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祥龍擺件
35g
(大開門,底部皮絲一目了然)
我們拍田黃很慎重,不是開門的不拍,一般都是有皮有絲,一目了然沒有問題的。
田黃之所以能夠成為文人們爭相搜藏的對象,以至於「每得一田石,輒轉相傳玩,顧視珍惜,雖盛勢強力不能奪」,更為關鍵的一點恐怕是其適合治印的特點。明清文人治印風氣極盛,在治印的選材上更是講究到了極致。考究田黃之所以被選為印材的原因,主要由於包括田黃石在內的壽山石柔軟易攻。「古印章皆以金玉及銅為之。石刻始於明初會稽王冕。後來相傳以昌化石、青田石為貴。至明末乃更貴壽山石,其所生石柔而易刻,大有二三尺者,或謂即珉也。」 清代陳亮伯在《說田石》中提及「田黃紋理瑩細,而石質中往往有大小墨點,並非沙子礙刀者可比,乃彌覺其古潤也。」田黃石質溫潤又富有韌性,紋理細膩,刀感極佳,施以刻刀時毫無遲滯感,也無聲響,且石屑成微卷的刨花狀,即使再精細的變化也能夠全然施展。既不用擔心石質太硬難以運刀,也不用擔心石質過脆容易崩裂,無疑為治印之妙品。這也符合儒家等傳統文化進入成熟、穩定期之後,更加追求細節表達的要求。相較硬度大的和田玉,田黃自然更適合精細的加工。當然還由於剛性的玉需要由專業的玉工才能進行雕刻,文人難以親自參與其中,只能間接地施以影響。而更為柔軟的田黃,則可以讓文人們自己介入到加工環節中,與文人的關係也就更加緊密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