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輝同行首位嘉賓陳行甲,轉型做公益的這7年,他都幹啥了,這是他的最全回應……

2024-01-18     墨香茶謠

原標題:與輝同行首位嘉賓陳行甲,轉型做公益的這7年,他都幹啥了,這是他的最全回應……

這是2024開年,中信出版願以最大誠意和敬意為你隆重推薦的一本新書——

《別離歌》

作者,陳行甲

介紹他,有非常多的向度,每一種都足夠精彩。

他是寒門學子1971年出生於湖北興山一個偏遠鄉村,遵循著那一代人靠知識實現人生逆襲的典型路徑:先考到湖北大學學習數學,再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後又以湖北省同類考生第一名的成績被公派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

但他最為公眾熟知的,是回國後自湖北宜昌調任巴東的那5年,憑藉著創新意識和實幹精神,他擺出與腐敗決一死戰的架勢,不僅讓他受到了50萬巴東百姓的愛戴,被親切地稱為「甲哥」,也讓他獲得了「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榮譽。

陳行甲崇拜蘇東坡,不僅是由於冥冥中緣分——他倆都出生於1月8日,更出於兩人在精神層面的契合。

在陳行甲為政的巴東往東500公里,湖北黃州,千年前,蘇東坡曾寫下了名篇《遺愛亭記》,闡述了自己對於「好官」的理解,「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

2016年12月,陳行甲鼓起勇氣,發了一篇《再見,我的巴東》的告別信,火爆全國,決定辭去公職,轉身去做公益

如今,陳行甲去職已有7年,但他當年那些讓人熱血沸騰、正氣十足的發言,仍在網絡上被粉絲們不斷剪輯再創作,從微博、微信時代,一直火到如今的短視頻時代。

抖音上,僅僅「陳行甲」三個字便帶來了12.6億次播放,不能不說一場流量奇蹟。

為官一任,遺愛一方,陳行甲做到了。

但陳行甲並不願意被過往定型,正如他在《別離歌》中自己寫道的:

輕舟已過萬重山,我的人生還很長,過去做的事情無論毀譽都已過去,我不希望被定型。

我需要改變,我不要人們把我定型為「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更不要把我定型為「憤怒的反腐書記陳行甲」。

他說,陳行甲現在是做創新慈善探索的「公益人陳行甲」,將來還要做「作家陳行甲」「旅行家陳行甲」,他要用新的形象來對沖人們對他過去的印象

《別離歌》記錄了2016年12月至2023年11月,陳行甲7年公益路上親身見證過的那些生死和離別

這本書的創作陣容堪稱強大,書名由蘇東坡「題寫」,而書名本身,則是陳行甲借用自兒子阿魚的同名科幻小說《別離歌》,當然,所有內容,都由陳行甲親筆講述。

不同於短視頻中正義、剛強的氣質,陳行甲在《別離歌》中呈現了自己極為細膩、柔軟的內心世界

陳行甲深圳市恆暉公益基金會」的幾個公益項目都與青少年兒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相關,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沒有拿到好劇本的不幸的孩子,還有他們奔波辛勞的家長。

因此,《別離歌》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小人物」,陳行甲懷著最大的誠懇,去記錄那些可能不被記得、不被在乎的人。

記錄他們生命中的困難和為難,記錄那些雖然卑微但是壯闊有力的掙扎和努力,記錄那些無奈的離別,也記錄那些溫暖的擁抱,還有那些長流的熱淚。

陳行甲為那些在生死之間守住了生命尊嚴的普通人立傳,不僅僅是立傳,還是在為他們奔走,在奔向他們。

陳行甲說,「我想站在歷史長河的角度,為他們的命運,也為我們一起經歷的時代留下見證」。

書寫的過程是沉重的,而讀完它,或許你需要消耗掉數行熱淚。

現實的磨礪,早已讓我們大多數人的心堅硬和鈍感起來,但陳行甲用他充滿了愛意的文字,會讓你的心重獲那種本該有的溫度與柔軟。

阿亮

「幫助過的所有孩子中,我最難以忘記的」

「聯愛工程」是我的第一個公益項目

也是我辭職投身公益的初衷所在

希望從患者服務、醫生能力提升、藥物政策完善

三個角度幫助國家探索因病致貧的解決辦法

2017年5月,陳行甲在深圳籌劃成立恆暉公益基金會,8月基金會正式在河源市啟動了「聯愛工程」。

兒童白血病是「聯愛工程」選定的第一個試點病種,而阿亮這是這個項目的早期服務對象之一。

「聯愛工程」服務的小患者之一

阿亮的故事,無論是當時的參與者——陳行甲本人以及團隊的社工、主治醫生,還是讀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被其中的悲傷深深擊穿。

