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以色列在加沙周邊大軍雲集,開始有一些零星的試探性進攻發起了。但是大規模的地面作戰一直到現在,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以色列現在究竟在幹什麼?沒有發起地面攻勢,以色列在等什麼呢?
等什麼?第一要等的就是外交方面的準備。加沙地面戰說起來應該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因為這一仗要打響,以色列需要躲過最大的坑,就是國際社會的譴責以及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行動。
對以色列來說,最大的忌諱是要避免多線作戰。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就需要外交上的努力。外交是要花時間的,是要討價還價的,所以以色列在等一個可以接受的外交結果。
經過這一段時間,以色列的一些外交成果已經逐漸可以開始看到了。最初即使在西方國家當中,對以色列的行為也都不是完全持支持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G7的範圍內除了日本不吱聲不發聲之外,其他的6個都已經明確表示支持以色列,而且都明確提到了以色列有權「自衛」。
當然,這僅僅是能看到的外交行動,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涉及到周邊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地面戰的態度。別看大家嘴上說的都很兇,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看還沒有哪一個以國家的形態直接參與到這場衝突當中。
大多都是局限在輿論的譴責上。真正開始比劃比划下場動手的無非是真主黨民兵。當然胡塞武裝也有一些配合,但胡塞武裝夠不到這邊,主要是針對美軍的。無論是真主黨,還是胡塞武裝都可以視為是「代理人戰爭」。畢竟他們都不是以國家名義出現,無論是真主黨武裝,還是胡塞武裝作戰強度都不高,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表明態度。
以色列會希望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外交成果呢?
想要阿拉伯國家不譴責不站隊不可能,但是只要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對以色列來說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外交成果了。至於在黎巴嫩、敘利亞這些方向,只要不出現大規模的衝突和作戰,以色列也都可以接受的。那麼這些東西都需要通過一些私下的溝通、外交的斡旋來實現。以色列很大程度上在等這些外交行動的結果。
第二個大的等待,就是等訓練。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理解。事到如今,「現上轎,現扎耳朵眼」,來得及嗎?
這裡所說的訓練不是一般的訓練,是臨戰訓練。畢竟以色列大量徵召的預備役突然出現在戰場上,沒有足夠的臨戰訓練,恐怕不好用,而且很可能吃大虧。即使那些常備的部隊、常備的軍人,作戰環境和作戰樣式的不同,也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而針對性訓練當中,暴露的問題要加以整改,這個也是需要時間的。
以色列的裝備已經有些開始整改了,比如:坦克和裝甲車輛上都搭起了小涼棚,實際上是對付無人機的。這應該也是針對性訓練和試探性進攻得出的成果,體現在裝備的改造上。
更多的我相信,以色列軍隊的針對性訓練還有很多,比如:針對地道、針對堅固的建築群,特別是巴勒斯坦民眾和哈馬斯武裝同時存在的一些建築群。怎麼辦?怎麼打?不光有打法的問題,還需要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性決定。這些都是需要通過訓練演習來得出結論的,這些東西需要時間。
第三個等,應該說是在等情報。這仗打起來情報至關重要,對以色列軍隊來說,哈馬斯究竟在哪裡,究竟誰是哈馬斯武裝力量,誰是巴勒斯坦民眾,這個問題必須分清楚。這些東西靠什麼呢?大量的情報,包括:地道的分布、結構,包括:人質關在哪裡,如何看押,如何策劃拯救人質的行為。
這些東西都是要情報的,這些情報要想獲得,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是說衛星往下一看都能看清楚,衛星只能看清面上的東西,真正下頭的東西他看不見。很多東西要靠傳統的人力情報,這些都是要時間的,都是要積累的。
第四個等,應該等的是決策。大家說決策應該早已經決策出來了吧?實際未必,因為對以色列來說,它可以有多種方案、多種選擇。在這多種選擇、多種方案當中,最終做什麼樣的決策,這個需要根據外交、根據軍事準備、根據情報來最終拍板。
前期的時候,要進行大量的推演和模擬,按照不同的方案走會得出什麼樣的結果。這些是決策必須經過的過程。畢竟現代的決策不是拍腦袋,更多的需要靠一些輔助的東西,這就要推演,要模擬。這些東西也是要時間的。
其實,大規模的地面戰對以色列來說,並不是一個輕易就能做出的選擇,因為這個裡頭坑太多了。一旦不小心掉到哪一個坑裡頭,可能對以色列來說都是致命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別看大規模地面戰喊得很兇,但真正打起來未必很快。
即使打起來了,可能也不是像許多人想的那樣快刀斬亂麻,3天5日結束戰鬥。它一定會有一個過程,特別是清剿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以色列還必須承擔著各方面的各種各樣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