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一個人為「祥瑞」,一萬條蠶心感聖恩,織成一個超級大繭

2023-04-09     歷史述

原標題:雍正朝一個人為「祥瑞」,一萬條蠶心感聖恩,織成一個超級大繭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的一個盛世時期,也是文字獄最多的時期。尤其是雍正皇帝,由於性情多忌,治法嚴峻,他在位的13年時間裡,因為文字獄所引發的一系列冤案,多不勝數。

雍正四年,大臣查嗣庭到江西主持鄉試,以「維民所止」為考題,被汙衊是心懷不軌,是將「雍正」二字去頭,成為了「維止」,結果被戮屍泄憤。另外,汪景祺因為年羹堯受牽連,進而被查出「詩文悖逆」的罪名,最後被梟首示眾。

由於查嗣庭和汪景祺都是浙江人,雍正遂遷怒於浙江一地,認為當地的人情風俗淡薄,風氣極壞,於是下令凡是浙江籍的讀書人,從今往後一律不得參加鄉試和會試,以此斷絕了浙江籍士人進身為官的路。

雍正六年時,看著皇上的氣消的也差不多了,幾個大臣就聯名上了一個奏摺,說浙江的讀書人經過這一次的禁試,風俗改變了很多,不再像以往那樣好高騖遠,喜歡臧否人物。所以恭請雍正帝開恩,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准許他們和其他省讀書人一樣參加鄉試和會試,以謀求仕進。雍正帝批覆准奏。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浙江恢復鄉試的次年,浙江督撫上了一個奏摺。奏摺上說,湖州有一戶以養蠶為業的普通百姓,他家裡的1萬多條蠶有感於皇恩浩蕩,廣被於民,集體吐絲織造了一副祥瑞之繭,長五尺八寸,寬二尺三寸,蠶繭上面的圖案精美艷麗、巧奪天工,而且純粹是自然天成,沒有一絲一毫的人工之力。

奏摺最後說,此乃難得一見的吉兆,是帝王德政的體現。隨後,這一床萬蠶織成的繭被送到了京城,京城一些善於奉承諂媚的大臣見了後,也紛紛呼籲是天賜祥瑞,要求負責記載的史官把這一不可思議的奇事記錄下來。

自古以來,耕而食,蠶而衣,被視為是符合自然本性的順天之道。浙江督撫大概是由此得到了啟發,於是編造了一個荒誕的祥瑞故事。至於究竟是養蠶的農戶為始作俑者,還是督撫親自策劃,聘請能工巧匠炮製了一個所謂的「萬蠶同繭」,史料中並無記載。

不過我們可以想像的是,浙江督撫在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也是理論上的最大受益人。

但凡養過蠶的人都知道,蠶吐絲把自己包裹起來,都是一蠶一繭,絕無例外。1萬多條蠶心感聖恩、潛心協力織造同一個繭,並且上面還有精美絕倫的圖案,這樣的神話,即便是說給鄉間小兒聽也未必會信。

雍正即位時已經45歲,且在做皇子時有過多次出遊辦差的經歷,具有一定的見識,可以說是大清最難糊弄之主,這種拙劣的伎倆自然騙不了他。

在「萬蠶同繭」出現之前,太常寺卿鄒汝魯以黃河水清,昭示天下太平為由,寫了一篇《河清頌》,頌揚雍正朝是一個天下安定、社會繁榮的太平盛世。

沒想到,雍正看了之後勃然大怒,下令刑部遵照大清律例把鄒汝魯絞死。後來改為從寬處罰,免了鄒汝魯一死,但把他革職發配到沿江的堤外效力贖罪。

但這一次,雍正明知道「萬蠶同繭」是一次漫誕不稽的造假行為,可是他不知道是擔心會激起民間更多的對抗意識,所以不願意多生事端;還是就是想順應形勢,借這一事件宣揚自己的政治開明,澤被蒼生。

總之雍正帝最後手軟了,沒有處罰相關的造假責任人。但是雍正畢竟腦子還是清醒的,沒有讓這一造假事件成為歷史上的一次笑話,所以他下旨,拒絕讓史官記錄這一奇事的要求。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y/7b31d5eb849d96757479da53e212bf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