陳行甲用平實的文字刻畫了一場生死別離,情節數度反轉,生動地闡述了當貧窮、惡疾同時到來,會將一個家庭拖入怎樣的深淵。

阿亮,7歲,於2018年3月15日晚因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復發,被遺棄在病房,院兒科主任房醫生轉而在電話中向陳行甲求助。

事實上,早在3年前,阿亮在這家醫院治療過程中,爸爸就跑過一次,只有他媽媽一個人陪著他完成了治療,但這次復發後,媽媽交了2000元押金辦過住院手續後,藉口去買藥就再也沒有回來。

由於費用已遠超醫院的「警戒線」,此時醫生已經無法開出新的醫囑,只能按照最近一次的醫囑進行基本治療,孩子情況非常糟糕。

陳行甲連夜召集「聯愛工程」的項目夥伴開電話會,安排在廣州的社工丹子趕到醫院,了解詳細情況。

阿亮爸爸34歲,河源本地人,媽媽32歲,H省人,兩人未婚生育阿亮及其12 歲的哥哥,而且哥哥胳膊上還長出了一個大瘤子,由於阿亮已經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全家對哥哥的病只能視若無睹。

貧賤夫妻百事哀。三年前,阿亮生病後,父母在阿亮治療過程中感情破裂,爸爸一走了之。

陳行甲團隊與河源市民政局、村委會協同,於三天后,找到了阿亮爸爸,但醫院中的爸爸神情木然,臉上也看不出任何心疼的表情,甚至連焦急的表情都沒有。

在與主治醫師蔡醫生的交流中,爸爸幾乎不怎麼說話,一直處於游離狀態。

回病房後,阿亮的爸爸直接對「聯愛工程」的社工小史說,希望基金會把在醫院的七八萬欠費交了,「你們說所有的錢你們全包我才來的。」

7天後,阿亮的媽媽也回來了,一進病房就抱起了阿亮,相比於爸爸的態度要積極得多。

雖然,最終基金會同意墊付10萬元治療費用,但由於阿亮病情進展實在太快,已經到了不能再進行任何積極治療的地步了。

阿亮父母決定放棄搶救。

第二天上午10 點,陳行甲得知阿亮在病房裡離開了人世,是在媽媽的懷裡離開的。當天下午,阿亮在廣州火化。

事後,社工丹子才得知了一個更令人心碎的細節:

昨天聽到曾跟阿亮同住一個普通病房的病友的媽媽跟我說的悄悄話,說阿亮媽媽真的是太苦了。

阿亮媽媽曾哭著告訴她,在陪阿亮治療過程中借錢無門的時候,去做過一次性工作者。

我這才回想起9天前深夜趕到醫院對接時,那個病友媽媽跟我說過的「阿亮的媽媽已經為這個孩子付出太多太多了」這句話的意思,我越想越難過。

那是一個讓所有人完全被石化的瞬間,陳行甲數次猶豫要不要將這段故事寫進《別離歌》中,最終決定寫出來的原因,是內陳行甲心的聲音說服了自己——這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這是一個在絕境中為自己孩子的命運做殊死抗爭的母親所做的最後的讓人心痛的努力,不容被指責。

即便她曾經逃離過,但她也是一個可以為自己的兒子忍辱負重,甚至犧牲一切的偉大的母親。

她當時的逃離,並不是狠心丟下自己的兒子不管,而是在拼盡全力以後,無法面對失去孩子的絕望,那一刻她確實筋疲力盡了,已經完完全全地崩潰了

我猜想她離開醫院的那一刻,內心在祈求,也在賭,她賭這個社會不會拋棄她可憐的兒子。」事實上,醫院沒有拋棄阿亮,陳行甲的慈善團隊也沒有拋棄阿亮。

她7天後的回歸,與其說是恆暉公益基金會把她找回來的,不如說是為母的天性讓她熬不過去了自己回來的,不如說是母子連心,病房裡阿亮的哭聲把她喚回來的。

阿亮的媽媽簽完放棄搶救的字後,和兒子頭靠著頭、臉貼著臉,緊緊抱住兒子,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情景,現在回想起來仍讓陳行甲心痛不已。

