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愿安康┃美好生活“粽”有千般好:“致敬生活歌盛世,赓续传统永流芳”

2024-06-10   墨香茶谣

渔家傲 • 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今天是端午节,你知道吗?

端午不能祝福“快乐”,要祝福“安康”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既是一个祭祀的日子

更是一个悲壮的日子

所以,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祝福“快乐”

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端午节的前身,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史称百越族)对天象的崇拜,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以龙为部族的图腾,崇拜龙的祭祀延伸到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的屈原,后人将每年的这个日子定为端午节,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因为据说他们也是五月初五去世的。

(一)屈原投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赛龙舟、吃粽子和饮雄黄酒便成为端午节的“标配”习俗。

(二)曹娥投江

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三)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四)时令节气的来源说

农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病毒疫疾, 蛇虫繁殖“五毒尽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如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和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等传说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祝福安康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五)恶日禁忌的说法

汉代的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随着端午的不断演变,端午食粽也成为了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家人亲朋相聚和美的寄托。

事实上,粽子又称“角黍”、“粽籺”、“筒粽”,最开始粽子是用来祭奠先祖和神灵的,后来被演化为端午节庆的重要食物,也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常见的基本是甜咸两类口味的粽子,北方可能偏甜口多一些,像小枣粽子、豆沙粽子。南方多是蛋黄、鲜肉等咸口的粽子。

今日端午,请祝安康,不妨认真地享受一颗粽子,不需要纠结口感的甜咸,只为美好生活“粽”意:一半致敬传统,一半致敬生活!

图文综合自网络

品读┃《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写首端午节的诗歌》 文 / 四知堂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之端午诗话

传统民俗:端午节的来源