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關於古人讀書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2020-04-24     古籍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你知道嗎?今天給大家介紹古人讀書典故30則。

1.牛角掛書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jiān)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

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2.負薪讀書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3.帶經而鋤

《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

4.挾策讀書

《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

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5.高鳳流麥

《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

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6.溫舒編蒲

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後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7.鑿壁偷光

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

8.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9.囊螢映雪

「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10.懸樑刺股

懸樑,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

12.下帷讀書

《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13.三餘讀書

《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

14.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餘載,號重複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16.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後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17.三十乘書

形容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於機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後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十」為數,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18.枕中秘寶

形容不願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後人於是以「鴻寶」「秘寶」「秘枕書」「枕函書」「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願示人的圖書。

19.開卷有益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後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20.讀書種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讀書人象種子一樣播撒開去,衍生不息。語出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裴度常訓其子云:『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期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黃庭堅,號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語,特(只不過)易文種為書種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書種」「讀書種」。

21.束之高閣

比喻將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說新語·豪爽第十三》劉孝標註引《漢晉春秋》:「是時劉乂(yì)、殷浩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貴也,常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後議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書,但後來人們往往以此典來表示把書扔在一邊不再讀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閣」「束閣」「束置高閣」。

22.三墳五典

指稱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語出《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職名,倚相,人名)趨過(快步走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好好對待他)。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後人便以「三墳五典」「典墳」「墳典」「墳籍」「丘墳」等詞來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尋章摘句

形容讀書只顧及文中的片言隻語而不深究其精神實質。語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趙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4.斷章取義

常指隨意摘取詩文中的一部分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願意如何。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時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時,使節們往往以賦《詩》為表達己方意願的手段。然賦詩者與聽詩者可以對詩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詩的本義。此典的形式常有:「斷章取義」「斷章取誼(古誼同義)」「斷章載句」。現今還用,不過已轉為貶義之辭。

25.夢筆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進,文筆優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因此,後人多以「夢花」「夢生花」「彩筆生花」「筆花入夢」「花從筆生」等比喻文思大進。

26.文不加點

形容寫文章一氣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語出張衡《文士傳》(唐徐堅等編《初學記》引):「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據令賦一物然後坐,純應聲便坐,文不加點。」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點」「不加點」「萬言不加點」「不加點竄」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讀書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後人遂用「等身書」形容讀書很多,只是後來是說將書冊摞起來有身子高,與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來形容著述極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作、極有價值的典故。事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懸秦市」「懸金」等。

29.洛陽紙貴

形容著作風行一時,人人爭相傳抄的典故。典出《晉書·左思傳》:「及賦成,時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拜訪)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余,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世說新語·文學》也有:「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雲可三《二京》,四《三都》(與《二京賦》鼎足而三,與《三都賦》並列而四)。於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價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視的典故。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GFO4qXEBfwtFQPkd8D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