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病夫」一詞,最早是誰提出的?其含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023-05-23     歷史述

原標題:「東亞病夫」一詞,最早是誰提出的?其含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關於民國的影視劇中,描寫當時武林高手的作品一直受到觀眾們的追捧,其中霍元甲、陳真等形象更是成為了民族英雄的代表。

而在關於陳真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一定是他踢碎寫有「東亞病夫」牌匾的動作,無論什麼時候重溫,都會令人心神激動。

陳真踢館劇照

在這部作品的影響下,「東亞病夫」成為了中國人對於百年屈辱史的獨特記憶,如今我們在報道中國取得的成就時,還時不時用擺脫東亞病夫形象的描述來形容。

但事實上,東亞病夫並非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蔑稱,而是中國文人政客的自嘲,其精神內核也發生了多次改變。

一、東亞病夫概念的提出

東亞病夫一詞,最早流行的版本為「東方病夫」,見於梁啟超先生1896年發表的一篇翻譯文章,其中有「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的形容,之後東方病夫的形容便逐漸流傳開來。

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先生翻譯的文章刊登於上海出版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這篇文章中用「sickman」來形容中國,梁啟超便將其直譯為「病夫」。

實際上英文中「sickman」是一個固定詞組,其經常被用來指代那些存在嚴重政治問題的國家,比如衰落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就被稱為「sickman」,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是對當時政府的評價,對於中國以及中國人並無貶低之意。

而在之前嚴復的作品中,也曾經用病夫來形容當時的中國,由於前面沒有東方或者東亞的描述,因此一般不被當做東亞病夫一詞的起源。

當時嚴復用病夫來形容的,也是清政府僵化的體制和糟糕的政治表現,和廣義的中國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近代思想家嚴復

因此在「東方病夫」一詞剛剛被提出的時候,其只在政治家的範圍內流傳,這種形容也激起了部分先進人士的愛國熱情,他們紛紛提出改良手段,希望來救治清政府這位病入膏肓的「病夫」。

但幾次改革的失敗讓這些政治家們意識到,想要改變現狀不能只寄希望於清政府,於是他們開始向民眾們宣傳「東方病夫」的概念,希望喚醒他們的民族意識並投身於改革之中。

由於在西方語境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也被稱為「東方病夫」,因此梁啟超,康有為等人便將東方病夫改為東亞病夫,而這個貼切的比喻,很快就在中國各地傳播開來。

參與公車上書的人群

如果按照這個詞的出處將病夫和清政府划上等號,就沒有辦法得到國人的重視,於是他們將病夫的內涵更換成了民族,直接宣稱西方人洋人看不起中國人,這樣的改動迅速激起了民憤,引發了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改革的口號也響徹了中華大地。

二、救國先救心

不過由於當時中國有大量百姓,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們對於病夫的理解還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上,部分人認為西方人把中國人稱為病夫的原因是中國人體弱多病。

這種說法在底層百姓中流傳甚廣,最終儼然成為對於「東亞病夫」的主流解釋。

而且當時中國的衛生條件也確實堪憂,不但存在大量吸食鴉片的現象,國家的公共衛生建設也很不成熟,許多大城市內污水橫流,因此患病的百姓不計其數。

清末百姓在西醫診所里看病

更關鍵的是,當時西方醫學正在傳入中國,許多西醫的治療方法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近乎神跡,剖腹產等外科手術更是挽回了眾多產婦的生命,這讓西醫迅速超越了中醫的地位,受到民間百姓的熱烈追捧。

在看到中國和西方國家醫療技術的差距後,百姓們愈發相信所謂東亞病夫,指的就是中國人體質多病的現狀。

很多人認為,中國只要能夠發展公共衛生事業,推行西方醫療體系的建設,就一定能夠擺脫這個恥辱的名號。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當時大量的有志青年在進行專業選擇時,都選擇醫學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其中就包括魯迅,郭沫若,冰心,郁達夫等知名作家。

這些心懷希望的學子在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後,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醫學的學習之中。

