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真: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的藏品保護方法

2020-06-18   古籍

原標題:劉家真: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的藏品保護方法

在新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及收藏家個人正在應對許多新的管理挑戰。國際收藏界的同行正在對這些新問題展開討論並對病毒流行期間的藏品保護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設性意見。本文是筆者研讀相關研究論文、幾十家相關機構的網上研討和建議後提煉而成,以供我國同行參考。由於篇幅限制,在此難以對每項建議的來源加以標識。正如許多研究所指出,由於人們對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這些建議都是基於既有研究基礎上的, 冠狀病毒正在迅速變化和持續演變, 許多建議可能今後還會不斷更新。

一、新冠病毒是怎樣通過藏品進行傳播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人們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然後再觸摸自己的眼睛, 鼻子或嘴巴就有可能被病毒感染。感染者若朝著藏品咳嗽、呼氣或用被污染的手處理藏品,則被接觸的藏品就可能被病毒污染,藏品上的病毒就有可能傳播給事後處理該藏品的人。新冠狀病毒大流行時,藏品有可能會被病毒污染但並不會直接危及藏品安全,為了保護人類,需要對可能被病毒感染的藏品進行處理,若處理方法不當,也會傷害藏品。

按對新冠病毒的了解,該病毒在人體外會自然失活,當其失活後再感染人的機會就可能很低。新冠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有限,其保留活性的時間隨所依附物體的表面材料而變化,病毒在光滑的表面(例如金屬和硬質塑料)上要比在多孔材料的表面(如紙張,紡織品等)存活時間更長,通過接觸會有更多病毒被轉移。在圖書館、 博物館,人接觸家具的機會要比接觸藏品更多,對人而言,這類家具要比藏品具有更大的傳染性。

體外的新冠病毒存活時間並沒有完全統一的數據,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CI)認為在室溫下,其失活的時間為7-9天。2020年3月,醫學界較為權威的「醫院感染雜誌」(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中的一篇研究報告對新冠病毒在不同材料上的存活時間做了研究,見表 1。

表1.冠狀病毒在不同材料上可持續的時間

為避免人接觸到這類材料而被感染新冠病毒,目前主要有兩大類方法應對這種傳染:抑制與隔離。抑制是採用紫外線或藥品消毒的方式,對病毒進行滅活。隔離是依據病毒在體外存活的有限期限,將被感染的藏品隔離以達到對病毒的滅活。兩種方法各具特點, 用到圖書館、 檔案館和博物館還必須慎之又慎。

二、為什不不能使用紫外線對藏品消毒?

日光含有三種紫外線, UV-A、UV-B和UV-C,其區別主要在於其波長不同,其中UV-C的波長最短(200nm-280nm),這三類紫外線中僅UV-C可能破壞病毒分子的基因物質。人類很早以前就用UV-C來滅菌,因此它又稱為殺菌紫外線。殺菌紫外線也曾經用來對付其他種類的冠狀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和薩斯病毒等。對於它是否能夠滅活新冠病毒,現在還處在研究之中。幾天前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實驗中發現,若要殺死新冠病毒,需要UV-C照射很長時間,且該照射的有效時間取決於病毒所依附材料的形狀和類型等因素。美國保護健康與安全委員會主席表示, 即使殺死細菌,也需要使用高劑量的紫外線照射至少40分鐘,那些在紫外線照射過程中沒有被紫外光照到的地方也是無法達到消毒目的的。

最近,多倫多大學教授兼國際紫外線協會(The 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Association :IUVA)主席羅恩·霍夫曼博士說:國際紫外線協會專家在實驗室的受控條件下做了大量實驗,證明波長在200-280nm範圍的滅菌紫外線UV-C至少能使與新冠狀病毒近緣的兩種冠狀病毒滅活。紫外線滅活新冠病毒的實際效果取決於紫外線光源的波長、照射劑量和照射時間,以及紫外線在空氣、水中接觸病毒的能力。由於紫外線不具有穿透性, UV-C 是否具有滅活病毒的能力還與它是否可能到達材料的表面相關,特別是在那些有很多褶皺和重疊的材料。他還指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紫外線消毒設備缺乏統一的性能標準,所以IUVA敦促消費者在選擇紫外光消毒設備時應謹慎行事。