風中的雁子

讓更多可愛的「鳥兒」在成長中免於憂傷

知更鳥公益項目的思路是

發揮社會組織的實驗功能、連接功能和倡導功能

立足於學校,從老師、家長、學生三個層面

深耕科普和預防

讓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困惑被看見、被了解、被療愈

「知更鳥公益項目」是恆暉公益基金會關旨在關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項目,雁子是這個項目在2023年5月的救助對象。

雁子六年級,平常在學校表現正常,學習努力,成績很好,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要畢業了。

班主任早上發現雁子狀態很糟糕,走過去詢問,發現她手腕上有一道新鮮的劃痕,血跡尚在,仔細一看脖子處也有一道結疤的劃痕。老師一翻雁子的書桌,發現裡面有6把刀,都非常鋒利。

接到學校求助,陳行甲立馬給知更鳥項目的醫學心理專家宋梓祥醫生打了電話。

陳行甲與知更鳥項目

雁子的爸爸則從外地趕到,淳樸敦厚,基本上不怎麼說話。雁子20歲的哥哥在同一座城市上大二,接到通知也趕到了學校,但是神情中沒有青春的朝氣,有一種長期生活壓抑的不快樂。而媽媽說在上班,還沒趕到現場。

宋醫生基於多年的專業經驗判斷,這個孩子的困境較大機率來自家庭。

雁子之所以把劃痕弄在容易被人發現的手腕上,其心理動機應該是在提供一種暗示,發出一種自救的信號,她在用行為語言向外呼救:「請你看見我。」

由於劃痕的位置已經非常靠近動脈,針對她的這種行為,專家的判斷是「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心理診斷測評結果很明確:重度焦慮,重度抑鬱

現在,學校需要一個結論,孩子是不是需要馬上送精神病醫院。

宋醫生的建議是:第一,這個孩子的情況比較嚴重;第二,今天這個孩子暫時不送精神病醫院,先由家人妥善照護一天再說。

宋醫生認為,不能草草地依據心理診斷測評量表下結論,不能輕易地錯失在相對比較輕鬆的可逆階段搶救孩子的機會。孩子一旦被當作重症患者送進精神病醫院,會被封閉在嚴格管理的精神病房隔離治療,醫療創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通過和校長、哥哥的交流,宋主任已經基本定性這件事情的癥結——需要干預的是雁子的媽媽

媽媽春燕從小生長在安徽北部農村,沒滿歲時母親去世,6歲時父親去世,成了孤兒,從此寄養在她的堂哥家。從小被冷眼相向,被排擠,被誤解,被冤枉,被辱罵。

春燕多年來都是每天早上5點起床,先把家務活幹完,7 點騎電動車去上班,到晚上9 點回家,再做飯、洗衣、拖地,到12 點才能休息,而且二十年如一日地這麼堅持。

這種生活習慣在心理學上叫作過度代償,她是在彌補童年的情感缺失和極度的不安全感

所以,這些年春燕對老公、對孩子的掌控欲是很強的。女兒從小天資聰穎,長得也好看,她大概從女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追回自己失去的童年,甚至失去的人生的可能性。

從女兒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她就要求女兒一定要考第一名,哪怕是考了99 分,在全校排第一名,她也不會放過地問一句「為什麼扣了那1 分」。

她在加倍地犯一般的媽媽都會犯的錯誤。

最終,宋醫生給出了診斷意見:雁子沒有大問題,不用送精神病醫院。並制訂了一個家庭、學校、醫生、志願者四方聯合拯救雁子的方案。

這個柔性干預方案實施下來,效果是驚人的。一個多月後陳行甲和團隊就得到反饋,雁子的情緒恢復良好,順利考上了初中。

由此陳行甲也梳理了針對青少年精神困惑的校園安全與危機管理,而目前一般學校的幾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陳行甲與知更鳥項目

一是只要發現學生有心理問題,不論原因和病情輕重,一律要求家長帶回家休養或直接辦理休學;二是有些學校的窗戶和陽台都安裝著護欄,類似於監獄或精神科病房;三是讓家長進班陪讀或委派幾個同學輪流看護,寸步不離跟著。

