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之勢異也!多國排隊與華會面,王毅外長成了「加班」最多的人

2024-07-29     陳虎點兵

從新聞上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的外交部長王毅異常忙碌。如果從巴勒斯坦各派別簽署《北京宣言》開始算起的話,緊接著就是飛到廣州,會見來訪的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再接下來是飛寮國的首都萬象,出席東協的一系列會議,並正式訪問寮國。

那麼除了對寮國的訪問和參加東協的相關會議之外,同時進行的還有一系列的重要會見,包括會見印度外長蘇傑生,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見日本外相等等。用網絡上的常用詞來描述,王外長的工作強度已經不僅僅是996,簡直就已經是007了。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有人說當下中國的外交進入了一個繁忙季。為什麼中國的外交會進入繁忙季?中國外交的繁忙季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我在觀察者網上看到了一個訪談,受訪者是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先生。在這個訪談當中,周波先生說了一段話,很有意思,也很能說明問題。

他說:為什麼所有的國家都在問中國的態度,因為中國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一個砝碼。美蘇冷戰時期,我們可以說中國是砝碼,在美蘇之間半斤八兩的情況下,中國站在哪邊對他們很重要。如今中國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一個仲裁者,或者說最有力的斡旋者,這樣一個角色。最近巴勒斯坦14個派別在中國的斡旋下,達成《北京宣言》,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段話說出了一個最本質的東西,中國已經從一個砝碼變成了仲裁者或者斡旋者。那麼仲裁者、斡旋者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我們老輩人在做重要的買賣或者生意,簽下契約或者合同的時候,有一個角色叫做中人或者叫保人。中人和保人是要擔保買賣雙方不至於毀約,保證雙方簽下的契約能夠正常地執行。而所謂仲裁者和斡旋者和我們老一輩的中人、保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能對世界重大事務達成的協議承擔擔保責任,那麼你必須有一定的分量,否則你的擔保就不會被別人所認可。因此斡旋者和仲裁者不是你想當你就能當,而是別人要找你來當。就像對烏克蘭危機來說,土耳其一直想當仲裁者或者斡旋者,匈牙利也想當這個角色,但是顯然他們不具備擔保的能力。

而接下來,如果俄烏雙方就停火和解決烏克蘭危機達成某種協議的話,那麼這個協議的擔保方一定離不了中國。因為僅僅是美國,僅僅是歐盟,他們能夠擔保的只能擔保其中的一面,而另一面的擔保除了中國,找不出另一個更合適的人選。

除了這種角色的轉換之外,我們還看到許多國家的政要訪問中國,包括我們的外交部長在國外會見一些國家的政要。在其中並不是所有的來訪者或者會見者講的都是好聽的話,就像此前的加拿大外長和當下已經來到中國的義大利首相。他們來訪我們是歡迎的,但是他們來訪講的話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不全是好聽的。

至於說在寮國會見布林肯,會見日本的外相,甚至會見印度的外長,聽到的也不會都是好聽的話。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大家還要找上門來,排著隊地來訪、約見呢?同樣說明的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的國家要想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就不得不找到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一個方面,世界上的重大事務需要你去斡旋、去仲裁、去擔保。

許多國家要想解決問題,必須找到你。那麼你說中國的外交迎來繁忙季,中國的外交部長出現007的工作節奏,是不是就是一個正常的事情了呢?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y/fa8e8739d01802788775b9deb89c1b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