可否用紫外光UV-C對藏品的新冠病毒進行滅活,至今沒有發現一家研究機構或收藏單位給與支持。

美國國家保護技術與培訓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andTraining:NCPTT) 認為:確實可以用紫外線殺菌和滅活病毒,但我們尚未找到推薦使用紫外線滅活新冠病毒的可靠研究論文,何況照片和紙張即使短時間暴露在小劑量的紫外線下就會損壞。

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CI)認為:對於大多數文化遺產的依附材料而言,紫外線殺滅新冠病毒的風險似乎過高。

美國東北文獻保護中心(NEDCC)指出:紫外線不僅對材料有害,紫外線不具有穿透性的特點,使它無法有效地對書籍等藏品達到消毒作用。

三、正確地進行清潔與消毒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清潔與消毒是有區別的,清潔是清除物體表面上的細菌、污垢和其他雜質,使後續的消毒更加有效,以降低感染的風險。新冠病毒流行期間,以往的清潔方式需要改變。日常的除塵或清掃,包括使用吸塵器等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均不宜使用,該清潔方式可能促進氣溶膠攜帶病毒到處傳播。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我們需要採用潮濕的乾淨布和/或濕拖把來進行日常的清潔工作。

美國國家保護技術與培訓中心(NCPTT)建議,對於塗漆的表面,金屬和木頭等藏品是可使用肥皂和水清洗的。金屬和石制藏品建議用70%的酒精或異丙醇擦拭。對於紙類藏品、 書或其他小件物品則可採用隔離的方式滅活新冠病毒(6-9天)。

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anad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CCI)強烈建議,若不適合戴手套接觸藏品,就必須事前用肥皂洗手或對手消毒。在大流行期間,一些管理機構可能會為員工和訪客提供免洗洗手液。免洗洗手液屬於消毒劑,可能會在藏品上留下化學殘留物,最終可能損壞某些藏品。美國國會圖書館(LC)對兩類免洗洗手液(基於酒精的洗手液和基於水的洗手液)對紙張降解的影響進行了一項小型研究,發現經過免洗洗手液消毒的手接觸紙張後可能引起紙張顏色的改變。與水基洗手液相比,經酒精基洗手液消毒的手使紙張顏色改變最大。美國國會圖書館建議,接觸藏品前最好是用肥皂洗手而不是消毒,肥皂水可以去除污垢和油脂,而後者則不會。建議館藏管理機構給訪客提供的免洗洗手液使用水基洗手液。

與清潔不同,消毒是使用消毒劑(化學藥品)殺死或滅活物體表面的病原體,表2是常見消毒劑所使用的濃度以及滅活病毒所須的時間, 表2來源於:2020 年3月的「醫院感染雜誌」(Journal ofHospital Infection)。

表2.常見消毒劑的濃度與消毒必須的時間

儘管很多消毒劑具有對新冠病毒的滅活作用,但是沒有一個收藏單位或研究機構推薦用消毒劑對藏品進行消毒的。美國東北文獻保護中心(NEDCC)指出:液體消毒劑對館藏材料是有害的,不建議對檔案材料、博物館物品或其他有價值的藏品進行消毒。CCI指出:消毒液會損壞許多文物,不建議對藏品或文化遺產進行消毒。CDC 指出,消毒液中含有酒精、漂白劑或其他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破壞許多藏品的表面材料。儘管某些消毒劑可能適用於某類材料,例如金屬表面可採用70%乙醇進行消毒,但若使用不當或消毒方法不正確就有可能對藏品造成永久性損壞。

