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貪慾都是帝王的淚,元明皇陵保存完好,清皇陵為何多處被盜?

2023-05-25     一盞歷史

原標題:地下貪慾都是帝王的淚,元明皇陵保存完好,清皇陵為何多處被盜?

皇帝作為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享受著最好的資源待遇,在中國傳統的生死觀念中,死者仍要享受與生前一樣的待遇,因此在皇帝駕崩去世之後,會經過精心選址,然後開始營建皇帝陵寢(當然有些皇帝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建造自己的陵墓)。

皇帝的陵墓一般會按照都城的樣式來建造,包括都城的不同區域的分工也會對應地修建在陵墓內,地下陵墓和都城的相似程度可以有多高呢,比如唐朝的昭陵,就連都城凸出去的一個角落都同樣被修在陵墓中。

皇帝的陵墓由此可見規模不一般,為了能讓皇帝死後享受的待遇和生前一樣,皇帝在下葬的時候會有非常多的貴重物品陪葬,這些陪葬品或許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抑或是皇帝生前喜愛的物件,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如此貴重的陪葬品跟隨皇帝一起埋葬,自然令很多人都眼紅不已,也就開始催生了一個行業,那就是盜墓。盜墓的起源非常早,但必定是在開始大興厚葬之後才有的,春秋時期社會風氣在不斷變化,在歷史上的定性是禮樂崩壞,也可能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物質不斷豐富,激發了人的占有欲,從此之後厚葬之風盛起,隨之而來的就是盜墓行為的開始。

一般情況下來說,在動亂時期盜墓活動會更加猖獗,畢竟和平年代帝王將相對盜墓賊會造成不小的壓力。在厚葬文化興起之後,盜墓與防範盜墓就成為了雙方不斷較量的戰場。在盜墓界,曹操的名氣著實不小,在暗地裡盜掘古墓得到不少的寶物。曹操生前深知盜墓賊的可怕之處(本身也享受了不少的好處),在曹操死後他通過設置「疑冢」的方式隱藏自己的真實棺槨,按照民間的傳說,曹操的「疑冢」數量有72個之多。

每個朝代的皇陵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遭盜墓賊光顧的程度也很不一樣。

元朝皇陵一個都看不見。

元朝是馬背上的朝代,在強大的漢文化面前,不得不說元朝的蒙古人算是很能堅守自己本身文化的,相比較滿清而言,蒙古人被漢文化同化的內容非常少,他們也保有了自身的傳統風俗習慣和文化。

在墓葬方面,蒙古人的習慣是薄葬,這個跟蒙古人的思維有很大的關係,另外可能還受到蒙古人的生活條件限制,但是在強大之後仍然能夠保持這樣的習慣,也是很難得的。

根據明朝文人寫的《草木子》中對元朝皇帝下葬情形的描寫,可以看到元朝即使是皇帝,下葬時也非常節儉,保留了馬背上民族的獨有特點。元朝皇帝的棺材是將一棵大樹從中間劈開,然後在其中挖出一個洞,將皇帝的遺體放在這個洞裡面,將木頭合併之後用黃金做的圈固定,分為上中下三個黃金圈。

將元朝皇帝的棺材拉到下葬的地方,挖出一個埋葬樹幹棺材的深洞,然後封上土,緊接著就是引來大量的馬匹在這裡進行踩踏。皇帝下葬結束後眾人返回,但是要留下上千名騎兵在這裡守護,一直要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墓地上面的草和草原連成一片方能離去。

如果元朝人想要祭拜祖先,他們怎麼找到祖先的墓葬呢?元朝人有自己的辦法。在下葬的時候,元朝人會帶著一頭母駱駝和小駱駝,當著母駱駝的面將小駱駝殺死,祭拜祖先的時候就牽著母駱駝,就能找到墓葬的位置,但在母駱駝死後,墓葬的位置就誰也不知道了。

元朝時期的墓葬位置難以確定是沒有被盜掘的重要原因,其次還有一個原因是元朝都是薄葬,陪葬品中除了一些衣物之外,很少有金銀珠寶,估計元朝墓葬中最值錢的就是捆綁棺材的三圈黃金了。

