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逃跑」將軍,活了103歲,生了個明星兒子,家喻戶曉

2023-06-09     一盞歷史

原標題:他是著名的「逃跑」將軍,活了103歲,生了個明星兒子,家喻戶曉

在國民黨軍隊中有一個傳統,那便是打不過就跑,這一點尤其是在蔣介石的部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蔣介石旗下有位將軍,因為逃跑而出名,抗戰時期仍不誤享樂,活了103歲,還生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明星兒子。

在這位逃跑將軍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學業有成,加入軍隊

國民黨軍隊膽小怕事的行事風格在當時可謂是人人皆知,其中比較著名的逃跑將軍便有好幾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進攻南京,當時任南京城防司令的唐生智誓於南京共存亡,但戰鬥剛一打響,唐生智就帶領自己的部下擅離職守,私自出逃,最後導致南京城失守。

平津戰役中傅作義的兩個部下孫蘭峰與李文也上演了逃跑的戲碼,他們二人帶領的部隊卻群龍無首,全隊被殲滅,二人則在戰後安然回到了北京城。

可這些人的逃跑事跡跟孫元良將軍比起來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孫元良1904年生於四川成都華陽縣,是書香門第,家境也頗為優越。父親孫延榮曾經在晚清時期擔任過地方知縣,67歲的高齡才有了孫元良,老來得子也讓孫延榮十分疼愛孫元良這個兒子,對他寄予了厚望。

父親在孫元良小時候就開始緊抓孫元良的學業,早早地就將孫元良送進私塾讀書,希望他將來能夠成為國之棟樑。可惜孫延榮沒有等到兒子長大成人便去世了。

父親去世後,孫元良一直秉承著父親的遺訓,刻苦學習。1922年,孫元良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在學校學習期間,孫元良接觸到了西方的思想,也明白了當前中國所面臨的額處境,從那時起他便立下了救亡圖存的鴻鵠之志。

一年後孫元良考入了國立政法大學,當時孫元良看到黃埔軍校正在招生,沒有多想他便向黃埔軍校遞交了申請表。

可孫元良的這一決定卻遭到了身邊眾多親人的反對,因為自古以來文武都是各分一派的,孫元良這樣高水平的知識分子應該做官員,而不是血戰沙場。況且棄筆從戎需要有很大的決心,要將生死置之於外,這些孫元良都明白。

再仔細思考過後,孫元良還是決定以加入軍隊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在李大釗的引薦下,孫元良通過了黃埔軍校的初試和複試,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

在開學典禮上,孫中山先生親自前往黃埔軍校發表演講。孫元良作為儀仗隊的隊員,負責在門口迎接孫校長。在看到孫中山先生時,孫元良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在黃埔軍校的生涯中,孫元良表現突出,1925年孫元良參與了第一、二次東征,在平定劉楊叛亂中也發揮了積極地作用。從排長一路升到了營長。

年紀輕輕便在軍中擔任要職,孫元良的表現也得到了蔣介石的欣賞,之後將他收入部下,對他十分器重,之後孫元良在部隊中職位節節高升。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蔣介石任命孫元良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但從這時起,孫元良的軟弱逐漸地顯露了出來。

臨陣脫逃,假意悔改

當時北伐軍隊討伐孫傳芳,孫元良作為團長帶兵出征,可由於第一次帶領軍隊作戰缺乏經驗,在軍事部署上沒有安排好,導致軍隊在夜晚時被敵軍襲擊,傷亡慘重。

而此時的孫元良不想著如何補救挽回局面,而是撇下大部隊,獨自逃跑。結果可想而知,沒了領袖的軍隊亂成一團,根本無法應對敵軍的進攻,最後導致國民黨軍多個軍事領地被敵軍占領。

此事一出惹得蔣介石大發雷霆,他想不到自己平常如此看重的部下竟然會棄戰而逃,蔣介石平生也最痛恨這種行為,早在1925年1月14日,蔣介石親自製定了《革命軍連坐法》在黃埔軍校頒布。