魯迅先生

不過隨著在異國生活時間的延長,這些學生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比如在和同學的交流中,他們發現外國人並不會用「病夫」來形容中國人,而且當時國外的衛生條件,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與此同時,魯迅等人在和外國人的接觸中,逐漸意識到相比於身體素質,真正阻礙中國發展的,其實是中國百姓對於政治的冷漠和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排斥。想要讓中國擺脫東亞病夫的帽子,就要想辦法喚醒國人的民族情感,讓他們能夠放棄之前的封建思想,投入到新生活中去。

為此,這些有志青年紛紛放棄了醫學道路,轉而投身於文學道路,期盼用自己的文字將國人團結到一起。

由於這些人在出國留學之際,便將拯救民族視為己任,因此他們在進行寫作的時候,也背負著鮮明的使命感。

這批作家也成為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愛國作家的中堅力量,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以及國內的革命事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留學時期的郁達夫

在魯迅先生意識到「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時候,民國政府則還將醫療,視為擺脫「病夫」帽子的唯一手段,甚至提出過在全國範圍內廢除中醫的建議並付諸了實施。

這一政策後來在教育、衛生界人士的極力制止下,才終於停止,而這也體現出了民國政府昏庸不明的一面。

三、東亞病夫內涵的演變

截止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前,東亞病夫的內涵,已經經歷了兩次大的轉變,即從政府轉向民族以及從身體條件轉向內心世界。

到了三十年代末,隨著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東亞病夫的內涵又出現了第三次變化。

自從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輸給日本之後,這個近鄰就成了當時國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而日本全面侵華的舉動,更是讓仇恨的火焰在國人心中蔓延。

這時有人提出了對於東亞病夫的新解釋,他們說這個詞之所以叫做東亞病夫,就是為了證明中國人在東亞要受制於人,而日本作為當時東亞國力最強的國家,是最有可能提出這一說法的。

這一解釋由於迎合了國人對於日本人的想像,因此東亞病夫和日本人這兩個概念,被緊緊綁定在了一起。

侵華日軍隊伍

自此之後,許多文藝作品都將會添加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的橋段,東亞病夫四個字更是被他們整日掛在嘴邊。

這樣的描述,可以讓觀眾們的情緒被很快調動起來,對作品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民國政府也多次使用東亞病夫一詞來回顧中國近百年的屈辱史,每當聽到這個詞,中國人都會從心底產生一種沉重的思緒,這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起到了團結人心的作用。

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東亞病夫一詞便鮮少提及,在改革開放之前,官方使用東亞病夫一詞的次數屈指可數。

這主要是因為在建國的關鍵階段,我們雖然也需要提醒自己不要遺忘那段慘痛的歷史,但更重要的是要對中華民族和新中國抱有堅定的信心,因此包含自卑情緒的東亞病夫,便被封存了起來。

民國時期的中國百姓

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西方文化和產品的大規模流入,中國百姓又一次見識到了國家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

這樣的衝擊和晚清時期的國人受到的震撼十分相似。

在這種情況下,東亞病夫一詞再度被炒熱,隨著《大俠霍元甲》等電視劇的熱播,東亞病夫再次成為了婦孺皆知的詞語。

不過和晚清不同,東亞病夫一詞的再度流行,只不過讓我們回憶起了曾經的歷史,而且其也在督促我們奮發圖強,盡力抹平和西方國家的差距。

隨著改革開放成果的逐步顯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筆者認為此時再頻繁使用東亞病夫一詞,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

在如今的中國,我們更需要的是恢復民族的自信心,因此像東亞病夫這種會勾起民族自卑情結的詞語應儘量避免,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頻繁回顧傷痛史後,再背上自卑的包袱。

影視劇中踢碎東亞病夫牌子的鏡頭

在影視劇中,東亞病夫的牌匾早已經被陳真踢碎,但是在部分國人心中,依然沒能建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心,不過相信隨著中國的繼續發展,我們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到時候每個中國人都會將東亞病夫的稱謂,踩在腳下。

註:

本文關於東亞病夫一詞起源與含義演變的相關內容,參考自《民族主義、文化現代化與現代科學的傳播——以「東亞病夫」一詞的流變為中心》;刊登於《關東學刊》2018年04期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y/2285cee07d1318021eca26e22ed520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