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CI)指出,消毒液僅適於對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的非藏品進行消毒,例如桌椅、櫃架等,這些表面也是病毒可能在其中停留時間最長,並向皮膚轉移的幾率最高的物體。即便是對館藏場所進行消毒,也並非可以任意使用消毒劑,以下幾點是很多研究機構提出的建議。

(1)不要使用含有氧化劑的消毒水

美國國家保護技術與培訓中心(NCPTT)指出,不要在館藏場所用漂白劑消毒, 許多文化材料對漂白劑很敏感。次氯酸鈉(NaClO)是漂白劑的主要化學成分,因其水解生成 HClO(次氯酸)而具有較好的消毒能力,但敏感的環境表面會受到次氯酸鈉的破壞。筆者認為, 84 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次氯酸鈉,若用於圖書館、 博物館的櫃架或桌面消毒,是否會對存放在其周圍的藏品帶來危害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館藏家具和地面消毒劑的選擇

雖然很多物體的表面可以被清洗,但並非都能安全地使用消毒劑。消毒劑的選擇除要參考表2的濃度外,還需要考慮其化學成分,是否與被清洗的物體表面材質相容,這些問題是在消毒劑的選擇中必須考慮的問題。NCPTT指出,次氯酸的氧化能力可抑制病毒活性,但也可以破壞其他容易被氧化的物質,如石頭,陶瓷及其他多孔材料(如磚等),其表面都會被這類消毒劑破壞,它們還會長期影響木材的細膩與光潔度。

明尼蘇達州歷史學會列出了某些材質的表面不可以使用的消毒劑:

帶保護層和上光漆的木材:不得選用任何帶有「酒精」 成分的消毒劑, 如異丙醇或乙醇等;

銅合金金屬:不得選用含有氯化物的消毒劑;

木質表面和金屬:不得選用含有過氧化物的消毒劑。

CCI指出,如果需要對藏品存儲空間中的非藏品表面進行消毒,可控制性地使用清潔液和消毒劑,清潔和消毒人們經常觸摸的表面。可首先考慮採用肥皂或洗滌液與熱水(70℃)進行清洗,對陶瓷、大理石、石灰石或水磨石材質的表面可用70%的酒精或異丙醇進一步地擦拭消毒。陳列廳的鏡框上的有機玻璃或有機玻璃展示櫃應使用70%的酒精和蒸餾水溶液消毒。

(3)不支持對圖書館或博物館的室內空間進行大規模的噴霧消毒

眾多的建議指出,在館藏場所,宜選擇濕擦拭的方式進行消毒,避免過量使用消毒劑而影響其附近藏品的安全。CDC不支持對整個館藏或博物館的室內空間進行大規模消毒,更反對在藏品存儲空間使用氣化消毒劑,它們會導致對文化材料(例如紙張,顏料,油漆,石材和其他材料)的化學侵蝕。

消毒過程中要避免消毒劑使用過量而殘留在被消毒的對象上,例如閱覽室桌椅及存放藏品的櫃架。除參照表2所規定的消毒劑濃度外,在消毒後還要用清水擦拭。

四、隔離是對藏品最安全的消毒方式

鑒於新冠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是有限的,很多保藏機構提出利用隔離的方法來滅活藏品上可能存在的新冠性病毒。NCPTT 指出:隔離是處理博物館文物和收藏品的首選方法,這種處理方式對資源造成的潛在危害最少。一旦過了適當的隔離期,就可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的使用環境。CCI指出,不建議在藏品上使用任何化學消毒劑進行消毒,為了減少病毒從受污染物體傳播到人的風險,建議對該物體進行隔離。利用隔離的方式可以防止或處理收藏空間和藏品的污染,等待物體表面上的病毒自然失活,然後再處理它們或繼續進行操作。