《革命軍連坐法》的第一條便明確規定:各官兵應具犧牲精神,與敵方交戰時,無論如何危險,不得臨陣退卻。

官兵尚且不能臨陣脫逃,更何況是團長,孫元良的行為無疑是絲毫不將這部法令放在心上。況且他還是蔣介石得意的部下,如此藐視法令,也是對蔣介石的不尊重。

蔣介石當時一氣之下,親自來到了前線孫元良的部下面前,當著眾位將士的面嚴厲批評了孫元良,甚至還揚言要將孫元良就地正法,以示軍紀。

這樣大的動靜也傳到了孫元良的耳朵里,他知道蔣介石的脾氣,如若此刻出現在他面前,必定按軍法處置,所以他只能找個地方暫住下來,觀察著蔣介石那邊的動靜,待事情平息再回去。

後來過了幾日,蔣介石的怒火漸漸平息,和孫元良有些交情的部下便在蔣介石面前給孫元良說好話,蔣介石念在孫元良是第一次帶兵打仗,之前又表現良好,於是決定不予追究。

後來,在孫元良出國留學時,蔣介石還對他進行了資助。正所謂愛真深責之切,在蔣介石的心中,他還是對孫元良有著很大的期望的。

孫元良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可因為訓練過於刻苦,孫元良最終沒能堅持到畢業便回國。歸國後,蔣介石與他冰釋前嫌,重新將孫元良編排入部隊,擔任了炮兵營的營長及第二師第七團的團長。

此後孫元良跟隨部隊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先是參加中原大戰,後率領部隊前往河北參加平定石友三的叛亂。1932年2月參加了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接著參加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孫元良一路從團長升到少將,再升至中將。

蔣介石本來看著孫元良不再逃避戰爭,甚是欣慰,可沒想到這只是表面。

頻頻脫逃,棄武從商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孫元良帶88師進駐上海,蔣介石特意給孫元良撥款讓他用以修建防禦。剛開始孫元良十分用心,親自指揮監督部下做好防禦工作,還獲得了軍功勳章。

可沒過多久,孫元良便開始懈怠工作,甚至將蔣介石給他修建防禦工事的錢收進自己的腰包。將公款私吞了好還不夠,孫元良還在將百姓們捐的款變換成現金,私吞進自己囊中,吃喝嫖賭,還在南京修建了一座豪華別墅。

當時有學生代表前來慰問孫元良的軍隊,他看其中一位女學生長得好看便趁機調戲,甚至花言巧語想要女學生留在部隊中陪他。

一旁的副師長馮聖法實在是看不下去,派軍械處主任上前勸阻孫元良,可孫元良卻說:「自古英雄愛美人,更何況像我這樣戰功赫赫的,喜歡幾個美人有什麼錯?」

將士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將軍卻在貪圖享樂。孫元良的做法實在不妥,但當時仗著蔣介石的寵愛,誰也拿他沒辦法。

淞滬會戰失利後,十二月份爆發了南京戰役,孫元良帶領88師參加南京保衛戰。但是剛到南京,孫元良不將精力投入到戰事準備上,反而常常跑去夫子廟聽戲,部隊無人指揮,十分懈怠。

當時88師本就剛經歷過戰爭,沒有休整,很快便投入到了南京保衛戰中,結果可想而知,孫元良的外圍陣地很快失守,他們鎮守的中華門也被攻破。

正當剩餘的兵力拚死抵抗時,孫元良再一次當了逃兵。他特意換上便裝,用自己貪污來的金條收買老鴇,躲到了南京的青樓中,直到戰事結束他才露面。

事後,孫元良被革職囚禁在軍法執行部,後來他的同仁張治中和祝同等人聯合將他保釋了出來。

後來解放戰爭爆發,孫元良參加了淮海戰役,負責徐州的戒備,面對解放軍的英勇善戰,孫元良帶領的部隊在突圍時全軍覆沒,孫元良再一次出逃,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逃跑將軍」這一名號在孫元良的身上算是坐實了。他也沒有臉面繼續帶兵打仗,1950年初,孫元良選擇退伍,前往了台灣定居,因為手中有一些錢,便開始投資做生意,曾擔任瑞祥針織公司的董事長。

