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軍重兵圍困,南宋無人敢戰,只有這兩兄弟站了出來

2023-04-22     歷史述

原標題:蒙古大軍重兵圍困,南宋無人敢戰,只有這兩兄弟站了出來

《宋朝名將系列之四十三·張順、張貴》

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裡面,有一段郭靖黃蓉夫婦誓死力保襄陽城的故事,看得讓人熱血沸騰,非常感動。

真正的歷史上,襄陽之戰確有其事,當年蒙宋雙方在此拉鋸多年,堪稱古代版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不過,當時並沒有郭靖這樣會使降龍十八掌的大俠,有的,只是無數的凡夫俗子和埋沒於歷史角落的抗爭。

今天的主角,正是當年襄陽之戰的兩位平民英雄,他們出身草根,卻以國家之事為己任,堅持著自己卑微卻不屈的愛國之路。

《宋史》的忠義列傳中,曾提到張順、張貴兄弟二人,言辭簡略,卻讓人心生敬佩。

當時的襄陽城,已經被蒙古人圍睏了五年,所有的通路全都被封死了,唯一能夠支援襄陽的方法就是水路。蒙古人自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於是他們沿漢水構築了密密麻麻的工事,號稱「雖魚鱉不得渡」。宋軍屢次想要衝擊,結果都被收拾得很慘。恰恰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張順、張貴兄弟二人登場了。

他們的出場確實夠拉風,堪稱十三世紀最兇悍的敢死隊:三千人趁著夜色,划著衝鋒艦順流而下直指襄陽。當時,襄陽城外駐守著十萬蒙古大軍,這樣的較量會是什麼樣的後果,張氏兄弟是心知肚明的。

在啟程前,他們只說了一句:「雖千萬人,吾往矣。」國破家亡之際,無須多說,這就是草根的信條。

他們把每三艘船連接在一塊,組成30人的小型作戰單位,裝備了火槍火藥,隨時準備撞向敵船,同歸於盡。很快,三千人馬便衝進了蒙古人的船陣裡面,一部分人負責廝殺,另一部分則專門砍斷敵人在江面上布置的用於攔截的鐵鏈。如此且戰且進,一夜行軍二百多里。

就這樣,他們奇蹟般地殺出了重圍,進入了襄陽城。不過,大伙兒沒高興多久,發現老大哥張順不見了。直到幾日之後,一具屍體順流漂到了襄陽城下的浮橋邊,守城的士兵打撈上來一看,正是張順。當時的張順,「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真英雄也!

張順的死沒有讓大家氣餒,當初他們敢來,就沒打算活著出去。

入城的張貴受到了守城主將呂文煥的隆重接待,這麼多年總算見到援軍了,激動啊。張貴建議派出信使聯合宋將范文虎一起出擊,讓蒙古人腹背受敵。費了老鼻子力氣,終於和范文虎約好了在龍尾洲夾擊敵人,正在張貴要出發之際,意外偏偏又來了。

張貴手下的一個隨從,前幾天因為犯錯被揍了一頓,於是懷恨在心,居然投靠了蒙古人。一副好牌就這樣白白葬送了。但是張貴不想放棄這機會,於是決定孤注一擲,改偷襲為明攻,大不了一死而已。

早已得到消息的蒙古大軍,自然是嚴陣以待,龍尾州更是火把林立,燈火通明,就等著一場大戰了。由於在兵力上處於絕對的劣勢,再加上沒有了偷襲的先機,張貴一行深陷蒙古人的重圍之中,雖然所有人拚死血戰,然而結局註定是無法改寫了。一夜血戰之後,宋軍剩的不多了,但是蒙古人還在源源不斷地湧上來。是役,張貴身中數十槍,力竭而亡。

後來,蒙古主帥劉整派人把張貴的屍體送到襄陽城下,主將呂文煥更是親自抬回城內,將他們兄弟二人葬在一起,並且建廟祭祀。

張順、張貴兄弟的努力,終究是無關大局的,或許只是徒添了幾條人命而已。然而,恰恰是這些努力,讓我們見證了中國百姓的赤膽忠心和至死不渝。

可惜的是,他們死後不久,襄陽城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無能為力的呂文煥只好開城請降,襄陽城的戰火自此告一段落。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o/a44ae999edf499e068aa152af73a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