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達16斤!國內首次發現「蜀世子寶」實物,江口沉銀髮現「金窩子」出土文物10000餘件

2020-04-30     古籍

近日,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三期考古發掘結束。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本次發掘工作前後歷時3個多月,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勘探面積10000平方米。進一步了解遺址分布範圍及文物分布規律為目的,開展相關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總計出土各類文物10000餘件,其中重要文物2000件,主要為金銀器。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金印,方形印台、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印台邊長10厘米,厚3厘米,含金量高達95%。「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為明代親王嫡長子。

從印文可知,這枚金印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徵,也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蜀世子寶」是國內首次發現明代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在「蜀世子寶」金印出水前,圍堰內的那片區域已經出水了一些金銀器。「蜀世子寶」金印出水時,是在一塊紅砂岩石凹槽內,壞成四塊的金塊相距並不遠,一開始,大家還不知道是金印,一大塊金塊入手,沉甸甸,便覺異常;金塊上還有字,更加覺得不凡。

四塊金塊聚集在一起後,大家發現,這也是一枚被人斬成了四塊的金印,四塊合成為一個方形印台、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遺憾的是,印上的龜形頭部暫未發現。儘管如此,這塊金印也有十多斤重。

更讓考古人員興奮的是,其出水的地點,除了「蜀世子寶」金印外,還散落著金手鐲、金耳環、金鋌等數十件金器,堪稱張獻忠寶藏的「金窩子」。

在《明史·輿服志》中有關於金寶制度的記載:皇太子為儲君,金寶,龜紐,篆書「皇太子寶」,其制與皇后寶同。親王亦授金寶,龜紐,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為「某王之寶」。這枚金寶出現在江口沉銀遺址,可能就是張獻忠洗劫蜀王府後得到的財富之一。

明代四川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其他地方藩王子孫太多,工資都開不出來。蜀王卻是一直很富且宗室成員並不繁盛。從洪武末期開始到萬曆前期,200年間,蜀王一直是全國首富。

據了解,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街道岷江河道內,北距成都市約60公里,南距眉山市約20公里,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起,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

2005年岷江河道內修建飲水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段木鞘,內藏7枚銀錠;2011年岷江河道內取沙,發現了金冊、西王賞功等文物;2013年以來江口沉銀遺址遭到嚴重盜掘,2016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017年4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出土文物3萬餘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江口沉銀遺址」成果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646年正月,人心盡失的大西政權在四川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只能把兵力集中在成都附近,為了挽回局勢,張獻忠命孫可望、劉文秀、王尚禮等率軍南征,張獻忠親率大軍攻楊展於嘉定,結果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所敗,退歸成都。就是在彭山江口,張獻忠為他的金銀珠寶埋下了伏筆。

清代彭遵泗《蜀碧·楊展傳》載:

「獻忠忿展盡取故地,又怒川人之不服己也,大殺成都居民,率眾百萬,蔽江而下。展起兵逆之,戰於彭山。」交戰中,大風起,張獻忠船隊起火,楊展率數位前鋒前往殺敵,張獻忠軍大敗⋯⋯當時江口兩岸逼仄,前後數千艘船,首尾相銜,驟不能退。風烈火猛,勢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盡焚,士卒糜爛幾盡,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按清人劉景伯考察,張獻忠從四川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這些都被裝進了張獻忠的運寶大船中,交戰失敗後,千船金銀沉入水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退歸成都。對於張獻忠江口所沉金銀,楊展並不知情,其後還是通過從張獻忠部下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楊展才開始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金。得益於這一批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於時全蜀,惟嘉定(楊展家鄉)不飢」。

由於江口沉銀數量之大,乾隆年間,有漁者在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總督孫士毅得知此事後,立馬派人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後來在江口河道里,不斷有人打撈出明代銀錠、金銀器等。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0SJSyXEBiuFnsJQVlB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