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悅讀君
來源:37度悅讀(ID:yuedu37du)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身邊人的抱怨:
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女人抱怨男人不顧家,男人抱怨女人不溫柔;上司抱怨員工沒能力,員工抱怨上司太苛刻。
抱怨,在家庭和職場中都是很不好的習慣,而一旦這種行為被日復一日的重複,就會形成慣性。當你不停地抱怨,心境只能越來越糟糕,情緒也會一落千丈。
相反,如果及時的從這種怪圈中抽離,你才能梳理思緒,穩妥前行。
01 抱怨他人傷害自己
中軟國際副總裁林惠春曾說:「抱怨是失敗的一個藉口,是逃避責任的理由。
阿健是某文化傳媒公司的一名職員,他在大學期間就是校內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參加工作後勤勉努力,好學上進,也為公司創下了很好的業績。
可是,就是這樣一名優秀的員工,上司貌似總是視而不見,一直沒有提升他的跡象。
阿健心裡實在不爽,就常常在朋友面前吐槽抱怨老闆沒有慧眼,不識他這顆金鑲玉。
有一次,朋友聚會,六個人,其中有兩個第一次和阿健相識。起初,在陌生人面前,阿健極力克制自己不抱怨。可是酒過三巡之後。他又語無倫次,開始失態起來。
阿健一邊端著酒杯,一邊感慨:「我進公司一年了,一直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對公司的大小事物,總是搶在前頭,創下的業績也是有目共睹,可是,領導怎麼就是不賞識我呢?」
席間有熟知的朋友勸他不要說了,他全然不聽,說了一遍又一遍。
阿健這番話,不知怎麼的,就傳到了領導耳朵里。
原本打算明年年初提拔阿健為業務經理的領導,放棄了對他的提升。
原來,領導一直在觀望阿健的工作能力,想讓他磨鍊久點,再委以重任,結果,阿健的抱怨把自己的前程親手給斷送了。
生活中,難免會遭遇挫折與不公,每當這時,不滿,發牢騷,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也一種正常的心理自衛行為。但這種行為也許就是其他人心中的痛。
遠離抱怨的思維定勢,你的路會越走越寬。
02 抱怨自己喪失信心
現實中有很多對自己不滿意的人,也喜歡抱怨:
為什麼我的身材這麼胖?為什麼我的口才這麼差?為什麼我的工資這麼低?為什麼......
總是糾結於某一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埋怨自己沒能力解決它。
前幾天,閨蜜打來電話,絮絮叨叨說了一通,我都能感覺到她言辭之中的糾結和自責。
閨蜜是做財務工作的,一年前因為過度勞累辭職在家,前段時間,有朋友給她介紹一新公司,薪水不多,但業務量不大,老闆也是個溫和的人,閨蜜感覺挺滿意。
進入公司第一天,老闆讓她開發票,本來對於閨蜜來說,這是個駕輕就熟的事情,可是由於在家太久,又加上怕出錯,結果作廢了十幾張發票。
這下可好,一向認真對待工作的閨蜜,可是自責到家了,不停的抱怨自己,埋怨自己怎麼會出錯。她朋友都安慰說,沒事的,大不了再去買發票。可是閨蜜的自責心越來越嚴重,一度到了失眠的狀態。
閨蜜在電話里和我說:「感覺以前的自信沒有了,能力也不見了,怕是以後做不了會計了。」
我回答:「哪有那麼嚴重,你只不過是在家一年,業務有點生疏而已,這不是你的錯,誰都有暫時能力不夠的情景,別抱怨自己。」
不知道我的勸慰是否能起作用,感覺閨蜜還沒有從低落的情緒里走出來。
不光是閨蜜,現實中有許多人,一旦遇到困境,就會懷疑人生,進而浪費情感去抱怨。
殊不知,接受它,再放下它,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一味抱怨只會打擊你的積極性,降低自身的正能量,讓自己陷入深深的懷疑中。
03 抱怨社會無濟於事
人之所以會抱怨社會不公,完全是因為走了極端,其思想和行為都會導致出現「黑暗」的一面。
每個人的出身、家境、資質、成長經歷不盡相同,導致個體產生不同差異,表面上看,有所不公平。但是,它給每個人提升自我實現的機會公平的。
曾看到網上有一個70後發的帖子:
當我們出生時,物質很匱乏;
當我們成長時,買肉要靠票;
當我們買房時,沒有了福利房;
當我們大學畢業時,沒有了分配;
當我們生小孩時,只能生一胎;
你是否也抱怨自己生不逢時?
你是否也覺得哪個年代都比自己出生的年代讓人嫉妒?
每個人都有無奈的地方,都有不如別人的時候這時,怎麼辦?怨聲載道,以自嘲聊以度日嗎?
當然不是了,這個社會每個人的起跑線不一樣,與其喋喋不休的抱怨不公,不如積極尋找合適的機會,改變自己。
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社會是不公平的,我們要試著接受它。」
世界有鮮花掌聲,也有風雨雷電,遇到不公平,嘗試接受它,正視它。
人活的其實是一種心態。當你不能改變風的方向,那就調整自己的風帆 !
努力學習,勤勉勵志,不虛度光陰,早晚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
願你在不抱怨的世界裡,活的有滋有味,過得幸福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