、寬均為14.3厘米 鈕高8.5厘米 印台厚5.6厘米 諡寶外箱長40.2厘米 寬40.2厘米 高44厘米。

以碧玉整雕諡寶,玉質有粉狀灰白雜斑。上部為單體蹲龍鈕,刻紋之內填金,鈕孔內系明黃絲繩。寶文為滿、漢文合璧,均為朱文,左側為滿文楷書4行,右側為漢文篆書3行。

其文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翼天啟聖文皇后之寶」。諡寶外包明黃織錦四則團花暗雲紋錦包袱皮,用雙層龍鳳紋金漆套盒盛裝。該寶初供於北京太廟內,乾隆元年(1736年)加諡重新鐫制,乾隆四十八年由北京送至盛京太廟尊藏,清末民國時期存於瀋陽故宮崇謨閣內。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院國家級一級藏品。

▌無款設色福臨全身坐像圖軸

大清入關後第一代皇帝清世祖福臨身著朝服畫像

繪於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絹本 設色

畫心縱95厘米 橫52厘米

全圖以工筆畫法重色繪製清世祖福臨全身朝服像。福臨右手撐腿,左手虛握,端坐於朱漆貼金寶座之上。他頭戴東珠朝冠,身著八團龍朝服,腰系藍色皮帶,服裝上有鮮明的箭袖、披肩領等滿族服飾特徵,腳穿高底朝靴,表情寧靜而質樸,顯示出青年皇帝的純靜心態。此幅作品為瀋陽故宮舊藏。

▌無款設色皇太極全身坐像圖軸

大清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身著朝服畫像。

繪於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絹本 設色

畫心縱90厘米 橫52厘米

全圖以工筆畫法設色繪製清太宗皇太極全身朝服像。皇太極右手撐腿,左手虛握,端坐於朱漆貼金寶座之上,足下為長方形朱漆雕花腳踏。他頭戴東珠朝冠,身著八團龍朝服,服裝上有鮮明的箭袖、披肩領等滿族服飾特徵,腰系皮帶,腳穿高底朝靴,神情沉穩而從容,一派雄心遠大的儀態。此幅作品為瀋陽故宮舊藏。

▌無款設色玄燁半身像圖軸

大清盛世開創皇帝清聖祖玄燁身著朝服畫像

繪於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絹本 設色

畫心縱72厘米 橫38厘米

全圖以工筆畫法重色繪製清聖祖玄燁半身朝服像。他頭戴東珠朝冠,身著八團龍朝服,肩有披肩領,頸掛東珠朝珠,目光堅毅,神情果敢,反映出一代明君聰睿、孔武的過人之處。

▌無款設色胤禛坐像圖軸

大清盛世承上啟下皇帝清世宗胤禛身著袞服畫像

繪於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絹本 設色

畫心縱75厘米 橫53厘米

全圖以工筆畫法重色繪製一座御幄大帳,上部按古建築彩畫形式繪製雙龍戲珠圖案,左右帳幕側向揭起並固定於立柱,帳後設立一堂黑漆屏風。大帳中間設有紅雕漆寶座,御座兩側設有明黃彩繡迎手。清世宗胤禛端坐於寶座之上,他頭戴朱纓貂皮暖帽,身著龍袍,外罩袞服,右手撫摸胸前佩帶的朝珠,左手虛握,一副認真、刻板的精神風貌。此幅作品為瀋陽故宮舊藏。

▌無款設色弘曆騎馬半身像圖軸

大清盛世之君清高宗弘曆騎馬全身畫像

繪於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絹本 設色

畫心縱75厘米 橫53厘米

全圖以工筆畫法重色繪製風流天子乾隆皇帝騎馬坐像,圖上部鈐篆書「古稀天子」朱文圓印。圖正中繪乾隆皇帝騎一匹純色白馬,引轡前行。他頭戴朱纓貂皮暖帽,身著明黃色彩繡龍袍,左手持韁,側目而望。其神態優越而高傲,滿臉渙渙大國的君王之態。

本文根據瀋陽/杜恆偉《從乾隆御筆「恭送」碑看「盛京尊藏」》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19年0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