雖然孫元良是逃跑將軍,但終究是愛國的。當年日本公開否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81歲高齡的孫元良在台灣發表了一封抗議書,義正言辭地駁斥了日軍的狡辯言詞。

2007年5月25日,孫元良在台灣離世,享年103歲。這位「逃跑將軍」的一生落下了帷幕,但他有個兒子卻很出名。

兒子成名,晚年悔改

孫元良娶過兩個老婆,為他生下了十一個孩子,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秦漢。秦漢是孫元良的第五個孩子,本名孫鍾祥,後來從事演藝行業改的藝名。

1946年4月24日,秦漢出生於上海,後跟隨父親孫元良搬到台灣生活,因為自小對影視行業十分感興趣,於是在高中時期就報名參加了中影訓練班。

1966年,秦漢聽說中央電影公司正在招學員,便前去面試,最終被中央電影公司錄用,正式成為了一名演員。在訓練結束後,秦漢被導演導演李翰祥簽下。

在李翰祥的指導下,秦漢有了第一部作品《遠山含笑》,可惜事業剛剛上升,秦安就要去服兵役,等三年後秦漢回來後,發現當時的影視界盛行武打片,像他擅長的言情劇受到了冷落,無奈,秦漢只能在片場混一些小角色。

但很快,秦漢迎來了轉機。七十年代初,興起了一陣瓊瑤風,備受觀眾的喜愛,而秦漢因為長著一張天生的憂鬱臉,十分符合瓊瑤劇男主的氣質,於是秦漢開始被導演重視,好資源紛紛找上了門。

1972年,秦漢出演的《母親三十歲》和《窗外》一炮而紅,秦漢也成為了當時人人追捧的文藝男星。紅了之後,導演姚鳳磐再為他取了新的藝名「秦漢」。

秦漢的出名也引起了瓊瑤的注意,瓊瑤將秦漢簽下,並為他量身打造了一部電影《我是一片雲》,秦漢擔任男一號,女一號便是紅極一時的林青霞。二人也因戲生情,之後展開了一段時間的戀愛,二人經歷了分分合合,最終還是沒能在一起。

秦漢在拍戲之餘,對於父親孫元良也是盡心盡責的照顧。據秦漢所說,父親晚年的生活其實過得並不開心。對於當年的事,父親很少跟子女們提及,關於父親的經歷,秦漢還是看一些書上記載的資料才得知的。

在於父親的相處中,秦漢覺得父親並不是好勇狠斗的將軍,在父親的心中,他是愛好和平的,這也許也是父親逃戰的原因之一。

秦漢表示其實外人所了解的戰爭只是表面,一個坐在辦公室的人當然可以毫無顧忌地喊打喊殺,因為無知者無畏,可當你真正的身為一個軍人,在戰場上待過,看著你身邊的戰友同胞血肉橫飛的戰死在你面前卻毫無辦法,也是十分令人心痛的事,孫元良在戰場的軟弱,也不乏有這樣的原因。

孫元良也表示南京保衛戰是他參與過的戰役中,最為悲壯的一次戰役,所以他才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反駁日軍的話。

孫元良去世後,家人遵循他的遺囑,將他的骨灰遷回了南京,對於孫元良來說,南京對他的意義實在是太多,有喜愛也有虧欠,死後能夠留在片土地上,對於孫元良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孫元良在晚年時期也出了幾本書,其中記錄了他的軍旅生涯,對於研究民國軍隊的歷史演變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也對客觀評價民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貢獻,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結語

在孫元良的一生中,不可否認的是他多次在戰場上臨陣脫逃,而且貪污公款,花天酒地。

可當時孫元良參軍的時候是抱著一片赤誠之心的,在部隊中也屢獲戰功。之後的一些不當行為,是因為沒有堅守他的初心,被利益所迷惑。

對於南京事件的發聲也許是孫元良對於南京的補償,但也無法彌補他當時棄戰而逃的損失。無論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守初心。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dac63061344a95c53fe1426521b10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