(1)隔離時間

NEDCC 指出, 對與人接觸後的任何藏品進行隔離是最安全的「消毒」方式。即使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過去,收藏館所重新開放,也要對所有進入收藏機構的藏品進行隔離一段時間的處理,包括歸還的圖書資料,使人們感染病毒的風險降到最低。至於隔離多長時間才是最安全的,相關建議不盡完全相同。NEDCC認為,對與工作人員和用戶接觸後的藏品實行72小時的隔離是最安全、最有效的。鑒於2020年3月17號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的通信論文的數據,新冠狀病毒將在紙板表面持續24小時,在塑料表面持續長達72小時。故NEDCC建議紙張或普通紙板藏品的適當隔離時間至少為24小時,而覆蓋在聚酯或其他塑料中的書籍以及CD和DVD等塑料材料的適當隔離時間為72小時。72小時的隔離期對於任何其他類型的收藏品或材料不確定的任何物品都是合適的。NCPTT建議,對於紙類藏品、書或其他小件物品可將其隔離6-9天以滅活新冠病毒。CCI建議,迄今為止,建議保守的隔離期為一周到九天;條件較乾燥或較冷的文化遺產收藏館所建議還要延長藏品的隔離期。

(2)隔離的方法

只要是與人接觸後的藏品都是需要被隔離的,其被隔離的方法隨被隔離藏品是否會與庫內其他藏品接觸,其隔離的方式有所不同。

若可能建立一個單獨隔離區用於隔離藏品,只需將要隔離的藏品放入隔離區並做好標記即可。

若沒有條件建立專門的隔離空間,被隔離的藏品可能要與檔案館、圖書館或博物館的其他館藏接觸,則該被隔離藏品必須先裝袋再被隔離,以免工作人員在其隔離期間不小心接觸到被隔離的藏品。NCPTT建議,可以選擇拉鏈式塑料袋,把需要隔離的小物件放在一個拉鏈式的塑料袋內,然後再套上另外一個塑料袋。由於病毒可能在塑料袋上存活長達9天,所以這些物品至少要隔離9天以上。

對於外面送入館內的其他物件,若需要隔離,可以在隔離之前拆開包裝材料或保留原樣進行隔離。CCI建議要減少拆箱的次數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的接觸。若打開了包裝,可安全地丟棄不需要的包裝材料,或者在重新使用之前將包裝材料存儲到自己的隔離期滿。

在物品隔離期間,需要開發一種方法以跟蹤被隔離物品的隔離狀態,以便知曉何時可以對物品解除隔離。這需要首先對被隔離對象創建標籤,該標籤至少應該具有以下內容:物品的信息,藏品的唯一標識符,被隔離的原因,有無經過借閱中心,有無接觸過感染者,隔離的起止日期等。該標籤應該與被隔離的物品放在一起,並置於醒目的位置以便所有人隨時可見,以免接觸。其標籤的所有內容輸入計算機,建立隔離資料庫,以便隨時可以了解物品的隔離狀況併到時解除隔離。

五、重新開放前必須的清潔與消毒工作

考慮到公眾的顧慮和病毒復發的可能性,需要對重新開放的收藏館所進行清潔和消毒。

NCPTT指出,圖書館、博物館及其他收藏機構重新開放後,其清潔和消毒的對象是人們可能經常觸摸的表面,其關閉在庫內和櫃架中的館藏可不考慮清潔和消毒。因為這類藏品已經受到庫房與裝具的保護,在重新開放之前它們已經被擱置在此較長時間,一般已經超過了這類藏品的隔離期限。只要在閉館期間,沒有人接觸過它們,就不用擔心藏品表面有存活的病毒。若不放心,可將庫房再關閉9天。

圖書館、博物館重新開放前需要重點清潔和消毒的重點是公共區域,是那些經常可能被人接觸的表面,如門把手,電燈開關,閱覽室的桌椅板凳,電腦和地面等。可以用肥皂和水清洗這些物體的表面,並用70%的酒精或異丙醇進行消毒。

若圖書館、博物館準備重新向公眾開放,則應考慮更換空調系統中的過濾器並強化室內的清潔和消毒工作。若以往常規是每兩周進行一次消毒,現在就應該考慮每周一次清洗和消毒,每天都需要用濕抹布和濕拖把進行清潔工作。