明朝皇帝陵基本無一被盜。

明朝巍巍數百年間,共歷經十六位皇帝,其中朱元璋的皇陵在南京,建文帝因為下落不明而沒有皇陵,景泰皇帝因為被廢所以也沒有享受皇陵資格,明朝剩下的十三位皇帝都在北京的明十三陵長眠。

關於明朝皇陵被盜的情況是崇禎皇帝的陵墓被盜墓賊光顧,萬曆皇帝的陵墓是進行考古發掘,其他的明朝皇陵還保存完好,沒有遭到破壞。明朝的皇陵至今保存還算完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四個:

一是明朝皇陵深埋地下。估計是鑒於盜墓賊的能力太強,明朝的皇帝都是將陵墓的工程做得非常堅固,比如說明朝皇陵的地宮的深度相當於現在九層樓的高度,這對於盜墓團伙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難處。

就算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之下,對明皇陵進行考古發掘的專家們似乎也束手無策,就連明皇陵的門在哪裡都難以確定。最後還是根據意外發現指引著考古專家找到了皇陵的地宮入口大門,這才有了現在看到的皇陵。

二是明朝皇陵選擇的地理位置很巧妙。明朝的皇陵選取位置對日後的皇陵保護非常有幫助,由於明朝的皇陵處在更為繁華的地方,而不是像前朝深山老林中,這樣不利於盜墓賊進行偷盜活動。

三是明朝被視為漢人的象徵。在滿清入關統治天下之後,他們面臨一個難題,外來滿族統治著人數更多的本地漢人,時時刻刻都潛藏著被顛覆的危險。漢人對於明朝是非常有情節的,比如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身份親自祭拜明皇陵,並且現場發表了演說,說天下光復可以告慰先烈的英靈,足以說明漢人將明朝當作正統的思想。

清朝皇帝為了安撫漢人的心,將。明皇陵改名叫做「思陵」,康熙在位期間六次前往明皇陵進行祭拜,乾隆則是兩次對明皇陵進行修繕,還將明皇陵的待遇規格提高到和清皇陵一樣,有專門負責修繕、上香、守陵的人。

四是明朝皇陵剛好躲過盜墓猖獗期。前面已經說過盜墓的猖獗時期一般是動亂時,在民國時期算是盜墓的又一次高潮期,然而在民國時期盜墓賊首先瞄準的是清朝的皇陵,因為明朝皇陵不僅有深埋的特點,並且陵墓中有很多的機關暗器,最為重要的是沒有了明朝陵墓的內部結構信息,前去盜掘危險係數太高。

清朝皇陵被盜嚴重。

清朝的皇帝陵墓根據地理位置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清朝祖先埋葬的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對比明朝皇陵的特點,同樣也可以發現清朝皇陵遭到嚴重盜掘的原因。

最主要的是遇到天下大變。在清朝末年,已經不再是封建王朝更新疊代的歷史趨勢,而是要改朝換面走向新階段,此時的封建統治者已經不再被認可,反而是逐漸成為人們攻擊的對象。動亂年代很多人需要大量的金銀作為資本,搶活人的不好搶,那就去搶死人的吧,盜墓活動再次迎來高潮期。

其次是清朝皇陵的位置太過於偏僻。清東陵和清西陵都在現在的河北境內,這裡距離清朝的統治中心足足有上百公里的距離,即使有心保護也難以做到萬全。再看看關外三陵,在今天的瀋陽附近,這裡距離清朝統治中心竟然有六百多公里的距離,更是不可能照顧到。

再次是人心依然向漢。清朝作為外族入關成為統治者,前文也說到了明朝才是當時漢人心中的正統,對於清朝滿族始終有排斥心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孫殿英盜掘清朝陵墓後說自己盜墓是因為與清朝有不共戴天的仇。

最後是清朝皇陵的建造不堅固。歷代的皇帝陵墓建造有很多種方法,有的是建造在大山深處,與山體融為一體,有的深挖地下,用土夯實,但是清朝的皇陵在建造深度上與明朝皇陵差了一大截,很容易被挖掘發現找到地宮入口,並不費太大的勁。

因為清朝統治者的生活非常奢侈,在陪葬品方面也是極盡奢華,一旦盜墓賊進入清朝皇陵之內,緊接著就是大量的金銀珠寶展現在眼前了。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c78fe086c6f30b3b7297f5d335a4ef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