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孩子沉迷於拆卡怎麼辦?

2024-10-22     揚子晚報

據央視新聞19日報道,收集卡牌成了當下中小學生的「社交工具」,為收集卡牌,有14歲未成年人在直播間花費上萬元「拆卡」。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小馬寶莉」等卡牌在未成年人很是流行,除了在線下或者線上渠道銷售火爆外,短視頻平台直播還有更「勁爆」的玩法。

卡牌在未成年人中火爆

主流電商平台銷售均過10萬

記者注意到,在幾家主流電商平台上,「小馬寶莉」卡牌銷售均超過10萬單,評論區有買家留言「這一次買了小馬寶莉彩虹散包,反正也不懂,孩子說有她喜歡的卡」「當做獎勵給孩子的,孩子超級喜歡」「女兒太喜歡了,回來就瘋狂拆拆拆」……在一家店鋪,記者發現,最便宜的一套卡牌就要258元。隨後,記者以孩子家長的身份向店家諮詢,店家介紹稱,一般「黑背卡」「彩背卡」在小朋友中比較受歡迎。名為「輝月」的抽卡套裝抽出稀有卡的機率較高,但是卡片出廠都是隨機裝的,也要看運氣。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為卡游的核心產品——集換式卡牌,銷售收入高達16.75億元,占卡游公司總收入的85.8%。

而在短視頻平台的拆卡直播間中,其玩法則更加「勁爆」,記者調查發現其中存在一種「疊疊樂」玩法,該玩法是消費者購買盲盒卡包後請主播代拆,如果拆出了高等級卡牌,可以根據卡牌的稀有程度再免費拆一包或者兩包,免費贈送的卡包拆出高等級卡牌同樣適用於上述規則。

記者發現,雖然一些拆卡直播間會標註未成年人禁止下單,但買家只需在付款頁面勾選「我已成年,同意代拆」即可下單,並不會有人臉識別等程序二次認證。

心理學專家:

直播間拆卡更易上癮

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諮詢心理學家陳志林告訴記者,從心理學上,盲盒拆卡運用了五種方式吸引消費者,「首先是激發好奇心,盲盒內容的不確定性,成功勾起了買家(尤其是未成年)對未知的強烈探索慾望;其次,製造期待感也是關鍵。因為盲盒中有可能抽到稀有物品,這種潛在的可能性讓買家內心充滿期待;再者,滿足收集欲。盲盒通常以系列款式推出,這促使買家為了集齊整套而不斷購買,仿佛在完成一項有趣的收集任務;同時,這些卡牌還迎合了社交需求,無論是展示自己的收穫,還是交流抽盒經驗,都增加了互動性,形成了獨特的社交圈子;最後,盲盒抽獎利用了賭徒心理。以相對較小的投入,有機會獲得價值更高的物品,這種以小博大的誘惑能給買家帶來成就感,從而吸引他們不斷參與。」

陳志林表示,抽卡的不確定性與期待感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帶來愉悅與滿足,使孩子體驗快樂從而產生依賴,從而不斷重複獲快感。若周圍小夥伴都玩抽卡並熱衷交流,孩子易受影響加入,免於被群體排斥,這種從眾心理與對同伴認同的渴望致其對抽卡痴迷。

「在直播間拆卡,其顯著特點在於強烈的社交互動性。消費者能夠與眾多網友即時交流、熱烈討論,一同分享興奮或遺憾的情緒。這種群體氛圍極大地增強了參與感和刺激感,使人沉浸其中。並且,主播的引導和富有感染力的渲染能夠有效地影響消費者的情緒,使其更容易陷入激動的狀態。然而,由於是通過螢幕觀看這一方式,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和虛擬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觀眾對於實際花費的敏感度,可能導致消費行為更加衝動。」

陳志林認為,要預防孩子沉迷抽卡,家長需要給孩子的好奇心尋找另一個「出口」,家長應多帶其參與活動,如參觀展覽、戶外探索,讓孩子接觸更多新鮮事物,分散其對抽卡的注意力。家長也要了解孩子的學校情況,如果已經形成不良的集卡社交氛圍,要及時向學校反映,並與孩子及時溝通,鼓勵參與積極健康的社交活動。

如果孩子已經沉迷於盲盒抽卡,家長發現後應儘量克制情緒,過度指責批評可能令孩子牴觸,不利於解決問題;也不要急於一下子就能解決問題,而要慢慢來,例如和孩子共同制定抽卡規則,如每周次數、花費金額,懲獎規則等,明確違反後果並嚴格執行,培養孩子自我約束能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姜天聖

校對 徐珩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42056f302d9fcbf670467b53145e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