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票房破28億,電影沒拍的劇情,劉慈欣都放在這了

2023-02-04     加容愛海豚

原標題:《流浪地球2》票房破28億,電影沒拍的劇情,劉慈欣都放在這了

今年春節,討論最多的應該是春節電影。

《流浪地球2》是其中的佼佼者,磨劍四年,好評如潮。 原作者劉慈欣,與之前《流浪地球》一起播出的《三體》一起,再次站在眾人面前。

原著《流浪地球》的《剎車時代》的開頭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景象。

「我從沒見過夜晚。 從沒見過星星。 我從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

快要結束了,在三天三夜的漫長日落中,嬰兒誕生了。

絕望與希望重疊,劉慈欣筆下的光輝往往出現在這樣一個細微而真實的地方。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雖然沒有完全展現出小說中殘酷的軌跡,但卻捕捉到了裡面閃耀的人性光輝和希望,每一個細節感動了無數觀眾。

事實上,劉慈欣對社會的想像和表達,遠不止他的著名作品《流浪地球》和《三體》。

在知名度不高的作品《鄉村教師》和《贍養人類》中,他也大膽地寫下了社會問題。

劉慈欣的科幻、幻想背後是冷酷而溫暖的真相,如人性,如教育。

01

平凡的鄉村教師

留下了文明的火種

《鄉村教師》曾經被改編為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但電影和原作的內容幾乎沒有關聯,這部作品也不像《三體》和《流浪地球》那樣為很多人所知。

但它運用高度的想像力,讓讀者看到教育,特別是在落後的鄉村教育對全人類文明的意義。

在廣袤的宇宙中,人類,乃至地球,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三體》里的高等文明只要用一點「雙向箔」,就能立即降維打擊地球,《鄉村教師》中地球與高等文明的對比也同樣強烈。

碳基聯邦和矽基帝國長達2萬年的星際戰爭結束後,勝利的碳基聯邦將在銀河系第一旋臂的中央建立寬500光年的隔離帶。

而且,地球在原本的破壞地帶中,只有被科技更先進的碳基聯邦成功掃描到3C文明(相當於人類20世紀初的科技水平),才能避免災害。

但是,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來自太空的生命探測光束落在亞歐大陸以南的一點,光束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個約5000米的圓形……這所山村小學正好位於探測光束圓形覆蓋區域的中心。」

聯邦從智能生物分布的區域中自由提取範圍,對檢測波束區域中心位置的智能生物進行文明測試。

測試題庫中包含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等知識,只要回答3個問題,通過測試,反而會導致星星毀滅。

這次,文明測試的範圍正好選擇了這18名只接受過小學教育的鄉村學生。

也就是說,人類文明能否從外來文明的雷射中生存下來,關鍵在於這個西北農村普通小學的孩子們。

如果不能回答他們採樣的文明測試問題,地球就會毀滅。

從這個意義上說,書中所寫的不僅是文明程度的危機,也是面對常人所不知道的危機時的堅守。 這幾個老師和學生,最震撼人心。

李老師是無數鄉村教師的寫照。

像校長張桂梅一樣,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無人問津的崗位上,不求名利,一如既往,為教育事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麻繩挑細挑,有一次受傷去看病,李老師檢查了食管癌,發現那時可以早點手術治好,但他實在拿不出兩萬元的手術費。

不治療,只能活半年。

他一口氣出了——,還活了半年,足以送走這個畢業班。

這些孩子,誰也不愛,幾乎和老師兩個人一起生活。

他們出生在這片封閉的山區,有的人一出生就因為愚昧的習俗失去了母親,有的人因為母親逃離村子而被罵了一頓,有的人因為是外姓而被開除和歧視……

他們的命運各有悲慘,但同樣,他們渴望改變。

這天晚上,孩子們圍在李老師的床前,在蠟燭里聽老師講課。

李老師知道這是最後一節課,所以他今天要給孩子們講牛頓三定律。

他明白,這些孩子很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 但如果他不說,孩子們可能就沒有機會聽到這些物理知識。