在新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及收藏家個人正在應對許多新的管理挑戰。國際收藏界的同行正在對這些新問題展開討論並對病毒流行期間的藏品保護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設性意見。本文是筆者研讀相關研究論文、幾十家相關機構的網上研討和建議後提煉而成,以供我國同行參考。由於篇幅限制,在此難以對每項建議的來源加以標識。正如許多研究所指出,由於人們對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這些建議都是基於既有研究基礎上的, 冠狀病毒正在迅速變化和持續演變, 許多建議可能今後還會不斷更新。

一、新冠病毒是怎樣通過藏品進行傳播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人們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然後再觸摸自己的眼睛, 鼻子或嘴巴就有可能被病毒感染。感染者若朝著藏品咳嗽、呼氣或用被污染的手處理藏品,則被接觸的藏品就可能被病毒污染,藏品上的病毒就有可能傳播給事後處理該藏品的人。新冠狀病毒大流行時,藏品有可能會被病毒污染但並不會直接危及藏品安全,為了保護人類,需要對可能被病毒感染的藏品進行處理,若處理方法不當,也會傷害藏品。

按對新冠病毒的了解,該病毒在人體外會自然失活,當其失活後再感染人的機會就可能很低。新冠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有限,其保留活性的時間隨所依附物體的表面材料而變化,病毒在光滑的表面(例如金屬和硬質塑料)上要比在多孔材料的表面(如紙張,紡織品等)存活時間更長,通過接觸會有更多病毒被轉移。在圖書館、 博物館,人接觸家具的機會要比接觸藏品更多,對人而言,這類家具要比藏品具有更大的傳染性。

體外的新冠病毒存活時間並沒有完全統一的數據,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CI)認為在室溫下,其失活的時間為7-9天。2020年3月,醫學界較為權威的「醫院感染雜誌」(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中的一篇研究報告對新冠病毒在不同材料上的存活時間做了研究,見表 1。

表1.冠狀病毒在不同材料上可持續的時間

為避免人接觸到這類材料而被感染新冠病毒,目前主要有兩大類方法應對這種傳染:抑制與隔離。抑制是採用紫外線或藥品消毒的方式,對病毒進行滅活。隔離是依據病毒在體外存活的有限期限,將被感染的藏品隔離以達到對病毒的滅活。兩種方法各具特點, 用到圖書館、 檔案館和博物館還必須慎之又慎。

二、為什不不能使用紫外線對藏品消毒?

日光含有三種紫外線, UV-A、UV-B和UV-C,其區別主要在於其波長不同,其中UV-C的波長最短(200nm-280nm),這三類紫外線中僅UV-C可能破壞病毒分子的基因物質。人類很早以前就用UV-C來滅菌,因此它又稱為殺菌紫外線。殺菌紫外線也曾經用來對付其他種類的冠狀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和薩斯病毒等。對於它是否能夠滅活新冠病毒,現在還處在研究之中。幾天前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實驗中發現,若要殺死新冠病毒,需要UV-C照射很長時間,且該照射的有效時間取決於病毒所依附材料的形狀和類型等因素。美國保護健康與安全委員會主席表示, 即使殺死細菌,也需要使用高劑量的紫外線照射至少40分鐘,那些在紫外線照射過程中沒有被紫外光照到的地方也是無法達到消毒目的的。

最近,多倫多大學教授兼國際紫外線協會(The 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Association :IUVA)主席羅恩·霍夫曼博士說:國際紫外線協會專家在實驗室的受控條件下做了大量實驗,證明波長在200-280nm範圍的滅菌紫外線UV-C至少能使與新冠狀病毒近緣的兩種冠狀病毒滅活。紫外線滅活新冠病毒的實際效果取決於紫外線光源的波長、照射劑量和照射時間,以及紫外線在空氣、水中接觸病毒的能力。由於紫外線不具有穿透性, UV-C 是否具有滅活病毒的能力還與它是否可能到達材料的表面相關,特別是在那些有很多褶皺和重疊的材料。他還指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紫外線消毒設備缺乏統一的性能標準,所以IUVA敦促消費者在選擇紫外光消毒設備時應謹慎行事。

