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原創
戰國時期,秦國的逐步強大乃至最後的統一華夏大地,離不開一群外籍人士,也就是非秦人,相比較秦國地處西北邊陲,這部分人又被稱為山東士子。
他們對於秦國的貢獻就好似戰車的輪子,沒有他們,這輛碾壓六國的戰車就不會轟隆隆地勇往直前。縱觀先秦的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戰國時期這些投秦的士子都沒能善終,要麼被殺,要麼被驅逐,但這些天降秦國的大才卻不管不顧,還要爭先恐後入秦,那麼秦國到底有何魅力,讓山東士子不顧粉身碎骨也要入秦效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這段時間入秦的山東士子有哪些,而他們的下場又是如何,只有清楚了這些,我們才會能撥開這團迷霧,看清這段歷史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衛鞅,衛國人,變法強秦,被車裂。
衛鞅可以說是山東士子入秦第一人,當時的秦國相比較富饒的山東六國,簡直是不毛之地,民風粗曠,甚是落後,衛鞅在秦孝公感人肺腑的號召下,果斷放棄繁華入了貧困之地。
到了秦國的衛鞅在秦國開展了最為徹底的大變法,一舉奠定了弱秦變強秦的基礎,衛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可以說沒有衛鞅就沒有新秦國,但是秦孝公死後,商鞅就被車裂了。
張儀,魏國人,縱橫捭闔,被驅逐。
張儀的大才表現為能說會道上,這時候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強大起來,但是還不足以面對六國的合力,張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入了秦國。
張儀憑藉縱橫捭闔之術,一次次地幫助秦國走出困境,一張嘴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就是如此,六國合力抗秦,變成六國爭相親秦,但是最後的張儀卻被秦王驅逐出了秦國,客死魏國。
甘茂,楚國人,輔佐秦王,被驅逐。
甘茂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但是要說甘羅可能很多人知道,甘茂就是甘羅的爺爺,甘茂可以說是秦武王的恩師,一步步的把秦武王送上秦王寶座,但是秦武王英年早逝。
甘茂又輔佐秦昭襄王登上了秦王寶座,並且為秦國謀取了宜陽,平定了漢中,但是因為和羋太后以及丞相魏冉不和,被驅逐出秦國,最後坎坎坷坷,抑鬱而終。
呂不韋,魏國人,攻城略地,被賜死。
說起呂不韋很多人只是知曉奇貨可居,其實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單單是把嬴異人和嬴政推上秦王寶座就是大功一件,更何況呂不韋的貢獻還不止這點。
呂不為滅東周,編纂《呂氏春秋》都在青史中留名,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大功之臣,最後還是免不了被毒酒賜死的下場。
言歸正傳,這幾個其實是山東士子的傑出代表,但是他們真的不怕死嗎,看著前輩們不得善終的下場,為何還爭先恐後的入秦呢?
首先,秦國的開放給了這些山東士子希望。
古語有云:學而優則仕,這些山東士子,就是看到了當時的秦國大有可為,當然也更能讓他們的才華得到發揮,古代人讀書人無不以當官為目的,因為在當時士的地位處於社會的頂端。
相比較六國的固步自封,秦國也更容易接納這些外來戶,其餘戰國社會的頂層,無不被那些大家族所控制,這就導致這些沒有背景的士子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士的階層。
其次,一個人的內心強大就會盲目自信。
這些山東士子無一不知道這些外來士子最後會是什麼下場,商鞅的結局其實已經給他們敲響了警鐘,但是這些士子認為自己才高八斗,盲目自信自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但是他們忽略了,伴君如伴虎,雖然他們認為自己的功勞足以彌補天大的過錯,但是他們也忘了功高震主,也就是太過顯露的才華,實際上成為了一把雙刃劍。
最後,這些士子都忽略了繼任秦王的人。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這些士子其實都是被下一代秦王殺死或者驅趕的,他們從自己效忠的秦王那裡也獲得了至高的權力,這是他們應該得的,但是這些秦王的後代卻不這麼認為。
他們想的就是要清除這些元老,因為他們無論從人心還是從權力都對新君有威脅,即使這些士子沒有反叛之心,還是會讓新君忌憚,要建立自己的政權,這些山東士子早已註定不會有好下場。
飛魚說:
戰國時期投秦士子都沒能善終,那為何這些人還爭先恐後入秦?說白了,無非是為了名和利,因為當時的秦國給了他們獲得名和利的希望,尤其是看到商鞅可以位極人臣,更是躍躍欲試。
秦國到底有何魅力,讓山東士子不顧粉身碎骨也要入秦效力?說到底,當時的秦國所給予這些士子的太多了,他們能在這個國家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而名流千史,這或許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您對入秦士子的下場有什麼看法呢,期待您的精彩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