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朴珺只知道英國的貴族,卻不懂中國的貴族

2023-06-23     歷史述

原標題:田朴珺只知道英國的貴族,卻不懂中國的貴族

「王的女人」田朴珺曾經發表一篇《三代人才能培養一個貴族》現在上了網絡的熱搜,田朴珺大談貴族文化,並將國外的貴族文化與中國當下進行對比,指出中國沒有貴族文化,缺少禮儀教育,一時間,激起千層浪,更是被大眾群嘲。

田朴珺因為和王石的關係,近幾年混得風聲雲起,成為新的暴發戶,去英國轉了一圈,住在英國的別墅里,享受英式服務,就大發感慨,嘲弄中國人沒素質,說你看看人家英國人的貴族精神,人家的紳士風度,你看人家那管家,穿著燕尾服,問個WIFI密碼都要拿銀盤子托給我。

田朴珺想顯擺一下自己的優越感,好像自己也變成了英國貴族,可惜一下子就露出了自己的無知。田朴珺說中國人沒貴族,啟功笑了;說中國人沒文化,孔子哭了。

貴族是被中國歷史早已淘汰的東西,拿英國的貴族來說事有點可笑。如果田朴珺知道啟功的話,就知道所謂的貴族有多無聊。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 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當代著名書法家,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正兒八經的皇族。可是啟功從來不把愛新覺羅的姓氏看得多麼厲害,有人寫信給啟功,愛寫「愛新覺羅啟功」收,啟功索性標明「查無此人,請退回」。在啟功看來,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以自己的家族為重的,就像王羲之那樣,他在署名時,從來不標榜自己是高貴的琅琊王家的後人,但誰又能說他不是「書聖」呢?

田朴珺認為:「我真的覺得,中國人沒有素質,缺少禮儀,今天的中國太缺少好的教育了,我們都是「有知識,沒文化」。說中國人沒禮儀沒文化,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肯定會大哭。因為孔子是文化的集大成者,窮盡一生去恢復周禮,小禮三百,大禮三千,英國的那點儀式實在是太小兒科了。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古語曰,人無禮無以立身,事無禮無以成功,國無禮無以安寧。

田朴珺沒有必要拿著英國人的禮儀來給中國人上課,20世紀沒落的英國貴族如何苟延殘喘,看一部電影《高斯福莊園》就知道了。貴族們早已入不敷出卻仍要裝腔作勢,同時各懷鬼胎,虛偽到極點。貴族的儀式感特彆強烈,各種繁文縟節,僕人緊張的程序,刀叉酒杯的擺放順序,之間的距離都精打細算,每個賓客按照地位不同排下座次,每個僕人也按其主人的地位在樓下廚房的餐桌上排好座次,是30年代英國社會的典型縮影。

中國古代貴族文化的首要標誌是「禮」。春秋時代的上層社會中,「禮」無所不 在,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爭禮」。黃仁宇 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說「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 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

公元前575年的晉楚鄢陵之戰中,晉國大夫郤至在戰鬥的過程中三次遇見楚王,都急忙下車行禮。楚王非常感動,派使臣帶了一張弓去慰問郤至,郤至見到楚王的使臣,立刻脫下頭盔,說:「您的外臣郤至,奉了我國君主的命令作戰,在戰場上正穿戴著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問,我心裡實在感到不敢當。因為在戰鬥當中,所以只好對您的使者行個敬禮了。」

禮儀制度這麼完美為什麼被歷史淘汰了呢?貴族是世襲制血統論,貴者永遠貴,奴者永遠奴。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士大夫。禮儀變成了少數人的專利,和普通大眾沒什麼關係。所以才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有科舉制度打破「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歷史的潮流是向前發展的,平等公正才是基本要義,法國的國王和貴族同樣被送上了斷頭台。

田朴珺對英國的貴族文化缺乏真正的了解,只看到了某種形式。儲安平在《英國採風錄》中說過,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儲安平在其《英國採風錄》中說:「凡是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他們都看不起金錢……英國人以為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難、甚至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他不僅僅是一個有榮譽的、而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

田朴珺看到的是金錢和商機,一邊說三代人培養一個貴族,另一邊又說你花99萬元讓你變成貴族。原來,早在2015年,田朴珺就創辦了承禮學院。據悉這是一所貴族學院,該學院課程就是教授上流社會的貴族禮儀,專門培養她口中的「貴族氣質」。承禮學院學費一年高達99萬!

田朴珺靠著王石的資源上位,打入上流社交圈,說自己的朋友都是希拉蕊、洛克菲勒家族掌門人、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法國總統夫人等等人物。田朴珺吹噓自己跟褚時健的交情,可結果是被人打臉,褚時健表示並不情願不過是給王石一個面子而已。

田朴珺以為自己是上流社會的人物,可以當貴族老師了。國內暴發戶對於貴族的理解是:擁有高檔住宅、豪車、美女如雲、消費歐洲奢侈品、子女入學「貴族學校」和出國留學等等,崇尚這樣的貴族式生活方式,其實不過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貴族生活。田朴珺投其所好,辦貴族學校,收割點智商稅。

田朴珺就是一個投機的商人而已,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貴族精神。葉嘉瑩女士,被人稱為最後的貴族,不是因為她和慈禧太后都是葉赫那拉氏,而是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古典詩詞的貢獻,94歲將全部財產予以捐贈,支持傳統文化研究,願將古詩詞留存在每一代中國人心中 。葉嘉瑩被譽為從唐詩宋詞走出的人,中國最後一個穿裙子的「士」,也是少數被尊稱為「先生」的女性。

貴族時代早已結束,貴族精神還存在,西方有騎士精神,東方有君子人格。現在的貴族精神,和錢沒關係,和身份沒關係,你不是帶著英國貴族的帽子或者愛新覺羅的姓氏就可以藐視他人,特權時代結束了,現在是公民時代,人人平等獨立,你只要敢於擔當,貢獻社會,品德高尚,你就是貴族。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sg/086c3081f2995dc52ef9f1a80249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