如果他的堅持,能讓科學和真理的光芒驅散一些愚昧和閉塞,給這些孩子埋下希望的種子,那就值得了。

說話間,物理學的星空和科學的光輝像床前的蠟燭暫時照亮了這個房間。 老師的聲音很微弱,眼前漸漸模糊了,失去意識之前他用力支持著學生說:

「我知道你們不懂,但你們把它背下來,以後慢慢明白……」

「老師,我們真的明白了。 請早點休息吧! 』學生熱情地希望老師休息。

「背啊! 」

稚嫩的童音背誦了幾百年前發現的物理規律,蠟燭熄滅了,老師在背誦中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同時,在碳基聯邦的文明抽樣測試中,這18名農村小學的孩子被選中。 他們只學了粗淺的小學知識,能回答科學問題嗎?

很難。

在奇點炸彈到達地球前的最後幾分鐘,學生們對前面的十幾個問題一無所知。

但幸運的是,他們引出牛頓三定律主題時,完全回答了。

老師說的,他們真的記得!

對人類文明來說,這是走向死亡而生的奇蹟。 對於碳基聯邦來說,脆弱缺乏交流的人類文明能傳承發展成5B級文明(相當於21世紀信息化的科技水平),也是一個無法言喻的奇蹟。

聯邦參議員發現了奇蹟的創始人:

「他們有一定數量的個體,分布在該種群的各個角落。 這樣的個體作為兩代人之間生命體之間知識傳遞的媒介。 」

那就是老師。

這個奇蹟來自一位普通鄉村教師的臨終信念,千百萬傳道老師世代相傳。

只有他們才能繼承、發展、創造沒有先天記憶傳承的人類文明,實現智慧和科技的飛躍,在外來文明的炮火威脅中存留下文明的火種。

故事的末尾,是一種大劉特有的溫情。

黎明時刻,孩子們埋葬了李老師,帶著老師的夢想繼續往前走。

「他們將活下去,以在這塊古老貧瘠的土地上,收穫雖然微薄、但確實存在的希望。」

02

教育走到盡頭,是普通人的無力

如果普通人再也沒辦法公平地受到教育,這個世界會變得怎麼樣?

倘若說,《鄉村教師》對於教育的探討,是現實主義的,帶有希望的描述,那麼《贍養人類》則完全不同,它構想了一種沒有烏托邦的未來。

那是一種未來的科技和資本極速發展下,教育極端不平等的黑色寓言。

在書中,看似科技發達、高高在上的「哥哥」文明入侵者,其實是第一地球的底層窮人。那個人對主角滑膛說:

「你也知道,在你們目前的時代,教育是社會下層進入上層的唯一途徑,而如果社會是一個按溫度和含鹽度分成許多水層的海洋,教育就像一根連通管,將海底水層和海面水層連接起來,使各個水層之間不至於完全隔絕。」

然而在第一地球,教育這根連通管徹底斷裂了。

當普通人發現自己拼死拼活學到的知識還不如富人隨手植入一塊知識晶片,當由富人控制的生產機器完全替代普通人所擁有的勞動力,當上層階級能夠在大腦中放入普通人幾輩子都無法達到的海量知識和更高的智慧……

一切都變了。

在科技的加持之下,第一地球里富人和窮人的差距變得比人和狗之間還要大,財富迅速積累收攏,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

階級鴻溝最極端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或許,「哥哥」文明給出了一個答案——

整個地球的財富最終集中到唯一一個「終產者」身上,整個地球的水源、空氣、土地等一切自然資源都是他的私產,其他人只能擠在一個全封閉的住宅中,依靠脆弱的家庭生態系統苟活。

美好的生活,自由的教育,屬於一個富人。只有他,可以自由地在河邊跑步,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一切資源。

其餘的二十億窮人,只剩下活著。

就比如這個第一地球人,他的母親在睡夢中跑到終產者的土地上呼吸新鮮空氣,被機械臂掐死了,家裡的生態系統被迫電解一部分水來賠償終產者的空氣,生態系統因為缺水瀕臨崩潰。