可否用紫外光UV-C對藏品的新冠病毒進行滅活,至今沒有發現一家研究機構或收藏單位給與支持。

美國國家保護技術與培訓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andTraining:NCPTT) 認為:確實可以用紫外線殺菌和滅活病毒,但我們尚未找到推薦使用紫外線滅活新冠病毒的可靠研究論文,何況照片和紙張即使短時間暴露在小劑量的紫外線下就會損壞。

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CI)認為:對於大多數文化遺產的依附材料而言,紫外線殺滅新冠病毒的風險似乎過高。

美國東北文獻保護中心(NEDCC)指出:紫外線不僅對材料有害,紫外線不具有穿透性的特點,使它無法有效地對書籍等藏品達到消毒作用。

三、正確地進行清潔與消毒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清潔與消毒是有區別的,清潔是清除物體表面上的細菌、污垢和其他雜質,使後續的消毒更加有效,以降低感染的風險。新冠病毒流行期間,以往的清潔方式需要改變。日常的除塵或清掃,包括使用吸塵器等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均不宜使用,該清潔方式可能促進氣溶膠攜帶病毒到處傳播。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我們需要採用潮濕的乾淨布和/或濕拖把來進行日常的清潔工作。

美國國家保護技術與培訓中心(NCPTT)建議,對於塗漆的表面,金屬和木頭等藏品是可使用肥皂和水清洗的。金屬和石制藏品建議用70%的酒精或異丙醇擦拭。對於紙類藏品、 書或其他小件物品則可採用隔離的方式滅活新冠病毒(6-9天)。

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anad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CCI)強烈建議,若不適合戴手套接觸藏品,就必須事前用肥皂洗手或對手消毒。在大流行期間,一些管理機構可能會為員工和訪客提供免洗洗手液。免洗洗手液屬於消毒劑,可能會在藏品上留下化學殘留物,最終可能損壞某些藏品。美國國會圖書館(LC)對兩類免洗洗手液(基於酒精的洗手液和基於水的洗手液)對紙張降解的影響進行了一項小型研究,發現經過免洗洗手液消毒的手接觸紙張後可能引起紙張顏色的改變。與水基洗手液相比,經酒精基洗手液消毒的手使紙張顏色改變最大。美國國會圖書館建議,接觸藏品前最好是用肥皂洗手而不是消毒,肥皂水可以去除污垢和油脂,而後者則不會。建議館藏管理機構給訪客提供的免洗洗手液使用水基洗手液。

與清潔不同,消毒是使用消毒劑(化學藥品)殺死或滅活物體表面的病原體,表2是常見消毒劑所使用的濃度以及滅活病毒所須的時間, 表2來源於:2020 年3月的「醫院感染雜誌」(Journal ofHospital Infection)。

表2.常見消毒劑的濃度與消毒必須的時間

儘管很多消毒劑具有對新冠病毒的滅活作用,但是沒有一個收藏單位或研究機構推薦用消毒劑對藏品進行消毒的。美國東北文獻保護中心(NEDCC)指出:液體消毒劑對館藏材料是有害的,不建議對檔案材料、博物館物品或其他有價值的藏品進行消毒。CCI指出:消毒液會損壞許多文物,不建議對藏品或文化遺產進行消毒。CDC 指出,消毒液中含有酒精、漂白劑或其他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破壞許多藏品的表面材料。儘管某些消毒劑可能適用於某類材料,例如金屬表面可採用70%乙醇進行消毒,但若使用不當或消毒方法不正確就有可能對藏品造成永久性損壞。

加拿大保護研究所(CCI)指出,消毒液僅適於對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的非藏品進行消毒,例如桌椅、櫃架等,這些表面也是病毒可能在其中停留時間最長,並向皮膚轉移的幾率最高的物體。即便是對館藏場所進行消毒,也並非可以任意使用消毒劑,以下幾點是很多研究機構提出的建議。

