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清朝是如何統一台灣的?

2020-05-12   古籍

原標題:鄧濤:清朝是如何統一台灣的?

欽定平定台灣凱旋圖

清代台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姚啟聖

施琅

1644年,清軍入關,較快統一了北方地區,但清政府對南方的統一則經歷了整個順治朝。順治末年,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根據地的鄭成功揮師東進,率領將士趕走了盤踞台灣島的荷蘭殖民者,使台灣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康熙朝時,康熙恩威並施,取得了政治與軍事上的勝利,將台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台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

清朝為什麼要統一台灣

清朝初期,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鄭成功在收復台灣之後不久便去世,鄭氏子孫偏安一隅,逐漸演變成為割據小政權。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繼位,開始了康熙時代。隨著清軍擊敗了雲南等地的反清勢力,清廷在戰略上開始北瞰南望,關注邊疆地區的治理,在南方重點應對台灣鄭氏政權,提防鄭氏割據勢力的騷擾,並試圖招安。但康熙十二年爆發了「三藩之亂」,使得清政府經略和統一台灣有所延後。

清政府統一台灣之前,清廷不時遣人招撫鄭成功的子孫,未對台灣施展足夠壓力,故鄭氏政權「志得意滿,斷無輸誠向化之念」。面對清政府的統一要求,鄭氏政權請求能像琉球、高麗等藩屬國一樣稱臣進貢。可見,避居台灣的鄭氏政權,已退化為割據勢力,只求政權能夠獨立。但康熙斷然拒絕,認為台灣居民多為福建人的後代,不得與琉球、高麗相提並論。在康熙看來,統一台灣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絕不能視台灣為朝貢國。

康熙二十年,隨著三藩之亂的結束,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解決對其他區域的統一問題。無論是出於歷史原因,還是出於現實考慮,清政府統一台灣都已是勢所必然。

台灣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和,四季如春,適合農耕。「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可見,清代台灣地區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但清政府統一台灣,並非出於土地價值,而是認為統一台灣為理所應當,即使台灣「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台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沙線風濤,往來利便,遂為直隸、奉天、山東等沿海七省必達之咽喉」,地理位置重要,關係到清代中國整個東南地區的安危。三藩之亂時,鄭氏政權派兵襲擾東南沿海,給清政府平定三藩造成了牽制。如果台灣遲遲不能統一,可能為外國所利用。鄭成功逝後,「其子有十,遲之數年,長成群強,假有一二機覺才能,收拾黨類,結連外國……終為後患」,台灣可能勾結外國,威脅東南沿海。台灣必須在清政府手中,才能夠成為沿海海運的要道和節點,成為沿海地區的屏藩。

台灣遲遲不統一,「遷延歲月,虛靡浩費」,嚴重消耗了清朝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清政府為了預防鄭氏政權對福建的侵擾,並在經濟上孤立台灣,採取了遷界之策,將東南沿海地區的民人遷入相對靠近內地的地方,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隔離出了一個沿海而蜿蜒的無人區,且在無人區邊緣建造邊牆,駐紮重兵,以應對威脅。其實,遷界之策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管是清政府還是台灣,都因此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老百姓也苦不堪言。在鄭氏政權拒不降清且不時騷擾東南沿海的大背景下,唯有儘快統一台灣,才能結束這種持續損耗,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即「至是台灣蕩平,民再康矣。台灣滅而天下無事,詔息天下兵」。

清朝如何統一台灣

清政府統一台灣的想法在順治朝時即有,但囿於內外局勢,主要精力放在了統一中原地區,無暇東顧,暫無實力統一台灣。在康熙朝,國力日益強大的大背景下,在鄭氏政權日益退化為分裂割據勢力的前提下,清政府統一台灣不僅必要,且有能力。

鄭經繼承延平郡王之爵後,雖同清政府對立,但康熙統一台灣的策略,並非是純粹的武力統一,而是優先招撫,積極爭取台灣鄭氏政權及其兵民的歸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康熙七年,施琅在奏疏中提到:「去歲朝廷遣官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可見,清政府的招撫效果比較有限。不戰而屈人之兵固然是至善之策,但亦應將伐兵和攻城作為萬不得已之策。對於清朝統一台灣而言,這個策略也適用。時人評價清政府統一台灣之舉:「窮兵黷武,固非福世之圖;而縱亂養奸,亦非安邦之策」,即雖然不提倡窮兵黷武,但也絕不能坐視台灣長期分裂,進而擾亂中原內地。針對台灣偏安政權不接受清政府招撫,施琅曾言:「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豈容頑抗而止。」認為若招撫無效,則當以武力相臨。清政府在力行招撫的同時,也在籌備武力統一,以備他日之需。

康熙時,清政府耗時八年平定三藩叛亂,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後,才於康熙二十年完全平定。此後,清政府得以休養生息,即便偶有戰爭,亦無傷元氣,康乾盛世漸有發端,國力日益強盛。這一時期,清政府的財政狀況開始好轉,有了足夠的精力和財力處理台灣問題,且彼時清廷君臣之間和諧團結,儘管有些臣工在出兵台灣的方式和時機上存在不同看法,但總體來說,清廷上下對於收復台灣的意願是一致的,不願坐視鄭氏政權而不管,而且對收復台灣也有足夠的信心。