第一種方法屬於一刀切,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無法正常上學的學生是有保護性的,但對一般心理問題,經過短期調整即可恢復的學生是有危害性的。

第二種方法比較冷漠,這樣的設置會讓所有人感受到壓抑、窒息,不利於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康復。

第三種方法會製造歧視,針對情緒問題學生,班主任安排家長陪讀或同學暗中監護不僅非常具有侮辱性,而且很傷自尊。

2022 年年初,知更鳥公益項目的經驗被俞敏洪寫進了全國兩會提案——《關於重視青少年抑鬱預防和治療的建議》,引起了全國重視。

武漢

英雄們的子女不能被遺忘

傳薪計劃

旨在為在抗擊2020 年新冠疫情中

不幸犧牲的抗疫英雄

0~22 歲子女提供長期的教育成長陪伴關懷

2020 年3月18日,陳行甲帶領恆暉公益基金會發起了「抱薪者子女教育關懷」項目。

當時通過對媒體報道的不完全統計,抗疫前線犧牲的英雄達到381人之多,其中50 歲以下的有203 人,這是一個悲壯沉重的數字,也意味著這些英雄家庭里可能有未成年的孩子(這個項目中設定的未成年標準是22 歲,即大學畢業之前)

陳行甲與傳薪寶貝們

通過媒體報道的信息,以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陳行甲和團隊尋找到英雄家屬的聯繫方式,然後一個一個向英雄家屬介紹我們的公益項目。

「傳薪計劃」找到了分散於全國各地的163 個薪火寶貝,當然最多的孩子是在武漢。這些寶貝中90%父親犧牲,10%母親犧牲,還有一個寶貝的爸爸媽媽都不在了。

關於其中的諸多感人故事,陳行甲用了整整兩章為我們娓娓道來,這部分內容,阿信覺得,出於尊重,最好的介紹方式就是大家去完整閱讀。

陳行甲將這個項目的周期定為22年,是一代人的時間,也是最小的7名薪火寶貝大學畢業的時間。

除了每年給予孩子們一定的教育金支持,還有家庭探訪、心理援助、健康保障、營養支持、家長賦能、朋輩導師、夏令營、特長培養、公益實習、就業培訓10 個方面的項目支持。

陳行甲帶著傳薪寶貝觀看世界盃比賽

項目會給每個孩子建立一份人生成長檔案,這份檔案無關乎隱私,只關乎成長。

記錄公益人陪伴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最後彙集成冊,在孩子大學畢業的那年生日,陳行甲將代表項目組送給他(她),作為孩子進入社會的成長禮。

我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我們全社會的英雄,我們這個社會沒有忘記他(她),希望我們公益人這一路上溫暖的陪伴,能夠成為孩子今後人生中成長的力量。

項目中最小的孩子是李文亮烈士的第二個兒子,他是在文亮犧牲三個半月之後出生的。這個寶貝大學畢業的那一天,傳薪計劃公益項目就正式結項了。

陳行甲與傳薪寶貝

陳行甲跟夥伴們說:

如果足夠幸運,我應該能夠活到72 歲,這個儀式性的工作,由我來完成。如果我在這期間離開了,請你們一定替我完成。

陳行甲用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的生活態度,書寫著活生生的現實。

他曾擔心,把別離當作主題會不會有點不合時宜,可能讓讀者一看書名就對這本書敬而遠之。

可以肯定地說,他在書中對人間苦難進行的極其精微的刻畫,完全抵消了這種顧慮。

世界上所有的苦難都有被動性,能夠在苦難中用生命煎熬出來的人性之愛才是動人心魄的。這便是陳行甲希望在《別離歌》中傳遞的精神力量。

從最初發起的對試驗區兒童白血病兜底治療的「聯愛工程」,以及後來開展的兒童青少年心理關懷的「知更鳥公益項目」,還有守護抗疫英雄家庭的「傳薪計劃」,陳行甲無一不是在給經歷別離的人送去撫慰。

陳行甲的文字,採用的是最樸實的表達方式,這種無巧反倒是一種大巧,讓人在悲傷的同時,往往又釋放出暖意,讓人麻木的靈魂在疼痛中復甦。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o/b62063a639f7f18af9b34dccb3d6a4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