(1)不要使用含有氧化劑的消毒水

美國國家保護技術與培訓中心(NCPTT)指出,不要在館藏場所用漂白劑消毒, 許多文化材料對漂白劑很敏感。次氯酸鈉(NaClO)是漂白劑的主要化學成分,因其水解生成 HClO(次氯酸)而具有較好的消毒能力,但敏感的環境表面會受到次氯酸鈉的破壞。筆者認為, 84 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次氯酸鈉,若用於圖書館、 博物館的櫃架或桌面消毒,是否會對存放在其周圍的藏品帶來危害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館藏家具和地面消毒劑的選擇

雖然很多物體的表面可以被清洗,但並非都能安全地使用消毒劑。消毒劑的選擇除要參考表2的濃度外,還需要考慮其化學成分,是否與被清洗的物體表面材質相容,這些問題是在消毒劑的選擇中必須考慮的問題。NCPTT指出,次氯酸的氧化能力可抑制病毒活性,但也可以破壞其他容易被氧化的物質,如石頭,陶瓷及其他多孔材料(如磚等),其表面都會被這類消毒劑破壞,它們還會長期影響木材的細膩與光潔度。

明尼蘇達州歷史學會列出了某些材質的表面不可以使用的消毒劑:

帶保護層和上光漆的木材:不得選用任何帶有「酒精」 成分的消毒劑, 如異丙醇或乙醇等;

銅合金金屬:不得選用含有氯化物的消毒劑;

木質表面和金屬:不得選用含有過氧化物的消毒劑。

CCI指出,如果需要對藏品存儲空間中的非藏品表面進行消毒,可控制性地使用清潔液和消毒劑,清潔和消毒人們經常觸摸的表面。可首先考慮採用肥皂或洗滌液與熱水(70℃)進行清洗,對陶瓷、大理石、石灰石或水磨石材質的表面可用70%的酒精或異丙醇進一步地擦拭消毒。陳列廳的鏡框上的有機玻璃或有機玻璃展示櫃應使用70%的酒精和蒸餾水溶液消毒。

(3)不支持對圖書館或博物館的室內空間進行大規模的噴霧消毒

眾多的建議指出,在館藏場所,宜選擇濕擦拭的方式進行消毒,避免過量使用消毒劑而影響其附近藏品的安全。CDC不支持對整個館藏或博物館的室內空間進行大規模消毒,更反對在藏品存儲空間使用氣化消毒劑,它們會導致對文化材料(例如紙張,顏料,油漆,石材和其他材料)的化學侵蝕。

消毒過程中要避免消毒劑使用過量而殘留在被消毒的對象上,例如閱覽室桌椅及存放藏品的櫃架。除參照表2所規定的消毒劑濃度外,在消毒後還要用清水擦拭。

四、隔離是對藏品最安全的消毒方式

鑒於新冠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是有限的,很多保藏機構提出利用隔離的方法來滅活藏品上可能存在的新冠性病毒。NCPTT 指出:隔離是處理博物館文物和收藏品的首選方法,這種處理方式對資源造成的潛在危害最少。一旦過了適當的隔離期,就可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的使用環境。CCI指出,不建議在藏品上使用任何化學消毒劑進行消毒,為了減少病毒從受污染物體傳播到人的風險,建議對該物體進行隔離。利用隔離的方式可以防止或處理收藏空間和藏品的污染,等待物體表面上的病毒自然失活,然後再處理它們或繼續進行操作。