反觀台灣政權,則從三藩之亂爆發開始陷入困境。鄭氏政權響應三藩,配合三藩反清,卻在福建同靖南王耿精忠爭搶地盤。此後,鄭氏政權在東南沿海被清軍擊敗,大傷元氣。在清政府的封鎖下,台灣經濟陷入困境,彼時,台灣「谷價沸騰,糧餉匱乏,人心思變」。鄭氏政權參與三藩之亂,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自身實力。

康熙二十年,鄭經三藩之亂末期去世,為清政府統一台灣創造了一定的契機。此時台灣內部陷入內鬥,鄭經長子為馮錫范所殺,劉國軒、馮錫范擁立尚未成年的鄭經次子鄭克塽為延平郡王。

康熙得知此情形後,認為收復台灣的時機已趨於成熟。此後,正如康熙所預測,得勢的劉國軒對反對勢力大加鎮壓,造成台灣地區「人人思危,芒刺在背,間有向義內應,奈隔絕汪洋,難以朝呼夕應」。台灣出現內爭之後,不時有人從台灣逃至福建,為清政府統一台灣積累了條件。此外,台灣地方相對狹小,民戶有限,以有限之田賦供應獨立政權,養育數萬之兵,負擔極為沉重,即如清人所言:「蓋就其一隅之產,以供百萬之費,政繁賦重,民心已思變久矣。」

「夫兵,凶事也」,古人亦認為用兵攻殺並非最優之策。因此,即使收復台灣的時機已經成熟,康熙仍秉持剛柔並濟的策略。但由於鄭氏政權拒不歸附,甚至試圖長期維持分裂局勢,故清政府不得不採取武力。在收復澎湖後,清政府重點打擊分裂氣焰,震懾分裂勢力,用兵和招撫並行不廢,最大限度地爭取了台灣各方勢力的投誠,最終實現了此後鄭氏政權的和平歸附。

清政府統一台灣,籌劃已久,但遲遲未能付諸實踐,原因除了彼時清朝的內部和外部形勢外,還有信心和決心問題。「台灣剿撫之說,紛紛數歲未決也」,清廷內部對統一台灣立場不一,而施琅認為,只主撫而不言武亦不可取,一方面全力向康熙建議統一台灣,另一方面主張在招撫無效的情形下武力攻台。康熙亦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如果不統一台灣,「則沿海一帶地方,民鮮干止之樂,兵有徵調之繁」。當時,清廷諸大臣對能否隔海統一台灣議論紛紛、並無自信,只有施琅「攄忱力贊」。在施琅的支持下,康熙堅定了統一台灣的決心。康熙認為施琅不僅能從精神上支持自己,還是領兵收復台灣的最佳人選,正如康熙所說:「朕惟國家有戡亂寧民之略,必有協謀宣力之臣。」此外,福建總督姚啟聖亦是統一台灣的功臣之一,施琅主要是練兵和領兵打仗,而姚啟聖則是積極做好後勤籌備工作。攻台之前,姚啟聖調兵制器,獎勵士卒,捐造船隻,無所不備。

康熙二十一年時,清軍「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製造器械」,積極做好戰備工作。到康熙二十二年,面對遲遲不肯受撫的鄭氏政權,清軍已開始準備正式攻台工作,未雨綢繆,注重後勤籌備和供應對戰事的重要影響,開始積極籌備進剿軍前所需兵餉、米折、應用器械及修理船隻、預備物料。此後,清朝統一台灣,已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這個東風,便是海風,「夫南風之信,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且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豈不一鼓而收全勝」,一旦風信適宜,清朝便可大軍出動。

水師提督施琅深知「攻心為上」的策略,在主張武力統一台灣的同時,還提倡爭取台灣民心,減少清軍統一台灣的障礙,降低雙方的戰爭傷亡。施琅治軍嚴明、名聲在外,在清政府出兵台灣之前,已有不少兵民逃離台灣回到福建,原因便是不少台灣兵民「私相偶語,提督不嗜殺人」。

清政府出兵台灣,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即並不打算直接派兵進攻台灣本島,而是先取澎湖,再以澎湖為突破口,以戰逼統:「先取澎湖以扼其吭,則形勢可見,聲息可通,其利在我。」此後,清軍亦按照此策行事,先待風信,此後全力攻取澎湖,同劉國軒帶領的鄭氏軍隊在澎湖鏖戰。最終劉國軒戰敗,清軍占領澎湖,在戰略和地形上掌握了主動。澎湖破時,台灣人心大震,清軍占據了地理之利,也猛烈打擊了鄭氏軍隊士氣,起到了攻心之效。清軍攻克澎湖之後,雖然清軍傷亡亦多,但並未虐待俘虜,而是「恤其被傷兵卒,予以醫藥,載其生還,此其恩威已遍洽於台灣」。此種行為,讓台灣本島兵民意識到,投降並無性命之憂,頑抗則凶多吉少,進一步瓦解了台灣士兵的抵抗慾望,「不敢復萌異志」。

