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 《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漢墓《五十二病方》,帛書。是現知中國最古老的醫學方書,也是中國最早的實用外科手冊(書法抄本)。(圖2)
唐 孫思邈孫思邈《藥方帖》拓片。
釋文:芎藭不宜茲補。下白,納少。粟米一石,資飲啜也!思邈。(圖3)
東晉
王獻之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縱25.3厘米,橫24.0厘米,現藏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
釋文: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謝生未還,可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北宋
黃庭堅
黃庭堅《制嬰香方帖》,紙本,縱28.7厘米,橫37.7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嬰香,角沉三兩末之,丁香四錢末之,龍腦七錢別研,麝香三錢別研,治弓甲香壹錢末之,右都研勻。入牙消半兩,再研勻。入煉蜜六兩,和勻。蔭一月取出,丸作雞頭大。略記得如此,候檢得冊子,或不同,別錄去。(圖1)
有關蘇軾所記錄的防疫的經歷和經驗,應該不虛。當年他被流放海南,乃未開化之地,各種條件非常艱苦。蘇軾極其樂觀,更主要是留下了很多讀書的種子。蘇軾的學生黃庭堅,一生命運極似老師,流放時間較長,作品也是沿途散播。不管條件如何艱苦,黃庭堅仍然是比較達觀的。同樣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則沒有那麼豁達。他患有嚴重的焦慮症。從黃庭堅的《制嬰香方帖》(圖1),可以看出文人宋代文人生活的比較講究。由於在宋代的上層社會生活中,焚香是一項不可缺的日常基本內容,所以「玉鼎翻香」就成了那一時代人人熟悉的小細節。傳統上,鮮花蒸餾而成的香水被稱作「花露」。中國人對於花露的認識,則是以阿拉伯玫瑰香水—薔薇露為起點。史料記載,薔薇露在五代時首次登陸。香水的「革命」發生於宋代,此前的賞香之道則主要在於焚香。宋時「花露蒸沉」而成「液」,製備香水的蒸餾萃取技術來自阿拉伯,到元時,同樣的原理還曾為我們帶來燒酒。現代製備香水的裝備與那時原理相通並更為精良,只是少了些古時的煙火氣息和手工藝的親近感。中國古人認為,疫毒是偏性極重一種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克制疫毒的偏性。比如,可用藥物懸掛或佩戴的方法,或懸掛於門戶、帳前或佩戴於手臂、頭頂,可以有效預防疫毒感染。民間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疫病的方法。
中國的古典醫籍書法抄本非常多。《灸經》之外,尚有同在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書(圖2)。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有不少帛書、木簡,包括很多古醫書。在這些古醫書中,字數最多的一種,由於沒有書名,所以熱心的整理者根據書首錄最後的「凡五十二」四字命名為《五十二病方》。這本書載藥247種,共有醫方280個。統觀全書,重點放在治療上。這本書是我國目前能見到的最早有關外科治療方面的專門著作,有的現在仍在臨床上使用。不獨於此,《五十二病方》也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醫方,證明2500多年的長沙,就已經有了阿膠的生產技術,為南派阿膠的發源地。
比起以上所列的各類書作,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傳世的《藥方帖》(圖3)可以說極度珍貴了。孫思邈一生活了100多歲,在當時確實可以看作是神仙了。根據5100個唐代墓志銘的統計,人均壽命59歲。蘇軾三十多歲就自稱老夫。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以酒避疫的重要作用。早在千年前,孫思邈就將酒評價為:「一人飲,全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歷代中醫認為,「酒為百藥之長」,對其本身的藥用價值以及以其製備藥酒而使藥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醫」字繁體「醫」,《說文解字》解釋為:「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其中的酉,本義就是酒。古人關於「醫」的認識與「酒」是一體共生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中國人人體實驗的結果,並傳承為族群的生活經驗乃至形成文化習俗。《詩經》中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之說。在傳說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便有關於酒用於醫療的記載,書中指出,作「湯液醪醴」(酒),其醫療作用是「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古人過春節有喝「屠蘇酒」(在一種稱作屠蘇的房子裡釀造的藥酒)的風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至今延續了近千年仍被中國人用作新春對聯的、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詩,記錄下中國人的這種傳統習俗。而據現代學者研究,這種藥酒有「避除疫癘」的功效。此外,中國古人還有在端午節飲艾葉酒、重陽節飲菊花酒以避瘟疫的習俗。當然,每個人要依據自身的情況來決定。
說到本質,人們最好的保護自然的方法就是個人的免疫力,首先要有個健康的身體,更要有個好的心態。王陽明說過:「心安即強大」,當年他身處貴州龍場,乃是未開化的蠻荒地區,瘴氣比較嚴重,這對於30多歲但身體一直不好的王陽明來說,絕對是生死考驗。但王陽明並沒有氣餒,主張「凝思靜慮,擬形於心」,視瘴癘、毒蟲如無物。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即使身處世俗逆境,內心也是平和的。懂得向死而生,一切變故都不再讓他感覺世界突然被顛倒崩塌。如今的世界,生活條件極好,但是卻出現諸多疑難雜症,尋根究底,現在的病已不再單純只是身體運轉出了問題,而是心理狀態、社會運轉等多方面共同導致的結果,乃是深層次的問題。《黃帝內經》有言:「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歸根結底,一切都是內心出了問題。個人的每一份心情、每一個念頭,都會直接影響著身體狀態,日積月累,通過外在的器官表現出來,最終形成病症。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修心,即便服用靈丹瓊漿,也無法延年益壽。因此,「修心」和「治病」應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來源:北京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o/bKrlKHEBiuFnsJQVjP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