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荀攸、荀衍、荀諶,名字怎麼讀,他們是什麼關係?

2023-04-20     歷史述

原標題:荀彧、荀攸、荀衍、荀諶,名字怎麼讀,他們是什麼關係?

小時候讀《三國演義》,不知道有多少人把荀彧(xunyu)讀成了苟或,現在還經常有網友拿著個段子來開玩笑。潁川荀氏是東漢時期著名的世家大族,世代簪纓,從他們取得名字可能你也看出來了,一般人真認不全。

荀彧(xúnyù),字文若

荀衍(xúnyǎn),字休若

荀諶(xúnchén),字友若

荀攸(xúnyōu),字公達

從他們的表字上就可以看出來了,荀彧、荀衍、荀諶是一輩人,其實他們三個人是親兄弟。荀衍是荀彧的三哥,荀諶是荀彧的四哥,他們的父親是荀緄(kun),曾擔任濟南相。荀攸是荀彧他們三兄弟的侄子,而且關係並不算近,荀攸比荀彧年長6歲。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字季和,潁川郡潁陰人,荀卿十一世孫。荀卿就是荀子了,可見荀氏真是名門之後。漢和帝至漢桓帝時人物,以品行高潔著稱,官至朗陵候相(兩千石),明於治理,稱為「神君」。有子八人,號八龍,荀彧的父親就是所謂的「二龍」荀緄。起先,荀氏住的里叫西豪里,潁陰令勃海苑康認為從前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也有八子,所以把西豪里為高陽里。

荀曇字無智,是荀淑哥哥的兒子,他就是荀攸的祖父,官至二千石,拜廣陵太守。所以荀攸和荀彧兄弟的關係這樣看來就比較明確了,荀攸的祖父荀曇是荀彧的祖父荀淑的侄子,所以荀攸是荀彧兄弟的族侄。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最終被曹操逼死。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戰略、戰術、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在官渡之戰中,計斬顏良,又計斬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又力勸曹操採納許攸之計奔襲烏巢,又力勸曹洪接納張郃、高覽,皆立下大功。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內部對於先攻打劉表還是先攻河北爭執不休。荀攸力排眾議,主張趁袁紹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途中去世。諡曰敬侯。荀攸非常內秀,經常是看破不說破,所以算是善終吧。

荀衍的歷史記載見於《荀彧傳》,只有一件事情。公元205年荀衍擔任監軍校尉負責留守鄴城,都督河北事。當時曹操出兵征討袁尚,袁紹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幹降而復叛,遣兵密謀偷襲鄴城,被荀衍察覺,盡誅之。之後,荀衍累功封列侯。

荀諶,一直是袁紹的謀士,這和荀彧、荀衍、荀攸不一樣。他見於歷史記載也只有一件事,就是說服韓馥讓出冀州。公元191年,袁紹派遣荀諶遊說韓馥,他對韓馥說:「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乘勝南下,各郡紛紛響應,軍鋒銳不可當。袁紹又率軍向東移動,意圖不可估量,我們為將軍擔心。」韓馥心中恐慌,問他們說:「既然這樣,那麼該怎麼辦呢?「

荀諶說:「您自己判斷一下,寬厚仁義,能為天下豪傑所歸附,比得上袁紹嗎?」韓馥說:「比不上。」荀諶又問:「那麼,臨危不亂,遇事果斷,智勇過人,比得上袁紹嗎?」韓馥說:「比不上。」荀諶再問:「數世以來,廣布恩德,使天下家家受惠,比得上袁紹嗎?」韓馥說:「比不上。」在荀諶一頓操作之下,韓馥就乖乖地把印綬送給了袁紹。荀諶最後一次見於記載,是公元200年作為謀士,跟隨袁紹參加官渡之戰。

陳群和孔融討論論汝、潁人物,他曾評價:「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對荀氏家族才俊們評價很高,荀彧、荀攸、荀衍、荀諶、荀悅都是才高八斗,品節高尚的俊才。

參考:《三國志》、《後漢書》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mo/7b85aba5b4dc55bc5bc0d2e1959b93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