在清政府的招諭下,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鄭氏政權遞交降表文稿,正式向清政府投降。在鄭氏政權投降之後,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率清軍進入台灣,台灣地區農業商業依然如舊,未受驚擾,民眾扶老攜幼歡迎施琅所率部眾。

統一台灣後的策略

澎湖之戰後,施琅駐紮澎湖期間,嚴格約束軍隊紀律,清軍紀律嚴明、並不擾民,「王者之師」形象深入人心。同時,台灣的鄭氏政權,雖然曾武力抗拒統一,但澎湖之戰後他們能夠順應歷史大勢而歸附清朝,使得雙方避免了更多死傷,所以清政府對他們採取了寬容政策,甚至對於部分投降官員,給予信任而加以重用。此外,清政府統一台灣之後,通過採取輕徭薄賦、穩定台灣人民生產、生活秩序等方式,實現了統一之後台灣地區的穩定和安寧。

在施琅率軍正式進入台灣本島之前,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施琅向台灣兵民發布了「安撫輸誠示」,提到:「軍紀素嚴,秋毫無犯……本提督言出金石,決不爾負。」施琅進入台灣後,踐行了他的承諾。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在「諭台灣安民生示」中提到,此次清軍入台,所有糧餉皆取自福建等內地,不用台灣百姓供應,只有日常食用的蔬菜需在台灣本地採購,但「照依民價無虧,斷不許借稱官辦應用、一絲一毫侵取民間」。施琅還禁止台灣百姓為清軍犒軍,「誠恐鄉社保甲沿襲故套,各自派辦勞軍之費,致擾民生」,並申明如有地方官員敢籌辦犒軍,將嚴懲不貸。此外,施琅還規定:「官兵不許占住民居,弁目不許包贌鄉社……糖蔗民間物業,嚴禁兵丁混折。」確保了軍隊不擾民,與民相安,贏得了民心。

澎湖之戰後,清軍兵不血刃地進入台灣。算上招撫時間,清政府共計耗時兩個月便統一了台灣。這一局面的實現,除採取了正確的軍事和政治策略外,也同鄭氏政權當權者能順應形勢、歸附清朝有關。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等人沒有選擇在台灣本島負隅頑抗,避免了更多的戰爭和犧牲,如劉國軒「決意傾心,以生死聽命於朝廷,免貽害生靈」。也因此,清政府在統一台灣之後,對鄭氏政權官兵採取了優容的政策。清政府一方面命鄭氏家族和鄭氏政權的權臣遷徙到北京,使他們安居;另一方面對於鄭氏政權四萬多普通士兵,施琅建議讓他們願入伍或歸農,都各聽其便。此外,對逃至台灣的明朝朱姓宗室人員,清政府也予以了安置,讓他們在附近各省安插墾荒。此後,清政府授鄭克塽公爵,授劉國軒、馮錫范伯爵,而力主降清的劉國軒「更叨天津總兵之任」,成為一方大員,可見清政府對他們的信任和寬容。

戰後善後之策,重在安民和休養生息。早在清軍攻克澎湖之時,施琅便出告示,規定澎湖地區百姓「蠲三年徭稅、差役」,以恢復澎湖經濟。施琅率領的清軍入台之後,「其各鄉社百姓以及土番,壼漿迎師,接踵而至」,之後,施琅賜給他們衣帽、布匹等物,台灣漢人和少數民族「咸皆欣歡踴躍」。此後,施琅規定:「樵蘇采捕,載運米穀蔬菜,出入港澳,均聽民便。」確保了台灣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此外,清政府還免除了台灣地區的正賦和雜餉,有助於戰後民生的改善。統一台灣之後,清政府在台灣設府、設縣,並設一萬綠營兵駐防颱灣本島和澎湖,標誌著清政府在台灣行政和軍事管理的體制化。在清政府的治理下,台灣地區經濟繼續發展、民生繼續改善,即如乾隆、嘉慶時人所評價:「台灣雄峙東海,橫亘千餘里,土田膏腴,家多殷實。」可見彼時台灣地區已為清朝的富庶之區。到光緒朝日本侵占台灣之前,「台灣銀米尚不缺。且多富戶豪民」。

清朝統一台灣既是出於歷史原因,也是源於現實需要,避免了台灣被進一步割據化,也換來了清代中國東南地區的安全穩定。同時,清前期國力強大、君臣團結以及台灣地區的內耗為統一台灣創造了條件和契機。清政府在統一台灣時,恩威並施、剿撫並用,善用人才,積極爭取台灣民心,使得以較小代價實現了對台灣的快速統一。此外,清政府還十分重視統一台灣之後的善後工作,實現了駐軍同台灣民眾的和諧相處,妥善安置了台灣鄭氏政權的投降勢力,促進了台灣地區生產、生活秩序的較快恢復,為此後台灣地區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