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乾盛世」之下,經濟相對發達,聖祖、高宗又重視文教,故可以不惜財力來刻書,殿本校對嚴格,紙精墨妙,裝幀考究,具有鮮明的宮廷特色,成為中國印刷史上的濃重一筆。
中國古代刻書可分為官刻、坊刻和私刻三大系統。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32),明宗敕令國子監雕印「九經三傳」,史稱「五代監本」,被視為官刻之始。此後,官刻在歷代刻書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官刻,尤其是中央政府主持的刻書,往往會令官員精加校勘,慎選手書寫版樣,刊印精良。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中載有至正六年(1346)刊本《宋史》的牒文,從中可以看到:元代政府為了保證刊刻質量,甚至不遠千里送到杭州為治所的江浙等處行中書省來刊印,所動用的提調官、儒官多達十九人。儘管當時國家財政困難,無專款撥給,只好利用江浙行省的貢士莊錢作為刻印費用,但仍僱傭良工巧匠,不惜工本,初印也是用上等紙。官方刻書風氣之謹嚴,由此可見一斑。
明代的官刻中有內府本,即為皇家刻本,多由司禮監所負責的經廠刊印。清代宮廷刻書就是從明代內府刻書發展而來,其中,最主要的刻書機構為武英殿修書處,所刻之書被簡稱為「殿本」。
武英殿坐落於紫禁城西南角西華門內。康熙十九年(1680)在武英殿設修書處,專門負責內府圖書的校對、雕版、印刷、裝潢等事宜。此後武英殿修書處一直延續到清王朝覆亡,歷經九朝,前後二百三十餘年。至於武英殿修書處總共刻過多少種書,民國十八年(1929)所刊行的《北平故宮博物院報告》記載殿本書庫藏書「共計四百四十一種,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一冊」。後有學者據《陶湘殿版書目》資料統計殿本數量為五百二十種。實際到底有多少種,恐怕很難統計清楚。從現存的殿本來看,武英殿刻書不僅數量多,而且涉及面廣泛,為歷代宮廷刻書所不及。其中,康、干二朝,武英殿所刻之書,尤為世人所推重。
「康版」彰顯宮廷富麗之氣象
康熙朝武英殿所刊刻的書籍版印、裝潢皆精美,書品華貴,世稱「康版」。字體上採用流行的方體字(又叫宋體字)或軟體字。順治時期內府刻本也用方體字,但不如武英殿刻本精整。如康熙五十年(1711)武英殿刻本《佩文韻府》即採用方體字,字形略顯瘦長,寫刻精良,版面整飭,就連康熙帝本人也稱讚此書刻得好。但方體字因橫輕豎重,結構方正而略顯板滯,容易讓人審美疲勞,故康熙中後期,殿本用軟體字逐漸多了起來。這種軟體字主要為楷書,字體圓秀,形態端莊,筆劃清晰利落,如康熙五十二年《御選唐詩》用軟體大字寫刻,極為精美。部分殿本所用的字體為歐體字,刻寫難度較大,為時人所愛。
清人金埴《不下帶編》云:「自康熙三四十年間,頒行御本諸書以來,海內好書有力之家,不惜雕費,競摹其本,謂之歐字。見宋字書置不掛眼。蓋今歐字之敬上,超軼前後,後世寶惜,必稱曰『康版』,更在宋版書之上矣。」評價可謂甚高。
康熙時期,殿本所用紙張細膩潔凈,無簾紋,質地薄而均勻,顯得墨色烏黑醒目。以前人們常常稱之為「開化紙」,然而在清宮檔案中基本上沒有對開化紙的記載,因此有學者指出,所謂的開化紙,實際上是連四紙。(翁連溪:《清代內府刻書研究》)近年,通過對殿本等紙張的纖維化驗,已基本坐實此說。在書的裝幀方面,殿本亦非常講究,多用青色裝飾書衣,配以黃色書籤,典雅莊重。華貴者如康熙五十六年刻本《萬壽盛典初集》,此書為慶祝康熙六十壽辰所編著,採用黃絲線裝訂,五色雲龍團壽紋織錦函套,灑金箋題簽書名,彰顯了宮廷刻書豪華富麗之氣象。
乾隆一朝殿本至極盛
至乾隆時期,官府修書、刻書空前繁榮,武英殿刻書也發展到鼎盛時代。康、雍時期,所刻史書較少,而乾隆則比較重視史書的刊刻,欽定「二十四史」,並由武英殿修書處刊印。其版式行款為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字體嚴整,被稱為「殿本二十四史」。
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起,為節約工料,武英殿開始大量用木活字刻書。因「活字」之名不雅,乾隆賜名「聚珍」,印書一百三十八種,此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一般的活字印刷,邊框多為拼接而成,故版框四角有時不能完全合縫。而聚珍本的特點在於,版框完整,四角無開裂,界欄也與上、下版框銜接嚴密,系套印而成。版心之上題書名、中標卷數,下為頁碼及校對者姓名,亦非活字印刷,均為嵌入。正文部分則與一般活字本無異,墨色濃淡不均勻,行字不甚整齊。字體則為方體字,筆畫相對勻稱,版面疏朗,用潔白均凈的連四紙(或稱連史紙)及黃色的竹紙印刷,裝訂劃一,令人賞心悅目。乾隆四十一年(1776)將該叢書頒行東南五省,並准許翻刻,浙、閩、贛、粵等地紛紛開雕,不過已為雕版,而非活字,這些翻刻本則被稱為「外聚珍本」。
乾隆一朝,武英殿刻書規模大,校勘精審,氣魄非凡。近代藏書家陶湘在《清代殿板書始末記》中評價道:「乾隆一朝,四年詔刻《十三經》《二十一史》,十二年刻《明史》《大清一統志》,次刻《三通》,再次刻《舊唐書》,凡在十二年前刊印者,其寫刻之工緻,紙張之遴選,印刷之色澤,裝訂之大雅,莫不盡善盡美,斯為極盛時代。」
印刷技術集大成者
除了一般的雕版、木活字外,武英殿修書處還採用彩色套印、銅活字等形式多樣印刷技術。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殿本《古文淵鑒》為朱、墨、黃、綠、橙五色套印本,乾隆時期四色套印本《御選唐宋文醇》、五色套印本《勸善金科》等,皆色彩純正,刻印精良,極具觀賞性。銅活字則有康熙時期的《御製律呂正義》《御製欽若曆書》《御製數精蘊》以及雍正時期的《古今圖書集成》等。另外,殿本書中還有不少精美的插圖版畫。如康熙時期有《御製耕織圖詩》《避暑山莊詩》,乾隆時期有《御製圓明園四十景詩》《南巡盛典》《皇清職貢圖》等,這些插圖版畫,系名手刻繪,筆觸細膩,刀法嫻熟,線條十分流暢,畫面生動華麗,有明顯的皇家版畫之風格。
清王原祁等纂 萬壽盛典初集 120卷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武英殿刻本
版框23.4×17cm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康乾盛世」之下,經濟相對發達,聖祖、高宗又重視文教,故可以不惜財力來刻書,殿本校對嚴格,紙精墨妙,裝幀考究,具有鮮明的宮廷特色,成為中國印刷史上的濃重一筆。
來源:美術報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9MPaD3IBfGB4SiUwgl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