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情感表達。
他們會最先從父母的身上學習到表達情緒的各種方式,開心時如何去慶祝,傷心時如何慢慢緩解,憤怒時如何去排解……
如何進行情緒管理是父母必須教給孩子的一件事。
而教會孩子這些事的基礎,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讓孩子從父母的關愛中感受情緒的變化。
尤其處在情感敏感期的孩子,當父母的關愛無法滿足他的需求,他們就會出現或孤僻、或暴躁、或膽小、或沉默的表現。
而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冷漠、吼叫、威脅,也會被孩子模仿、學習。
無論是情感缺失或是沒有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如果沒有得到後續的輔導,那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就會有所缺陷,他未來的生活也會充滿危機。
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讓孩子感受到關注最好的方式,便是與父母的溝通、互動。
然而,很多父母,並不了解與孩子溝通、互動的正確方法。
父母不能說的三句話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句話的正確表述方式應該是:「你這個行為是錯的,已經影響到別人了。」
很多時候,父母真正的想法和說出的話是不一樣的,甚至完全相反的。
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也沒學會正確的行為方式,下次他還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會因為發生某些事而打折。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這樣的話說出去,孩子會聽進耳朵里,記到心裡。
不少父母無意識中會仗著孩子的依賴說出一些在孩子聽起來暗含威脅的話。
即使那不是內心真實的想法,同樣會引發孩子心底的恐懼。
所以,正確的表達方式很重要。
孩子有不妥當的行為,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對與錯。
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而不是威脅孩子。
2. 你再哭,我就不給你玩手機了。
同樣的,比如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很有點長,你就直接奪走了手機,結果孩子不依不饒大哭大鬧起來。
這時,你說了一句:「你還哭,以後就再也不給你玩手機了!」
這句話的正確表述方式是:「你可以玩手機,但是記住每次不能超過十分鐘。」
不要把手機當成哄娃的「神器」,也不要把沒收手機當成懲罰的手段。
建立良好習慣的開始,是對每一件事物有著正確的認知,手機可以玩,但要懂得節制。
這才是我們需要傳達給孩子的正確觀念,而不是為孩子玩手機的事情,家裡天天上演一場「大戰」。
3. 你做得非常好,只是這個比賽規則有問題。
還有些爸媽不懂怎麼安慰受挫的孩子,經常會幫孩子推卸責任。
比如,孩子參加一個比賽,結果輸了,正在反思自己哪裡做得不足。
這時候,爸媽輕飄飄來一句「你做得非常好,只是這個比賽規則有問題。」
讓孩子覺得遭到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從而產生「憤憤不平」的心理。
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成了「玻璃心」,不僅輸不起,也學會了推卸責任。
所以,當孩子比賽輸了的時候,正確的表述方式應該是:「輸贏很正常,你參與就很棒了。」
鼓勵不是教孩子推卸責任,把錯誤歸咎於他人,而是對孩子行為的肯定。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所有的經歷都會轉化成為人生的經驗,只要參與,就會有收穫。
父母必須會的三句話
和孩子溝通交流是門大學問,核心在於「尊重」兩個字。
這兩個字說來容易,卻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
中國的父母們更喜歡控制,但長時間的控制,卻失去了親子之間最應該有的信任。
比如,孩子放學回來,爸媽們關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很想和孩子聊聊。
但一開口就只會問:「今天在學校學了什麼?」
孩子聽了就會覺得不舒服,就會覺得我在學校一天了,你怎麼只關心我的學習?
那爸媽應該怎麼正確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呢?
不妨試試用下面這三句話打開話匣子。
第一句:「你今天心情如何?」
這句話不僅表達了對孩子的關心,也是在關心對方的情緒。
不是討論孩子在學校的行為,也不是想去評價孩子,就是單純關心孩子的感受。
相比很多父母喜歡詢問學校的情況,這句話則更能表達出父母對孩子「自我感受」的關心。
第二句:「你有什麼收穫嗎?」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孩子今天有收穫。
這句話會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暗示,引導孩子思考和回憶今天美好的事。
同時表達出了父母對孩子的認可,給孩子積極正向的能量。
第三句:「你需要我的幫助嗎?」
這個提問的潛台詞是孩子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困難需要面對。
這句話,首先給了孩子一個選擇的權利,孩子可以自己決定是否需要父母的幫助。
其次,即使孩子選擇了需要父母的幫助,他仍然是事件的主導者,父母只是「助手」。
這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和獨立性建立都有好處。
在前兩個提問的引導下,孩子已經建立了溫暖和正向的心理感受。
第三個提問開始時,孩子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可以輕鬆地和父母聊一聊自己遇到的困難,想要得到的幫助。
這三句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可以幫助父母和孩子建立正確的溝通與互動。
正確的表達方式會讓我們的語言變得有效並有感染力,讓我們與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互動。
對於父母來說,改變一種習以為常的教育方式並不容易。
但,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改變,卻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你若喜歡,為悅讀君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