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學霸集體皈依佛門,放棄百萬年薪,只為入佛門當和尚?

2023-05-22     一盞歷史

原標題:30位學霸集體皈依佛門,放棄百萬年薪,只為入佛門當和尚?

眾所周知,我們總是以一種較為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去評論一件事情。自古至今都是這樣的。譬如,在古代甚至現代的部分人就認為女子應該主內,應該相夫教子而不應該拋頭露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女子並不是不如男子,女子也可以成為商業女強人,甚至是戰場上的將軍。

這些事實也證明了女子並不是只能主內,如果早一些允許他們像男子一樣在外闖蕩,那麼就會早一些證明女子的能力,會更早發現女子不是只能主內。

像這種人們以較固定的思維去評論他人的還有一件事——近期有30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集體加入佛教,按照那種固定的思維,就會認為他們如此高的學歷,加入佛教,會是社會資源的浪費,那麼真的是浪費社會資源嗎?

按部就班,規律生活

這30位研究生也同平常人一般,出生在普通的家庭。但他們又比一般人更優秀也更努力,他們能從小學堅持上到研究生畢業,其中還不乏有一些985、211的名牌大學生。

在學歷上已經碾壓了社會上的大部分人,在上學期間無疑也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帶著父母的期望,他們在學習這條道路上按部就班的走著,畢業之後,也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樣,走上工作崗位過著有規律的生活。

這些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也應聘了不錯的工作,拿著高額的薪酬,有的人的薪酬甚至百萬。他們有的是企業的高級技術人才,有的是企業的高管,還有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師等等。他們無疑是社會上許多人眼中的優秀人士,甚至是成功人士。

然而這些在別人眼中想要的朝九晚五、高薪資的生活,卻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在他們眼中這種生活是一種束縛,很難再做出改變,在長時間內甚至是一生中都會保持著固定的生活模式。每天早上醒來都面臨著繁瑣枯燥的工作,處理著難以琢磨透的人際關係,然後日復一日。

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到達了適婚年齡時,父母就會逼迫相親、結婚生子,然後再同父母一樣努力工作養育孩子。這在我們眼中被認為合乎常理的生活,也許對這30位努力多年的研究生來說是不理想的,也不是他們真正想要過的。

離經叛道,皈依佛門

於是在經過思索之後,這30位在不同行業,不同地點工作的研究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他們選擇了辭職,不再過這種按部就班,十分有規律的生活,而想要到社會上尋找另一種不同的生活。

在尋尋覓覓中,他們共同選擇了佛教。之後他們來到了四川省仙女山的雲海寺,這座寺廟,有很長的歷史。但是裡邊卻只有幾位潛心修煉的大師,因為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和方便的道路等現代設施,他們也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但這種清凈的寺廟,正是這30位研究生所心儀的地點。這30位研究生便決定在雲海寺皈依佛門。

他們皈依佛門的方式也並不複雜,只是簡單地由大師幫他們剃度之後,為他們起了法號,便可潛心修煉。

另外,這30位研究生的到來,也增添了雲海寺的生活氣息和熱鬧氣氛,這座有著遙遠歷史的雲海寺,也被這30位研究生重新修繕。

首先他們解決了通行難的問題,修建了一條還算便利的小路。另外也於與周邊的地方通了自來水和電力。雲海寺的生活也慢慢地趨向現代化,而不是還如往常那樣原始。

還改造了一些破舊的房子,新建了一些簡易的房子,還在寺廟內閒置的土地上種植了蔬菜。由於交通的便利以及30位研究生的到來,也讓這個寺廟多了許多來燒香拜佛之人。

這些人中既有真心來求佛保佑家人的,也有想親自來看那些皈依佛門的研究生的,他們想要看這些高學歷的僧人又是怎樣的?但無論是抱著何種心思,總體上都增添了雲海寺的香火。

令人不解,引發熱議

這30位研究生並不是傳統上的那種僧人——必須遠離凡塵、不允許有七情六慾、在艱苦的環境下修煉。他們是在社會發展的情況下出現的新型僧人,被現代人稱為職業僧人。

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工作,他們在工作期間需要遵守著佛教的規定,對佛教要有著尊重的態度,潛心鑽研佛教,清規戒律,以自己的高文化水平來參悟佛法,從而更深刻的理解佛教,宣傳佛教並促進佛教文化的發展。

但他們在下班期間就如平常人一樣不需要受佛教規定的限制,無論是結婚生子還是吃葷喝酒都是可以的。

但即使這樣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對這30位研究生的做法有著不同的看法。較多的人認為這30位研究生離經叛道的行為,是不合適的。

一方面認為他們,對不起將他們從小學供養到研究生的父母的培養,還浪費了社會上的教育資源。也有人說他們辜負了國家對他們的期望,他們認為這30位研究生作為國家的高知識人才,應該從事於國家更為需要的崗位。

他們應該發揮多年來學到的知識和提高的能力,進入社會的各行各業,推進各行各業的進一步發展,這樣才合適。而不是選擇一種對社會並沒有太大幫助的關於佛教的職業。還表示他們是一種躲避社會壓力的懦弱表現,

也有另一些保持著支持的態度,認為他們的選擇都是自由的,只要自己滿足不後悔即可。這些研究生從小選擇了認真學習,最後考上研究生,之後也並沒有拘泥於社會所認可的那些出路,而是選擇了一條較為特殊的道路。

畢竟每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和自己道路的自由權,我們應該理解和設身處地的思考,就像我們無法理解這30位研究生從事於職業僧人,而同樣的這30位研究生也無法理解,其他人是如何能夠繼續忍受,在這按部就班的生活中堅持下去的。

這30位研究生沒有評論我們這種生活、這種選擇的優劣,我們又怎能去隨意評論他人選擇的好壞呢?當然這種想法的人在社會上還是較少的。

小結:

就筆者而言,筆者更偏向於第二種態度,每個人都是有自己選擇的自由權的。另外,筆者也認為一個人的優秀與否,與他所應該承擔什麼樣的工作,應對社會做什麼樣的貢獻,並不應該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論斷。

我們不應該去批評一個優秀的人,只因為他們做了與他們優秀水平不匹配的工作,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合適的,每人都有選擇自己興趣的權利,我們不應該因為他們的優秀就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從事我們所期望的工作,去做我們認為的,他們應該做出的貢獻。

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的話,就認為他們是在浪費社會資源,這無疑是不合適的。雖然這30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集體加入了佛教,但我們也不能去批評他們。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也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也會幫助促進佛教的發展,雖然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做的那種貢獻,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貢獻呢?我們為什麼不能以一種更理解他人的態度去看待這件事呢?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k/3283b3cc28b729e8e08d2cfab35a86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