(1)隔離時間

NEDCC 指出, 對與人接觸後的任何藏品進行隔離是最安全的「消毒」方式。即使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過去,收藏館所重新開放,也要對所有進入收藏機構的藏品進行隔離一段時間的處理,包括歸還的圖書資料,使人們感染病毒的風險降到最低。至於隔離多長時間才是最安全的,相關建議不盡完全相同。NEDCC認為,對與工作人員和用戶接觸後的藏品實行72小時的隔離是最安全、最有效的。鑒於2020年3月17號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的通信論文的數據,新冠狀病毒將在紙板表面持續24小時,在塑料表面持續長達72小時。故NEDCC建議紙張或普通紙板藏品的適當隔離時間至少為24小時,而覆蓋在聚酯或其他塑料中的書籍以及CD和DVD等塑料材料的適當隔離時間為72小時。72小時的隔離期對於任何其他類型的收藏品或材料不確定的任何物品都是合適的。NCPTT建議,對於紙類藏品、書或其他小件物品可將其隔離6-9天以滅活新冠病毒。CCI建議,迄今為止,建議保守的隔離期為一周到九天;條件較乾燥或較冷的文化遺產收藏館所建議還要延長藏品的隔離期。

(2)隔離的方法

只要是與人接觸後的藏品都是需要被隔離的,其被隔離的方法隨被隔離藏品是否會與庫內其他藏品接觸,其隔離的方式有所不同。

若可能建立一個單獨隔離區用於隔離藏品,只需將要隔離的藏品放入隔離區並做好標記即可。

若沒有條件建立專門的隔離空間,被隔離的藏品可能要與檔案館、圖書館或博物館的其他館藏接觸,則該被隔離藏品必須先裝袋再被隔離,以免工作人員在其隔離期間不小心接觸到被隔離的藏品。NCPTT建議,可以選擇拉鏈式塑料袋,把需要隔離的小物件放在一個拉鏈式的塑料袋內,然後再套上另外一個塑料袋。由於病毒可能在塑料袋上存活長達9天,所以這些物品至少要隔離9天以上。

對於外面送入館內的其他物件,若需要隔離,可以在隔離之前拆開包裝材料或保留原樣進行隔離。CCI建議要減少拆箱的次數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的接觸。若打開了包裝,可安全地丟棄不需要的包裝材料,或者在重新使用之前將包裝材料存儲到自己的隔離期滿。

在物品隔離期間,需要開發一種方法以跟蹤被隔離物品的隔離狀態,以便知曉何時可以對物品解除隔離。這需要首先對被隔離對象創建標籤,該標籤至少應該具有以下內容:物品的信息,藏品的唯一標識符,被隔離的原因,有無經過借閱中心,有無接觸過感染者,隔離的起止日期等。該標籤應該與被隔離的物品放在一起,並置於醒目的位置以便所有人隨時可見,以免接觸。其標籤的所有內容輸入計算機,建立隔離資料庫,以便隨時可以了解物品的隔離狀況併到時解除隔離。

五、重新開放前必須的清潔與消毒工作

考慮到公眾的顧慮和病毒復發的可能性,需要對重新開放的收藏館所進行清潔和消毒。

NCPTT指出,圖書館、博物館及其他收藏機構重新開放後,其清潔和消毒的對象是人們可能經常觸摸的表面,其關閉在庫內和櫃架中的館藏可不考慮清潔和消毒。因為這類藏品已經受到庫房與裝具的保護,在重新開放之前它們已經被擱置在此較長時間,一般已經超過了這類藏品的隔離期限。只要在閉館期間,沒有人接觸過它們,就不用擔心藏品表面有存活的病毒。若不放心,可將庫房再關閉9天。

圖書館、博物館重新開放前需要重點清潔和消毒的重點是公共區域,是那些經常可能被人接觸的表面,如門把手,電燈開關,閱覽室的桌椅板凳,電腦和地面等。可以用肥皂和水清洗這些物體的表面,並用70%的酒精或異丙醇進行消毒。

若圖書館、博物館準備重新向公眾開放,則應考慮更換空調系統中的過濾器並強化室內的清潔和消毒工作。若以往常規是每兩周進行一次消毒,現在就應該考慮每周一次清洗和消毒,每天都需要用濕抹布和濕拖把進行清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