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芹齋:藝術先驅還是賣國賊?

2020-06-08     古籍

原標題:盧芹齋:藝術先驅還是賣國賊?

盧芹齋,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全球最大的一位中國藝術品商人, 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他於1880年出生在浙江省的一個村莊,父親是個癮君子和賭徒。在他八歲時,母親自殺身亡,父親不久後也去世了。

他十五歲開始工作,在一個富有的外交官家庭當廚師。1902年,這位外交官被派往法國,盧芹齋也隨其前往。隨後外交官開了一家出售中國瓷器、地毯、漆器和絲綢的店鋪,盧芹齋成了店員。有一天,這家店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賣出一隻宋朝的碗,而這隻碗他們僅花了一點五美元從中國購得,可見利潤何等驚人!

盧芹齋從中看到了機會,便於1908年在泰布街(Rue Taitbout)開了自己的店鋪,並在北京、上海開設分店,銷售中國藝術品。他選擇的時機非常好。在歐洲和美國,人們對藝術品的興趣與日俱增;在清朝末期和民國初年,政府對從中國出口藝 術品的控制也很薄弱。

一九三〇年代,盧芹齋在其公司留影 Pagoda Paris

盧芹齋才華橫溢又頗具個人魅力。他開始從歐洲其他的商人 手中購買文物,並於1911年在北京和上海設立自己的辦公室。他在中國構建了一個供貨商網絡,這些人可以從貧困的家庭、帝 王陵寢、紀念碑和寺廟等地獲得文物。他購買了大量雕塑和壁畫。盧芹齋培養歐洲和北美的富人和博物館策展人成為自己的客 戶。他用這些人能夠理解的、西方的語言和年表向他們介紹所購 買的文物的知識。

他像條變色龍一樣,根據談話對象改變自己的衣著和談話方 式。和西方人在一起時,他身穿瀟洒帥氣、裁剪得體的西裝,打著有品位的領帶,從不談及在中國的朋友和生活;和中國人在一 起時,他則身穿長衫,閉口不談在法國的家庭和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意識到全球的藝術市場中心已經從 歐洲轉移到美國,於是在紐約開了一家畫廊。

一九三〇年代,盧芹齋在其公司留影 Pagoda Paris

「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西方人看待中國的方式。」美國賓夕 法尼亞州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物館(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館長朱利安 ·西格(Julian Siggers)說,「通過讓西方的博物館收集這些藏品,他使人們對中國學術領域的興趣大增。正是這些收藏品促使藝術歷史學家成 了漢學家。」

盧芹齋拓寬了西方收藏家的興趣範圍,從清朝陶瓷到古青銅 器、早期的陶器、古代玉器和佛像。他每年都去中國選擇自己最喜愛的精品。他了解西方收藏者想要什麼,並派人到中國滿足他們的願望。

他用個人資產在中國買了一座六層樓高的傳統建築,將其 拆除後在巴黎的高檔區域重建。今天這座建築被稱為「巴黎紅樓」(Pagoda Paris),位於蒙梭公園(Parc Monceau)附近的第八區。

拍攝於1928年的盧芹齋於巴黎營建的「紅樓」

盧芹齋事業的成功,使許多中國人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 中國的藝術品能夠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到富人和大博物館的追捧,他們感到非常驕傲。盧芹齋為創造這種需求所作出的貢獻比任何人都要大;但另一方面,這麼多文物在沒有適當監 管的情況下,以其比實際價值少得多的價錢就被出口到海外,又令中國人非常氣憤。他們對盧芹齋本人和西方富有的收藏家都懷有這種矛盾的心理。

那志良在他的書里是這樣描述盧芹齋的:歐美的博物館、 收藏家,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他的。……中國文物,經他手賣出去的,數量最多,真是國家的罪人。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北齊石雕

這的確是國內對盧芹齋的普遍看法。「他直接並大力地刺激 了中國的盜墓活動。」廣州中山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徐堅表示,「在盧芹齋最活躍的那些年,中國的文物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失。」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唐三彩駱駝一對

1950年,盧芹齋在貨源被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切斷之後, 被迫清算了自己的庫存。作為對這些質疑的響應,他寫道:「當然會有一些我的同胞譴責我將文物帶出中國,這些文物在今天被視為國寶……無論我從中國出口了多少文物,它們都是通過競 爭從市場上公開購買的。我很高興我所出口的這些文物,今天能夠安全地、精心地為子孫後代保留下來。因為我相信,如果它們還保留在中國,許多這些精美的文物都會被毀壞……我通過將中國的雕塑和文物帶到西方,幫助了中國。」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商代青銅方罍 Pagoda Paris

2013年,法國女學者羅拉(Geraldine Lenain)出版著作《盧先生:一位亞洲藝術古董商的傳奇人生》(Monsieur Loo,le roman d'un marchand d'art asiatique),書中寫到她曾拜訪盧芹齋在浙江省的老家,發現他每年都匯兩千美元給家鄉的親戚。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他還曾匯錢給宋美齡支持抗日戰爭。

有位富有的藝術品收藏家名叫曹興誠,曾於二十世紀七十年 代在台灣開創半導體產業,他為盧芹齋辯護。二〇一四年八月,《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發表了對他的訪談,他談道:「如此眾多的中國寶物流向海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外國人對中國文化遺產的興趣要大於中國人自己的興趣。」

本文摘自《兩岸故宮的世紀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y/TPcTknIBnkjnB-0zNi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