最終,他父親安撫他睡覺,等他被機器人叫醒的時候——

「它指著旁邊一桶清澈晶瑩的水說:這就是你父親。」

這樣的悲劇不是孤例,正在千千萬萬個第一地球窮人家庭中發生。

從前教育依然能夠支撐人往上流動時,遇到這種狀況,總會有自下而上的變革,但此時面臨科技和智力上的巨大鴻溝,這一調節機制不復存在了。

當人還存在教育這樣一個渠道去改變命運,那麼你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哪怕是《鄉村教師》中那種閉塞愚昧的環境,都還能心存希望。

可當教育被科技異化成森嚴的階級壁壘,不管怎麼嘗試都沒有辦法與命運抗衡,那麼你的觀念和選擇,可能就只能妥協。

就像第一地球的窮人,他們無力改變現狀,哪怕是無數人因為生態系統崩潰而不得不在露天聚集,他們也無法反抗終產者,只能用終產者提供的飛船離開賴以生存的家園。

對於第四地球的人來說,他們是科技先進的侵略者。但對於自己的家鄉來說,他們都是沒有歸途的流浪者。

這樣一個關於教育和階級的故事,看似離我們異常遙遠,仔細看,卻讓人細思極恐。這就是劉慈欣厲害的地方。

他不僅在科學基礎上設定了一個可能發生的未來,並且洞悉了其中的人性,把平民教育消失後的價值觀念、生活細節以及末世的人倫秩序描繪得淋漓盡致。

儘管我們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中,很少會想到這種教育和人倫秩序崩壞的未來圖景,但不得不承認,這種冰冷的真實,永遠發人深省。

03

我們為什麼需要教育?

從劉慈欣的科幻世界拉回到現實,教育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到底有什麼價值?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麥可·桑德爾認為:

「對價值的多元化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它會是一個起點,幫助我們走出那種被高等教育定義、被市場驅動的優績主義。」

我們今日談教育的意義,並不應該僅僅將教育看做是一種篩選工具或是向上流動的梯子。

實際上,這種將教育當做工具而不是目的的「優績主義」很容易讓人陷入焦慮和迷茫——

「我讀這麼多年書,為什麼還是沒有成功?」

「上了大學才發現,我只是小鎮做題家,和別人的差距根本沒辦法彌補。」

教育投入和教育資源的差距,客觀上讓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存在區別。但如果把教育本身看做是對人的培養,那麼不管是哪一個階段、哪一個地方的教育,都有其特殊的意義。

就像也有些人曾質疑:張桂梅校長在華坪辦學時只招女生、採用不斷刷題的培養方式,這樣的形式是否有價值呢?

可教育的價值與否,本不該由一個冷冰冰的高位標準來衡量。

張校長是如此,《鄉村教師》中的李老師是如此,無數農村裡的無名老師們也是如此,他們只是想讓孩子多一份選擇,讓生來就在山裡的孩子也能夠有走出重重疊疊的大山,看看外面世界的機會。

哪怕這樣的機會需要不斷努力爭取,哪怕教授的知識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用上,但至少教育給過一份選擇的權利。

正是從古至今、不管在何處的一代代老師的堅守和傳承,才讓那些本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被毀壞或失傳的智慧不斷積累下來,綻放出新的光芒。

宇宙中航行的人造衛星,城市裡高聳的樓宇,通往山村的鐵路……都有他們的痕跡。

所以說,劉慈欣的科幻之所以讓人感動,《流浪地球》系列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它們始終關注「人」的存在,目的不在於預測未來,而是在於發人深省。

正是在看過大劉筆下對於極端情況的推演,我們才會發現,如今的安穩其實值得珍惜。

教育和每一個人的未來都息息相關。

參考資料:

1、劉慈欣 《鄉村教師》

2、劉慈欣 《贍養人類》

3、劉慈欣 《流浪地球》

4、麥可·桑德爾《精英的傲慢:好的社會該如何定義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y/2f08282c94e4f1834b76a04f9bdc0e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